游欣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思政課的新教材,盡力促進學生能夠與教材中的問題情境產生一定的思想共鳴,從而教師能夠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因此,有效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問題設計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研究《道德與法治》課堂問題設計存在的不足,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提高課堂問題的有效性,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問題有效性 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181-02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基本理念包括“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而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思想品德課的新教材,同樣也遵循其基本理念。那么,《道德與法治》課堂問題的有效設置就成了滲透這一理念的關鍵紐帶。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由于問題設計的不科學產生許多低效或者無效的問題,使得學生很少能在情景問題中展示觀點、識別觀點、確認觀點和提煉觀點。同時,低效的問題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這一問題進行探究。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設計有效問題的重要性
1.發展學生思維
學思結合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教育觀點,學習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而教學中的提問就是連接學與思的橋梁。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意義學習能把邏輯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概念與經驗、觀念與意義等結合在一起,用這種方式學習,我們就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這種意義學習不是積累知識的學習,這種學習只涉及“心智”;意義學習顯然非常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它把邏輯、理智與情感等結合在一起,現下最符合其描述的課堂操作就是通過提出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特別是《道德與法治》這門看似枯燥的課程,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更長時間的注意力,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一個有效的提問,不僅要有知識性,能讓學生有所思考,而且還要有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樣學生才會愿意去思考問題中信息。同時,有效的問題也一定程度上改變課堂氛圍,學生愿意跟著教師的思路學習,而不是因為無聊而 “無所事事”,這樣課堂氛圍變和諧了,學生也會愛上這一門課,這樣就有了對這門課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3.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之一,也起著對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關鍵作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有效問題的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從而逐漸建立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提問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未知領域,會造成一種懸而未決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讓他們自覺地深入思考。特別是《道德與法治》這種貼近生活的課程,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在學生思考問題時,引導學生把這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形成一種思維方式,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問題設計存在的不足
1.提問缺乏思維性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內容涵蓋的范圍很廣,知識點也很豐富,注重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所以在課堂提問上,教師有著非常大的發揮空間。但是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的提問顯得興趣不高,也不愿意配合教師去思考問題,師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有效調動他們的思維。第一種情況就是教師提出的“無效問題”,這些問題是教師上課時隨口提出的一些封閉式問題,本身不具備探究性,也不能啟發學生思維,達不到應有的課堂效果;還有一種提問是遠離學生現實生活實際,學生沒有辦法理解的問題,也是無效問題。第二種情況是教師隨口提出的問題,邏輯性不高,問題之間的連貫性不強、時機不對或者和課堂內容的聯系不夠緊密,也很難獲得預期效果,有時候還會造成課堂混亂,出現偏離課堂主題的問題。這種邏輯性不高缺乏內在聯系的問題不能使學生一步一步跟著教師去思考,很容易出現走神的現象。
2.提問與答案趨向定式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上課很難照顧到全班同學,喜歡向特定的學生提問,且最后總會把答案引導到一個事先準備好的“標準答案”上。第一個問題是提問對象固定,課堂上教師的提問會出現一種“偏愛”現象,這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體現得比較明顯,教師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和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而很多成績普通的學生就不能被照顧到。第二個問題是很多教師過于注重尋找標準答案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提問只是為了引出答案回歸當堂課的主題,而不是為了讓學生去分析去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回答問題時稍有偏差,教師總會引向“標準答案”,最后造成學生覺得自己的思考沒有價值,久而久之就會喪失主動思考的動力。
3.候答時間稍短
一堂課只有40分鐘,《道德與法治》課程一個課時的教學任務多,時間安排緊,很多教師忽略了候答時間。候答時間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很多教師會在問題提出后立刻要求學生舉手作答,沒有給足學生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最常見的就是教師看沒有學生作答,又著急課程進度,當學生還沒有思考出答案時自己就給出答案,這樣提問就沒有了意義。第二種是學生回答錯誤之后沒有給出時間讓學生繼續思考,而是教師自己搶著把問題答案說出來,總由教師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這么做對青少年的自尊心傷害是很大的,而且久而久之使學生喪失主動思考的動力。
