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梁


【摘 要】深度學習,就是摒棄傳統的以“滿堂灌”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側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的新型教學。將其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僅能激發興趣、調動思維,還能引導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性思考,由此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幫助其拓寬解題思路,逐步形成高效的學習方式。本文將結合實際圍繞深度學習從導入、探究、合作及總結方面探究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深度學習;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促進學生探究,幫助其形成高效的學習策略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對此,就要借助深度學習展開,利用問題探究引導思考,在分析、總結中培養學生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促進完整教學體系與結構的搭建。在這一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的提升,讓其在數學課堂上體會探知的樂趣,下面我就結合實例從不同方面作具體闡述。
一、導入——多元設計,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導入不僅能活躍課堂,調動氛圍,還能激發思維,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基于這一點,在設計教學時,就要加強重視,在傳統基礎上創新設計,爭取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幫助其融入到課堂中,展開深度思考。
在新課授課中,大多數教師將心思花在重點講解上,忽略了導入部分,以致于方式和手段都比較單一。常見的做法是問題導入,即運用一兩個問題作為引入,缺乏深入的思考與有效設計,使整個“開場白”都索然無味。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學生被充分調動了,才會主動融入到課堂中,針對問題展開積極思考,無形中激發其求知欲、挑戰欲及參與欲。基于這一目標,在設計時,就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與任務,科學設計導入方案,根據學生興趣豐富導入手段。除了最常見的直接導入外,還可運用掛圖、模型導入、多媒體、圖片視覺化導入。這些導入方法,在教學《幾何圖形初步》時就可運用,將學習內容直觀呈現,促進學生感性認知,就能調動其探究興趣,為后續展開做好鋪墊。或者,在教學《勾股定理》、《一次函數》等較難且有知識背景的內容時,就可設疑導入、借助生活情境導入或者實踐導入等,以此激發學生,讓其在明確重難點的同時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全神貫注地參與課堂。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充分調動思維,讓學生逐步深入,以此完善知識體系。
好的課不僅要突出重點,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更要善于調動其興趣,讓其在逐步深入中掌握要點,形成學習方法。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數學機會有嶄新認識,并在興趣調動下主動參與,充分發散思維,挖掘學科內涵。
二、探究——變式拓展,發散思維
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專注教材,力求讓學生聽懂、會做,這種做法無可非議。然而,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就要借助變式,讓其在典型問題的針對性思考中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認識,由此促進理解,就能在無形中提升自學能力。
高質量的數學題目很多,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做完,也不可能全都會做,那么如何促進其掌握有效的解題方法?這就需要抓住典型題目變式,借此激發學生深層思考,讓其在探究中提升思維。以這一題為例:在△ABC中,∠2=62°,∠1=20°,∠2=35°。求∠BDC的度數。這一題難度不大,學生很快就解決了,這時對于這樣一道典型題目,就不能草草過去,而要抓住條件中的重點進行變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在呈現時可根據難度安排順序:
變式1 在△ABC中,∠2=62°,BD和CD分別是∠ABC和∠ACB的平分線,求∠BDC的度數。
變式2 在△ABC中,∠A=n°,BD和CD分別是∠ABC和∠ACB的平分線,請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BDC的度數。
變式3 在△ABC中,∠A=n°,∠ABC的平分線和∠ACB的外角平分線相交于點D,請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BDC的度數。
變式4 在△ABC中,∠A=n°,∠ABC的外角平分線和∠ACB的外角平分線相交于點D,請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BDC的度數。
通過這樣的變式,將問題中的某些條件或結論構造出來,就可將典型題目由“特殊”轉化為“一般”,以此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提醒,在實際解決中體悟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逐步體會到品嘗成功的樂趣,進而產生對數學探究更濃厚的興趣。
三、合作——探究解題,培養能力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數學課堂上,要想提升學生素養,就要充分調動其思維,讓其在問題引導下自主思考、發現、解決,以構建深度課堂。在這一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共同探討,以深入挖掘,抓住問題本質。
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不同難度的問題,大多數教師總習慣講解,在學生思維無法突破時,將自身思考代替其探究。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思維,使其在面對問題時難以發散,最終造成能力上的缺失。對此,就要借助問題引導,營造合作探究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以“三角形的中位線”教學為例,其中中點四邊形是重點,對此就可呈現相關題目引導:如圖1,E、F、G、H分別是四邊形ABCD各邊的中點,請你求證:1.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2.四邊形ABCD滿足什么條件,可使EFGH成為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對于這一問題,第一小題難度較小,學生稍作思考便能運用定理解決。第二小題答案較多,隨著思考的深入,學生的探究難度會增加,這時就可稍作引導,借助“支架”啟發:1.當AC=BD時,四邊形EFGH成為什么?2.請你添加一個條件,使得EFGH成為___?3.你能否再添加一個條件,使得EFGH成為正方形?在這一環節,就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完成一定內容后,帶著想法與疑惑進入合作,借助團體的力量解決問題。這時,作為課堂引導者,就要融入到學生中,圍繞重難點展開,以此發散思維,促進問題解決。
借助這一過程,能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提升數學思維,在不斷深入中體悟到要點內涵,由此促進掌握,在后續訓練中能靈活運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部分后進生,要加強指導,在關鍵處點撥,為其順利探究提供幫助,以增強學習信心。
四、總結——小結歸理,提升素養
課堂小結是初中數學教學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是課堂的組成部分,更是教學藝術的呈現。因此,在此環節一定要加強重視,在課堂上注意運用適當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促進其對研究過程的把握,由此掌握探究方法,有效地完善知識。
在教學中,優化課堂小結的設計不僅是讓教學更完善,也是對整個課堂學習成果的一次鞏固。基于這一點,在教學中,就要加強重視,采取不同方法總結,以此調動思維,促進學生對要點的回顧與二次掌握,及時查漏補缺,完善體系。在教學“圖形與變換(1)——平移、旋轉、翻折”時,雖然內容不難,但是為了促進學生了解并掌握,就可借助思維導圖總結,如圖2。實施時,就可先讓學生自主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能否依次說出關鍵詞?由此,學生便回顧,得到了“平移”、“旋轉”及“翻折”,在這一基礎上課適當細化,讓其依次對應不同三角形。在這一環節,可穿插討論環節,以小組為單位引導交流,讓學生將知識點與模型連接,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依次完善知識構建,為其后續思考奠定基礎。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其反饋中了解到課堂教學的不足,以此作及時的補充,并在之后的訓練中完善。
可見,課堂小結的合理運用能架起知識點與數學模型、解題方法之間的橋梁,借助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讓其透過現象加深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課堂盡,思未了”。
總之,深度學習的開展是優化當下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將其落實到教學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理性思維,還能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深刻體悟數學課堂是發展學生思維、提升數學素養的主陣地,要為學生長久深遠的發展努力。
【參考文獻】
[1]譚必鐘.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7,(89):108
[2]鄒冰涵,金愛冬.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時代教育,2018,(13):121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中學,江蘇 蘇州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