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春萌
(廣州市花都區教育局獅嶺教育指導中心 廣東廣州 510850)
思維導圖(Mind Map),是由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托尼·博贊(Tony Buzan)依據大腦思維發射性特點提出的,是一種放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工具,通過形象的“圖”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大腦的思維可視化[3]。“思維導圖使用顏色,有從中心發散出的自然結構,使用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像,可以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它與我們大腦處理事務的自然方式相吻合”[4]。筆者認為,將思維導圖運用于英語教學,能增添詞匯記憶的趣味性、實用性和有效性。
前置性學習是理解和獲取新知識的前奏,有效的前置性學習可以避免課堂上的盲目學習,難以把握重點,使學習比較被動。新課標英語的單元設計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的,如果學生能在前置性學習中把握單元詞匯重點,理順自己的思路,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話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所以,利用好思維導圖進行詞匯的前置性學習,能短時間快速記憶本話題涉及的詞匯,思路也會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對英語初學者的興趣有一定的激發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詞匯要達到二級標準,即根據單詞的音、義、形來學習詞匯,學習本級話題范圍的600-700個單詞和50個左右的習慣用語,同時能初步運用400個左右的單詞表達相應話題[5]。而思維導圖,能有效促進學生詞匯的記憶和拓展。
筆者曾在六年級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請在1分鐘內口頭說出以“fi”開頭的單詞。結果顯示,10%的學生能說出10至12個,30%的學生能說出6至8個,超過50%的學生只能說出6個以下,根據《課標》的二級指標,以“fi”開頭的單詞有將近20個,但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究其緣由,是因為學生在學習詞匯后,不懂得歸類記憶,腦中只有零散的單詞,在短時間內,這些單詞又不能立刻呈現在面前。假如我們利用思維導圖對這類詞進行歸類,必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文單詞里常常有一些意義相近的單詞,學生經常容易混淆,這也是學生學習詞匯的難點之一。如果這些詞匯辨析分不清,英語詞匯的使用將可能出現不準確、不恰當的情況。例如,在二級指標的詞匯中,單單表示“說”這個字,常見的就有“speak、say、talk、tell”四個單詞了,學生雖然經常接觸這些幾個詞,但還是不能很好地辨析、使用它們。如果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程度,制作出一個符合自己的思維導圖,則可能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1]。如下:

這樣用了簡單明了的線性符號把語法結構串聯在一起,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辨析。
語言不是以某個單詞孤立存在的,英語教學離不開篇章。思維導圖恰好可以起到“串聯”的作用。如在講授六年級上冊 M3 Unit6 The secret to good health的reading 部分之前,可以引導學生以“secret”為中心,衍射出保持健康秘密的思維導圖,如下:

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對文章進行整合,圍繞著“secret”這個中心,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思維導圖不僅是篇章教學的有效工具,也對學生的篇章結構思維有很好的培養作用。
思維導圖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筆者以“My favourite festival”為話題,首先讓學生回憶我們所學的節日有哪些,在不同的節日里,我們可以做什么事,然后制作成思維導圖:

其實,學生在制作這些節日的思維導圖時,已經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思維方式,后期的寫作自然水到渠成。
思維導圖的形式多樣,上述只是筆者拋磚引玉,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制定符合學生學習思維的思維導圖,這才是高效學習的關鍵。當然,思維導圖不是萬能的,筆者認為,在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英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教學大綱是我們教學的依據,在繪制思維導圖時,要明確當下學生要掌握的重點詞匯,在擴展詞匯時應注意與教材的有機結合,既不要過多地限制,也不能毫無目的性地無限拓展[2]。
同一個班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詞匯量也有高有低有多有少,我們引導不同的學生制作不同的思維導圖,同時,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選擇制作適合自己特點的思維導圖去學習,這樣才能讓思維導圖起到其真正的作用。
思維導圖只是學習的工具之一,學生學習的時間寶貴,所以,我們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在時間的控制上要合理分配,不能占用太多的學習時間,避免本末倒置,讓思維導圖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做到高效教學。
總而言之,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在教學時,要用心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緊扣大綱,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繪制出適合的,簡潔實用的、能真正幫到學生的思維導圖,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語言學習思維,真正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