三、《道德與法治》課堂設計問題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教師對新理念把握不到位
《道德與法治》作為思政課新教材和過去相比更加注重過程和實踐,在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探究中整合能力與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而不是只是像以前一樣簡單告知學生對與錯。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是一個逐漸內化的過程,需要課堂上生與生之間、生與師之間雙向平等的交流,在思辨中進行價值判斷,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共識。而設計精妙的問題有助于學生觀念的內化。而部分教師對新教材一些觀點的認識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還有一部分教師不愿意去嘗試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故步自封,阻礙了自身教學素養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身認識和綜合素質,做到與時俱進。
2.教師掌握學情不全面
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不僅僅是某些學生的課堂,教師不應該只關注某些特定的學生,從而忽略其他學生。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不能只憑成績一把尺子去了解學生。但是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每周兩個課時,任課的班級較多,很難了解每一個學生,上課提出問題后,在沒人舉手的情況下大多會根據平時成績排名抽點學生。因為不能夠很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基礎、思維能力現狀,所以教師就不能夠把握課堂教學提問的難度,也不能確保課堂問題的有效性。
3.教材內容繁多
《道德與法制》教材每一課分為兩個框題,一般教師都是一節課上一個框題,每個框題都有很多課堂活動,例如:“運用你的經驗”“閱讀感悟”“探究與分享”,這些課堂活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把每個知識點連接起來,這就需要每一節課教師要用大量的時間來組織活動。而且每一個“探究與分享”活動都附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比較淺顯,第二個問題比較深入。第二個問題往往需要學生用較多的時間深入思考。一個框題平均4個“探究與分享”,加上其他的課堂活動和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一堂課的時間“捉襟見肘”。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時間和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時間都被壓縮。
四、《道德與法治》課堂設計問題缺乏有效性的解決對策
1.提升提問技能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精妙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必須把握時機拋出問題,提問也應該把握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第一,在備課設計問題時要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和能力水平,盡可能設想到學生的各種反應,從而因勢利導,根據不同的回答適度追問,或者鼓勵學生轉換角度思考。第二,問題的類型、數量和提出的時機,如容易產生矛盾或疑問之處,要考慮這些問題要在什么時機提出,用什么方式提出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第三,設計問題時,要善于因勢利導,注意邏輯性、層次性。特別是《道德與法治》課要注意考慮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地分層遞進,備課時吃透教材,探尋教材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系,分清主次,重點突出。
2.全面掌握班級學情
由于受到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因此“因材施教”要求教師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全面了解學情。第一,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掌握程度有基本了解。教師設置的問題要適合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經歷,要關注到大部分學生,又要兼顧頭和尾,在多數問題難易適中的情況下,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所提問題要有難易之分。第二,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每個班級中都會有各種性格的學生,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利用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優勢可以使教學提問環節更加流暢;在面對內向的學生時,教師的提問要營造寬松的氛圍,及時對其的回答給與鼓勵和肯定,增強他們在課堂上的發言積極性。
3.合理運用課堂時間
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應該留下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分析問題、討論問題;教師也應該用足夠的時間點評學生的解題思路,并分析不同學生的思路,在不斷的交流和互補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能力。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時間,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才能避免提問流于形式。《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每一課都是由“運用你的經驗”開始,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話題的討論來導入新課;通過“探究與分享”加深正文主題;“閱讀與感悟”“方法與技能”“相關連接”等活動主要是為了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但是由于地區、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不同,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在主題不變的情況下對這些欄目進行整合取舍,依據學情修改活動,更換材料,提高課堂的效率,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參考文獻:
[1]劉桂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李華.活用新教材落實新理念: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為例談部編教材的特色與教學建議[J].遼寧教育,2018(1):33-35.
[3]孫元春.淺談思品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12):49-51.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