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克
(百色市田東縣第四中學,廣西百色,531500)
十九大召開后,道德與法治被擺在了重要的地位和高度。特別是初中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其內容在不斷更新、豐富,教學要求也變得更高。對此,教師需要積極轉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活力,引導學生發揮自主學習能力,以有限的課堂時間獲得最優教學效果,夯實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建立起高效課堂。
就“備”“教”“批”“輔”“考”等教學環節來看,一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抱持傳統教育理念,重視知識的教授,以分論人。但對于如何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為道德實踐,教師的關注卻很少。因為教師以分論人,所以學生只能依靠死記硬背的辦法熟記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局限于課本,多數學生成為“成績的巨人”和“行動上的侏儒”,這是問題之一。
一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對自己班級的情況不夠了解,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足,因而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多依靠自己的過往經驗。問題的設計也是按照教材來,對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生能否理解并回答出問題、難易程度適宜與否等都缺乏考慮。同時,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單一,許多時候都是在唱獨角戲,而學生成為旁觀者和聽眾。課堂氣氛因此沉悶而又缺乏活力,學生對教學的知識僅停留在淺層,無法深入理解。教師提問遭遇“冷場”,教學因此“卡殼”,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佳。[1]
教授“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大多比較嚴謹,會認真研究課程標準,仔細分析教材的內容。但一些教師對社會發展、熱點時事、人文環境等方面的關注卻較少,無法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搜集素材,也難以將教材和課外知識結合起來。因為與生活聯系少,學生也缺乏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會增強學生的抗拒厭倦感,使構建高效課堂成為空談。
在新課改推動下,教師需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樹立學生為教學主體,而自己則為引導角色。[2]課堂上,教師應當將學生擺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想學生所想,解決學生具體問題,以此縮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學習中。
例如,“交友的智慧”一課中,在探究“交友的方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巴金夫婦拜訪劉白羽的故事:“劉白羽無法陪妻兒返京,一直十分擔心,而巴金那天專門攜夫人上門陪伴他。兩人告辭的時候,劉白羽一再感謝,巴金卻說只是有空想陪你坐會。”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思考“為什么巴金夫婦只說有空所以陪劉白羽坐坐?這對我們和朋友相處,關懷友人有什么啟示”,然后分組討論,說一說有哪些交友、維護友誼的好辦法。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將課堂交還給學生,教師只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自己思考和發現,最終總結出交友的有效方法。這樣,課堂氣氛將十分和諧。
創設情境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增添教學的趣味性,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識。而生活情境的創設意味著教師要關注日常生活、熱點新聞,將教材內容和生活素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覺得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激發學習興趣。[3]就記憶原理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更容易記住有畫面感且真實性強的內容,所以生活情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使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更具體化。
例如,在講解“珍視生命”這一課“守護生命”的內容時,教師可事先搜集這次新冠疫情的相關新聞材料,也讓學生搜集一些同齡人由于各種原因生命受到威脅的例子。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再和學生交流分享這些素材。新冠疫情奔赴一線的醫護人員,快速建起的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國內外捐贈的大量物資,這些都是源自對生命的珍視,是為了守護生命,也體現了生命的頑強不屈。而通過同齡人的例子,學生能領悟到生命的脆弱,也知道守護生命的重要性,主動學習自救方法,積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師滿足了學生對學校外新鮮事物了解的渴望,并讓學生明白教材知識和生活的聯系,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問題研究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是通過教師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由教師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來獲得問題解決的有效方法。在采用該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問題設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適當引導,以保證學生能按照正確思路展開探究,最終獲得正確的答案。該方法的優勢在于,學生能夠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培養探究質疑精神。[4]
例如,“法律伴我們成長”一課的內容主要是講解未成年人受的國家特殊保護,包括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等。教師可以據此設計一些問題,應用問題探究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1:未成年人享受了哪些特殊保護與關愛?問題2:怎樣使未成年人免受傷害?教師引導學生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思考,引導學生從國家、社會、家庭、學校、未成年人自身等角度分析回答。通過該種方式,學生能認識到法律對未成年人的關愛,并強化珍惜權利、依法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學會使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
現在是合作至上的時代,合作能夠讓學習事半功倍。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設置核心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或辯論活動。采用該方法時,教師要保證討論的核心問題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分小組查閱資料,更深入地思考問題。每小組討論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由小組代表闡述。該方法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例如,“合理利用網絡”一課的教學,教師先給學生看一個“一位學生因沒考好,他爸爸將他的電腦扔掉了”的視頻。這個情況,初中生十分常見,雖然現實中父母不至于扔掉電腦,但也時常嘮叨讓學生少玩電腦。據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對視頻中爸爸的行為進行評價,并說說應該如何正確利用網絡。學生分小組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小組認為電腦可以上網學習,查閱資料,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有的小組說電腦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在小組互動的過程中,學生順利地突破了如何合理利用網絡的重難點。
社會實踐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真實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化知識理解和體驗,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避免讓學生成為“成績的巨人”與“行動上的侏儒”。[5]例如,在“秩序與規則”這一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社會實踐活動作業,讓學生走上街頭,向市民宣傳文明出行和綠色環保知識,或者讓學生扮演交通協管員,介紹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提醒市民安全出行。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這次社會實踐的體驗和感想。有的學生表示學到了要遵守規則、遵守紀律,有學生說發現違規行為要及時制止。這種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又形成了學生遵守規則秩序的意識,有助于高效教學課堂的建立。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教師應當重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方法解決這些問題,樹立學生的主體理念,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以問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以小組合作、互動討論的方式拓展學生思維,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深化學生的體驗。如此,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構建起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