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龍 李長鴻


【摘要】文章通過對目前開設本科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及其專業設置的數據進行分析,解析目前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基本情況、特點,對專業設置與高校學科發展的匹配度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對我國高校編輯出版專業設置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
【關鍵詞】人才培養;高校;編輯出版;專業布局;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2.007
一、研究緣起
社會對文化知識的需求催生了對編輯出版人才的需求,圍繞著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我國編輯出版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形成了多層次、多方位發展的出版人才培養格局。編輯出版專業的設置目的為向社會輸送專業的人才,并且盡可能提升出版人才儲備的質量。編輯出版作為文化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擔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在我國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邁進的今天更應受到關注。
1953年9月,我國建立了第一個為出版行業培訓專門人才的教育機構——上海印刷學校,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在此期間,編輯出版學專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期間,對編輯出版人才的研究又以時間節點將編輯出版人才的培養方式劃分成不同的階段,總結人才培養的階段性特征[1]。不同的階段中也存在不同的培養機制和挑戰[2]。尤其是在新媒體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業界的沖擊之下,出版業開始了數字化轉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的形勢下需要進行調整,高校的編輯出版專業設置也開始反思人才培養[3]。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顯著,對人才的素質和培養都提出新要求[4]。
文章通過對目前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及其專業設置的數據、資料等進行分析,解析目前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基本狀況、特點,試圖對高校專業設置與其學科發展的匹配度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為我國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思路,引發更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對該問題的關注。
本研究的對象是截至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開設本科編輯出版專業的70所高等院校,數據來源是教育部指定的陽光高考信息平臺,以及相關院校官方網頁,以確保資料的時新性和準確性。采取的研究方法是調查研究法,主要是通過搜集第一手材料,了解實際情況和查閱文獻的方式實現的。
二、研究發現與分析
通過對我國大陸地區開設本科編輯出版專業的70所高等院校的資料進行整合,從人才培養院校的屬性、類型、區域分布、具體的專業隸屬學院及課程設置的角度切入,我們發現當前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高等院校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普通院校開設編輯出版專業比例最大,但總體開設院校較少
根據現有編輯出版專業的設置情況,我們將開設該專業的70所高校進行統計(見圖1)。這70所高校中有10所是“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高校,有1所是“雙一流”建設高校B類高校,有10所為“雙一流”建設學科高校,其余49所均為普通高校,占比70%。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與高校專業的發展相互促進,互為依托。“雙一流”大學的建設為專業的設置提供了一定的優勢,良好的專業設置又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土壤,助力“雙一流”大學建設。首先,“雙一流”高校相較普通高校具有資金投入上的優勢。為了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入選的學校需要在教學、科研、基礎建設和國際合作交流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和建設。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國家每年對其投入的資金遠遠高于普通高校。其次,“雙一流”高校有科研水平和教學上的優勢。在最新QS專門為中國大學所制定的2019中國大陸大學排行榜單中,上榜高校有99所,其中,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上榜,47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榜,此外,還有非“雙一流”高校10所。排行榜前十名全部為“雙一流”高校。“雙一流”高校在科研教學上占據較大的優勢。
在教育部指定的高考平臺上所查找到的院校信息顯示(數據截至2017年12月30日),全國高校開設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覆蓋編輯出版學、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新聞學和數字出版七大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新聞傳播大類中(目前普遍將編輯出版學歸于文學的新聞傳播類中),存在專業設置不合理的現象。在這個大類下,新聞學專業開設的院校達324所,是開設編輯出版專業院校的4.5倍多,“雙一流”高校的比例也遠超編輯出版專業。同為新聞傳播大類專業的編輯出版和新聞學,開設院校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也體現了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的不合理。在教育部指定的網絡信息平臺中,專業庫更新速度相對較慢,存在開設該專業,但沒有該學校的情況。各大門戶網站相關網頁的專業設置情況也不盡相同。高校專業設置也存在不夠公開和透明化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陸地區設置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有所減少。根據當下大環境的需求,新聞學專業明顯是供過于求,而編輯出版專業則是供不應求。編輯出版專業一般被認為是與傳統媒體相關的專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對傳統紙媒的影響。上述數據反映了編輯出版專業并未受到高校重視,以及培養和教學水平普遍較低。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與市場要求相關,也可能與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的考量有關。我們必須對市場需求做出合理預測,進而對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科學考量,這樣才能推進編輯出版專業和其他專業的合理發展。
