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辨性閱讀是一種理性閱讀,提倡批判性思維、質疑性思維和反思性思維。思辨性閱讀必須明確思辨的目標,清楚思辨的對象,具有完整的思辨過程。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批判性;質疑性;反思性;目標;對象;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03-0121-01
【本文著錄格式】丁遠川.以《過秦論》為例淺談思辨性閱讀[J].課外語文,2020,19(03):121,123.
當今語文教育界多次提到思辨性閱讀。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閱讀呢?這里,我不妨引用兩個語文界前輩的話。一個是余黨緒老師曾給“思辨性閱讀”下過定義:“指導學生以批判的態度閱讀理性的文本?!绷硪粋€是黃玉峰老師的觀點:“批判性思維乃至思辨性閱讀應該包含兩個維度:第一是強調思維過程的反思性;第二是強調理性態度的重要性?!庇纱丝梢?,所謂“思辨”,從哲學角度講,就是指運用邏輯推導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其本質就是思考。所謂“思辨性閱讀”就是帶著問題去思考,去閱讀。學生在自主閱讀時,提倡批判性思維、質疑性思維和反思性思維。對于那些漫無目的的閱讀,對于那些浮光掠影式的閱讀,思辨性閱讀無疑是更深層次的一種閱讀??梢哉f,思辨性閱讀是一種高境界的閱讀,“思辨”更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品質。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古代說理性文章,如《勸學》《六國論》《過秦論》等等,而思辨性閱讀對于說理性強的文章尤其重要。那么怎樣進行思辨性閱讀呢?下面以《過秦論》為例來探究思辨性閱讀。
一、思辨什么:思辨性閱讀的目標
我們讓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思辨什么內容,這就像我們上課要有教學目標一樣,否則就是無的放矢。思辨什么內容需要教師正確引導。以《過秦論》為例,《過秦論》是我國古代文壇上極富盛名的一篇賦體散文,其文氣勢充沛,波瀾起伏,一氣呵成,說理透徹,觀點鮮明,且敘議結合,讓人不僅理性上得到啟發,情感上也受到觸動。針對這么一篇佳作,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辨閱讀。
第一,《過秦論》顧名思義就是指責秦朝的過錯。關于本文的主旨,即秦朝滅亡的原因,歷來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比較正統的觀點認為,秦朝不施仁義使秦攻天下和守天下的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即秦朝初期因為施行仁政,使秦國迅速崛起,乃至“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后來,秦統一全國,始皇荒淫無道,施行暴政,導致“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也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用是否施行仁義來決定攻天下和守天下,夸大了仁義的作用。該觀點認為,在攻天下時應注重用權謀和武力來奪取全國政權;在守天下時才應該施行仁義,籠絡民心,鞏固王朝統治。對此,你怎么認為?
第二,《過秦論》從寫作手法上看,文章開頭以大量篇幅敘述秦國從弱小到崛起,到統一全國,最后又迅速走向滅亡的過程。文章最后一段才分析議論秦國滅亡的原因,這還像是說理性文章嗎?
第三,《過秦論》作者賈宜是漢代政治家,借秦朝興亡的故事,來告誡當時的統治者要吸取教訓,不要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那么,今天我們學習本文又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二、讓誰思辨:思辨性閱讀的對象
思辨什么確定以后,那就等于明確了思辨性閱讀的目標。接下來就要知道思辨性閱讀的主體是誰,學生?教師?人們普遍認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認為思辨性閱讀的對象也只是學生。而我認為,學生固然是學習的主人,然而學生受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如果完全讓學生自主閱讀,放羊式閱讀,那無疑會讓學生走許多彎路,不僅浪費時間,效果更是大打折扣。所以我覺得思辨性閱讀的正確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即教師對學生閱讀加以正確的引導,在這個問題上,教師要有“服務意識”,或為學生鋪路架橋,或為學生推波助瀾,總之要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思辨性閱讀之路。
三、怎樣思辨:思辨性閱讀的過程
明確了思辨的目標,搞清了思辨的對象,接下來就是怎樣進行思辨性閱讀。針對當前閱讀教學現狀:量少,質次,結構不合理,效率低下。思辨性閱讀更加理性,更加注重閱讀的質量和效果。我認為思辨性閱讀主要歸納為閱讀的批判性、閱讀的質疑性和閱讀的反思性三個維度。下面還是以《過秦論》為例加以說明。
首先,思辨性閱讀要注重閱讀的批判性。啟泉教授引用《認知心理學家談教育》中的界定,認為所謂“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做出主張的思考”。閱讀的批判性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對本文內容和形式的反駁與修正,另一方面是指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肯定和補充。閱讀的批判性要求張揚學生個性,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閱讀的批判性要求文章的思想觀點不是灌輸式進入學生腦海,而是學生思考后記憶的沉淀。比如關于《過秦論》的主旨即秦朝滅亡的原因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教參上認為,秦朝的滅亡是因為不施行仁政,教師在授課時也是拘泥于教材,有板有眼地忠于教材做出分析。事實上對于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讓學生辯證地、批判地看待,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學生肯定會有許多不同的想法,甚至異想天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秦國攻天下時應以武力征服為主,守天下,應以仁治為主。總之,這個問題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其次,思辨性閱讀要注重閱讀的質疑性。這是一種精讀閱讀法,是指閱讀中對文中某個知識點提出質疑,進而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質疑, 就是在閱讀書中主要內容的基礎上, 提出不理解的問題,通過獨立思考、查找相關資料、向教師請教等方法, 找出正確的答案,從而掌握知識。它是“學——思——疑——問”學習心理規律的重要環節。比如學習《過秦論》時,有學生對文章是論說文文體提出疑問,文章用2/3左右的篇幅敘述秦國怎樣從一個弱小的國家迅速崛起,最后統一全國,再到后來走向衰亡,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才發表議論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從表達方式來看,絕對是記敘為主,議論為輔,所以有學生認為這更像一篇敘事的文章。可以說,這個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說明學生進行了深入思考。當然教師最后應該向他們解釋,這也正是本文寫作手法的一大特色——以賦寫論。本文以敘為主,以敘代議,前面極力鋪排渲染,就是為后面議論蓄勢,這也正是本文的奇妙之處。
再次,思辨性閱讀要注重閱讀的反思性?!伴喿x的反思性”顧名思義就是反思閱讀行為,即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自身閱讀過程或者自我的閱讀理解進行重新思考,以提高閱讀質量。比如賈宜寫《過秦論》的目的是想借秦朝滅亡的歷史,來告誡當時的統治者要吸取教訓,不要走秦朝的老路。賈宜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寫這篇文章本身就是為帝王服務的,所以文章的最大意義就是為帝王決策作參考。學生學習此文時,教師也是這樣教的。但是,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學習此文的意義難道僅限于此嗎?學生反思歷史,難道沒有更深層次的現實意義嗎?讀《過秦論》,聯系當今世界,兩千年前的歷史不正在重演嗎?烽火四起的戰國時代和當今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又何其相似!當今的美國,世界老大,想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充當世界憲兵的角色,其窮兵黷武,稱霸全球的野心,不正似不可一世的強秦,而其他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則像心懷鬼胎力求自保的九國。一個超級大國多個虎視眈眈的強國,合縱連橫,活脫脫一部戰國史的翻版!思考怎樣有效地避免兩千年的歷史再成現實,這才是我們當代學生學習此文的最大意義。
總之,我理解的思辨性閱讀,就是有批判的態度,質疑的勇氣,反思的精神,思辨的目標明確,思辨的對象清楚,思辨的過程完整。如能做到如此,學生的思維品質何愁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何愁不能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