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寅
【摘 要】復習課雖然是一種常規課型,但是在整個教學中占據著異常重要的地位,真正的復習課并不是簡單的重復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產生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讓他們獲得質的改變。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數學學習復習中,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優化復習模式,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所學。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數學復習;策略探究
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雖然簡單卻極為實用,通過圖文并茂的興衰能把思維變得形象化。在小學教育體系中,數學知識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較高要求,尤其是在復習環節教師可應用思維導圖重新整理知識,建構理想、高效、輕松的復習空間,促使學生鞏固重點、突破難點和消除疑點,提高他們的復習效率。
一、引入思維導圖復習,概念化抽象為具體
數學概念通常是由文字來表述的,顯得極為抽象,復習起來更是乏味異常,不過在思維導圖下的小學數學復習中,教師可把概念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顯得形象具體,既能夠引發學生的復習興趣,還可以輔助他們進一步理解概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入思維導圖帶領學生復習概念,使他們更透徹、更深刻的掌握,為其它知識的復習做鋪墊。
比如,在開展“長方體和正方體”復習時,教師可在思維導圖中出示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像魔方、地板磚、磚頭、餅干盒、冰箱等,讓學生進行類別劃分,要求他們說出生活中類似的物品。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分別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為關鍵詞開始繪制思維導圖,讓他們在思維導圖中從中心向四周放射形成多個分支,包括:6個面,棱和頂點的含義,12條棱,8個頂點等,長、寬、高。之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討論長方體與正方體中面與面的關系,面與棱的特點,使其進一步理解概念,深化認知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且完全相同,12條棱的長度相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引入思維導圖帶領學生復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關知識,使其形象理解各個概念,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鍛煉他們的概括能力。
二、合理應用思維導圖,有序整理知識結構
小學數學知識比較零碎,在復習過程中需要重新整理,把瑣碎的知識要點整合在一起,實現更高層面的統一。在思維導圖模式下的小學數學復習中,教師應合理應用思維導圖有序整理復習內容,把知識在思維導圖中通過圖文并重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顯得醒目,還能夠將錯綜復雜的知識變得有序化和簡單化,為學生帶來一目了然的感覺,增強他們的記憶。
例如,在“圓柱”復習過程中,關于圓柱有多個知識點,包括:圓柱的定義、底面、側面、體積、表面積、底面半徑、底面周長、底面積、側面面積和高等,涉及到的數據也較多,數量關系顯得錯綜復雜。教師可以應用思維導圖把這些知識點整理在一起,以“圓柱體”為關鍵詞進行拓展,第一分支是表面積,包括底面面積、側面面積;第二分支是高(h)、底面半徑(r)、底面周長(C);第三分支是公式,S=2πr2+2πrh=Ch,體積公式V=πr2h=Sh,及變形公式C=S÷h,h=S÷C,S=V÷h,h=V÷S。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展開復習,使其明確底面半徑、周長、高同表面積和體積間的關系。
上述案例,教師合理應用思維導圖有序整理圓柱的相關知識,把這些知識點放在一起讓學生理清它們間的關系,使其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挑戰性與探索性,讓他們記憶的更加牢固。
三、科學運用思維導圖,整體呈現復習內容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復習環節可謂是至關重要,不僅是對知識的鞏固、強化與背記,還是對技能的應用拓展與舉一反三。而且小學數學知識還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教師可以科學運用思維導圖整體呈現復習內容,促使學生理清各個知識要點之間的關系,使其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獲得跨越性提升,推動他們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從而強化復習效果。
在“多邊形的面積”復習實踐中,本單元涉及到的多邊形有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復習時,可以增加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多邊形”為關鍵詞,第一分支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讓他們補充知識,逐步構建完整的思維導圖。學生可能在各個圖形下面添加定義、周長和面積公式等知識,并引導他們圍繞思維導圖展開分析,準確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如: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能夠推導出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依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能夠推導出梯形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也可反過來推導,鍛煉互逆思維,使其發現各個圖形間的相互聯系。
這樣教師科學運用思維導圖,關鍵不是補充、推導與轉化,而是在繪制和分析思維導圖時活化學生的思維,使其領悟思想、積累方法,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是環環相扣的。
四、巧妙利用思維導圖,突破復習重點難點
部分數學知識從表面上看較為簡單,不過對于小學生來說卻是陌生的,甚至晦澀難懂,即使他們在復習中仍然會遇到疑難點。在小學數學復習課堂上,教師可巧妙利用思維導圖從一個中心或關鍵詞出發,將與之有關的重點、難點擴展出來,通過分支遞進理清主次關系,且把重難點逐層分解,讓學生不再混淆,輔助他們直觀解決和突破復習中的重難點。
以“圓”復習為例,教師需事先確定本單元的知識重點:加深圓的認識,周長、面積公式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難點:根據不同情境正確、靈活選擇公式進行相關計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在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復習時需把握好重難點,使其以“圓”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包括:圓的半徑、直徑、圓心概念,圓的畫法,圓周率及用字母“π”表示,圓的周長C=2πr=πd,面積公式S=πr2,及其它公式d=2r=C÷π等,特別展示重難點,最終完成一個圓形思維導圖。之后,學生依據思維導圖回憶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交流圓環、扇形等面積求解方法,并布置一些練習題進行訓練。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巧妙利用思維導圖轉變復習形式,引領學生突出復習重點和難點知識,使其熟練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及公式的用法,幫助他們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五、使用思維導圖解題,提升學生復習實效
在小學數學復習中,解題訓練是一個慣用手段,能夠檢測學生的復習情況,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至解題實踐中,使其潛移默化的再進行次復習。小學數學教師在復習中進行解題訓練時,可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來嘗試解題,明晰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和條件關系,使其快速梳理確定正確的解題思路,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提升復習的實效性。
在“百分數”復習中,教師可以設置應用題:甲校學生占乙校學生人數的40%,甲校女生占甲校總人數的30%,乙校男生人數占乙校總人數的42%,那么甲、乙兩校女生人數占總數的多少?該道題目比較復雜,教師可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來解析:首先統一單位“1”,將乙校學生總數看作單位“1”,用一個正方形來表示,則甲校用40%個正方形來表示,甲、乙兩個學校的總人數即為(1+40%),得出甲校女生占乙校的40%×30=12%,乙校女生占乙校總人數的1-42%=58%,通過線段和箭頭把數量關系準確、清晰的呈現出來。由此列式:40%×30+(1-42%)=70%÷(1+40%)=50%,即兩校女生總數占兩校學生總人數的50%。
如此,在復習中教師引領學生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解題,把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清晰直觀的梳理出來,使其準確列出算式,整個解題過程由復雜變得簡單,并提高他們的解題準確度。
總之,在思維導圖下的小學數學復習中,教師應極力借助思維導圖的優勢轉復習方式和形式,讓學生善于發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激活自身已有的學習經驗和記憶,使其對數學知識產生更高、更深的認知,促使他們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馬莉.思維導圖,讓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更突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77
[2]涂東鋒.例談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J].考試周刊,2019(68):85
[3]孫慧琴.發展幾何空間 構建抽象認知——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數學復習課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20-121
[4]郭澤濱.淺議如何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小學數學復習功效[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19+26
(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江蘇 蘇州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