2.開設院校密集度不均
通過對現有編輯出版專業70所高校的院校區域分布的數據進行統計,我們發現按照四大經濟區的劃分看,東部地區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最多,為35所院校;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15所,東北地區5所。
具體來說,東部地區中,浙江省是編輯出版專業院校分布最多的區域,共有8所;東北地區最少,只有5所高校。東部地區、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幾乎每個省都有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雖然西部地區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和中部地區一樣多,但是寧夏、西藏、貴州、甘肅、重慶和青海等區域尚未有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也就是說,西部地區編輯出版專業開設院校的區域分布不均勻。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呈東部相對較高,中西部相對偏低的趨勢。從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指數來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絕大多數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同時,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受本省適齡人口數量影響。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如果某省適齡人口較多,必然稀釋該省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影響該省高校生平均享有的高等教育資源和機會。
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呈現這樣的區域分布,與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很大的關系。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會造成區域高等教育的不平衡,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對地區人才培養規格、類別的影響;(2)對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和速度的影響;(3)對高等教育投資多渠道、多元化實踐效果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會帶來人力資源的東部集聚化,對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很不利[5]。
此外,開設編輯出版專業院校的多少也與當地出版業發展相關。以湖南省為例,湖南雖然地處中部,但是其出版業比較發達,有四所高校開設編輯出版專業,比很多東部省份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要多。這些都體現了編輯出版專業的區域不平衡現狀。因此,我們要對編輯出版專業的設置進行一定規劃,盡量協調編輯出版專業的區域平衡。
3.院校類型以綜合和師范類為主
現有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類型主要有以下幾類(見圖3)。通過對院校類型數據的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在現有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里,綜合類院校類型最多,共有22所。排在第二位的是師范類院校,共有18所。現代意義上的師范類院校正向更為全面的綜合性大學拓展,設置編輯出版專業也是應有之義。
除此之外,10所理工類院校、8所財經類院校都設置了編輯出版專業,這體現了編輯出版專業自身的嬗變。編輯出版專業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文科專屬專業,漸漸與計算機、信息產業等理工類專業相融合。在其他院校中,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語言類、民族類院校雖然不多,但是因為有利于編輯出版專業內部的細分,這些院校可以設置編輯出版專業中的細分專業,如民族編輯出版方向、英語編輯出版方向和小語種編輯出版方向等。
4.專業隸屬學院劃分偏傳統
通過對現設有編輯出版專業的70所高校中編輯出版專業所隸屬的學院進行整合,我們可以將編輯出版專業隸屬的學院分為五類: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院交叉形成的學院類別、印刷出版學院、藝術學院和信息管理學院。開設編輯出版專業的院校在設置專業隸屬學院時更傾向于將編輯出版專業歸于文學院和新聞傳播學院,也有院校在劃分專業隸屬學院時做出新的嘗試。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結論,很多高校對編輯出版專業的界定還比較傳統。編輯出版專業基本被歸類為文科,而且被置于文學和新聞傳播學科之中,這也是出于對出版的普遍理解。這樣設立的原因在于1998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把新聞傳播學設為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與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在二級學科下面,設有廣告學、編輯出版學。1998年的目錄中“編輯出版學”的專業名稱則是將1984年版中分別從屬于“圖書信息檔案學”一級學科中的“圖書出版發行學”和從屬于“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中的“編輯學”合并而來的。這也解釋了各院校把編輯出版學分設在不同院系之下的原因。
在數字出版環境下,有的院校做出了改變。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將出版專業置于信息管理學院,就是根據信息產業下編輯出版的變化而做出的專業新界定。天津科技大學也在編輯出版專業設置上開設了數字出版方向,以適應當前數字化的需求。此外,編輯出版專業基本上沒有自己獨立的學院,都是從屬于大門類專業學院下。但是北京印刷學院設有新聞出版學院;上海理工大學設有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這些可以算得上是出版專業比較細分和獨立的學院。
在專業隸屬學院的設置上,我們可以看出當下院校對編輯出版專業還不夠重視,并且對專業界定過于機械,尚未順應時代而變通。我們應該重視這些問題,積極做出應對。隸屬學院設置的不合理歸因于院校對編輯出版專業的界定還不夠科學和合理。有些院校在這一方面已經開始改變,但是改變的院校還比較少。在新媒體時代,編輯出版專業也必須與時倶進,做出改變。
5.專業課程設置有待革新
通過對70所高校設置的編輯出版專業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其共性是編輯出版專業基本上沒有細分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按照傳統的編輯出版(以圖書出版為主)專業來進行。由于近些年出版業向數字化轉型,雖然一些院校也開始設立數字出版專業,但是大部分院校依舊按照原有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教學的培養方案基本都沒有進行革新。具體而言,從各樣本院校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的情況來看,課程結構方面存在著以下特點[6]。
(1)編輯出版課程形成了史、論、應用與現代出版技術相結合的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課程”的四大塊課程充分囊括了理論基礎、實務、技術和營銷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些課程已經足夠支撐一個專業的需要。
(2)學科基礎課以漢語言文學類和傳播類課程為主。這一特點的出現根源于各院校普遍把編輯出版學設在文學院或新聞與傳播學院下。
(3)專業核心課程以編輯類和出版類課程為主導。從編輯出版學這個專業名稱中,我們就能看出這一專業的核心是編輯出版相關知識與工作。因此,各類院校毫無例外地將其作為核心課程。核心課程代表著一個專業的學科屬性,支撐一個專業學習者的知識結構,也是專業課程設置中最重要的部分,決定著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課程結構中,基礎理論課程所占比例較大,實踐課程相對較少。這樣的設置是不符合當下社會大環境和編輯出版專業特色的。編輯出版專業課程的設置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符合編輯出版事業發展的真正人才。
三、結論與討論
“編輯出版學”是一個廣義的大出版學概念,其專業的設置是針對出版工作的全部要素和出版活動的全部過程進行全方位研究而安排的。專業設置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出版人才,人才發展又能反映整個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并且促進整個學科的發展,三者形成良性的循環。編輯出版專業及課程設置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需要綜合考慮知識體系、社會需求和師資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專業設置和學科發展的改善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1.專業設置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知識體系是架構一個專業學科體系的根本依據。我們在安排編輯出版專業課程時,既要滿足出版業的經濟性,又要滿足其文化性的要求,使編輯出版學具有獨特的知識結構[6]。編輯出版專業要包含以編輯出版學為中心的基礎理論層面的知識。理論知識是一個學科的基石,編輯出版專業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在實踐過程中游刃有余。編輯出版專業要包含以編輯工作為中心的編輯業務知識及相關文化素質類知識。文化素質知識很廣泛,這些知識可以開闊學習者的思維和視野,是必不可少的。編輯出版專業要包含以出版物經營為中心的市場營銷知識及相關經濟學知識。數字信息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產品的宣傳和策劃,現今的編輯出版人才不再像過去一樣每天的工作就是編校稿件,更多時候要參與到各類出版物的宣發過程,而掌握一些出版物營銷的基本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編輯出版專業要包含以出版管理為中心的資源組織及行政管理知識。隨著出版社改制工作的最后完成,出版單位要全面地進入企業時代,出版從業者要有能力去駕馭面臨的風險,尋找發展的機遇。因此,與此相關的知識在整個體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新媒體時代,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生要掌握更多、更先進的行業技術,由此也就要求教育教學工作與之相配套。
2.課程劃分充分考慮市場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現代出版業是由三部分構成,即大眾出版、教育出版和專業出版。編輯出版專業在設定相關專業的課程時,必須考慮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比如,民族院校可以結合自身特色設置民族出版特色專業,注重對民族出版人才的培養。同時,院校在課程設置中要安排特色課程。比如,編輯出版專業如果設置了藏區出版這一專業,就需要設置相關的藏語課程和藏區文化課程。這樣可以適應編輯出版領域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好地培養出版領域的多元化人才,也能帶動編輯出版領域的多元化發展。
3.培養融媒體編輯人才,提升學科認同度
在傳媒產業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背景下,出版業也進入一個大變革、大發展時期。新媒體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傳統媒體發展的空間。出版業被看作傳統媒體產業,這使得社會和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對自身學科的認同度不高。高等院校應根據當前出版行業的新態勢對專業進行調整,比如,設置數字出版專業、版權運營專業和出版進出口貿易專業等。在數字化出版時代,院校也要考慮加大對編輯出版專業技術層面的拓展,使得出版行業融入媒介變革的進程。出版人才在適用于圖書、報紙、期刊、廣播、影視、音像、電子和網絡傳播等各媒體編輯工作的同時,對自身的工作產生認同感和滿足感,從而提升對出版行業和編輯出版學科的認同度。
參考文獻
[1]張炯,吳平.新中國70年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略論[J].中國編輯,2019(9):9-14.
[2]萬安倫,劉浩冰,龐明慧.編輯出版人才培養40年:階段歷程、培養機制及問題挑戰[J].中國編輯,2019(1):38-43.
[3]梁春芳.數字出版轉型期如何培養出版人才——數字傳媒與出版產業發展暨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出版,2007(10):38-40.
[4]王沖,金英偉.我國高校數字出版專業人才素質建構與培養[J].現代出版,2017(4):50-52.
[5]李媛媛.中國編輯出版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
[6]李苓,黃嫻.“大編輯”視野下的中國高等院校專業設置準入標準——關于編輯出版本科設置的基本條件[J].出版發行研究,2009(8):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