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花
摘 要:課前預習是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初始,是幫助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提升成績的重要途徑,正是因為有了課前預習,才能讓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更加活躍、優秀。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都格外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本文通過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的重要性進行分析,闡述其培養該習慣期間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解決策略,希望能有效提升學生預習習慣培養,增強其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習
引言:預習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控課堂節奏,理解課程內容,提高自學和知識掌握能力,繼而提高成績和語文素養。對教師而言,預習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課程內容,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對學生而言,預習既能了解新知識,還能了解自身不足,從而深化預習效果,提高學習成績。
一、培養小學高年段語文預習習慣的重要性
(一)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高其解決問題能力
很多小學生在學習中一味的遵循教師思路,不懂自我思考和探究,導致學生即使步入高年級依然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模式,難以適應新的教學內容和老師。對于這一點,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來幫助學生改變這一現狀。通過良好預習不僅能讓學生輕松掌控教師的講課節奏,還能有針對性聽講,避免整堂課精神緊張,疲勞。教師還能通過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遇到的難點并根據難點因勢利導,這樣既能解決學生問題還能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學生注意力
課堂45分鐘,大部分學生只能集中25分鐘左右的注意力,教師若無良好對策應對就會浪費一大半課堂時間,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如果學生提前做了預習,不僅能讓學生有的放矢的集中注意力,還能減輕其疲勞感,增強其聽課效率,繼而增加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三)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良好的預習習慣能讓學生受益終身,所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預習習慣不僅能提高其語文學習和素養,同時還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所幫助。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反復思考、記憶,提高其想象力和探索能力,鍛煉其思維和表達能力,繼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二、當前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未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未及時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新課改實施以來,各校都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但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的教學重點依然在知識傳授而不是學生主體上,這就導致教師的思想和行為并未完成解放,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依然遵循老方法老思路,導致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受到限制。不僅如此,教師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并不重視,導致學生從一開始就未養成良好習慣,影響其學習和進步。
(二)缺乏有效指導,預習習慣培養不佳
部分教師認為預習是簡單的學習行為,只需要下達學習命令,學生自然就能完成,這一錯誤認知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繼而導致學生對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意識淡薄。再加上學生年齡小、經驗閱歷不足,沒有掌握有效預習方法,因而在預習中遇到問題就很容易放棄。這些都對學生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造成阻礙,繼而影響學生好習慣的培養。
三、有效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習慣培養的策略
(一)注重預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驅使學習的源動力,也是培養學習最好的導師,小學生語文預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興趣的激發。教師要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激發小學生預習興趣,在布置預習作業時不能簡單帶過,應該明確預習目的,指導預習方法,捋順預習要求。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的課文《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觀影作業。教師可以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學們!過去的預習作業基本都是圍繞閱讀課文、梳理課文主旨展開,此次布置觀影的任務大家到底想不想知道是要看什么電影呢?”通過這一番話后,學生一定更加地期待,這時,老師說出這部電影的名字《我和我的祖國》,讓學生觀看其中第一部分關于開國大典的故事。學生回家后,帶著激動的心情觀看完后,一定會對明天的學習充滿期待。第二天老師在講臺上講得激情澎湃,學生也一定聽得十分認知,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影預習方式,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提前閱讀課文。
(二)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應該掌握和培養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應該注重對于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提升預習效率,在指導學生預習上,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入手。
1.明確預習目的
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的開始,就要明確預習的目的,劃定預習范圍,學生從心理上來說對于預習是有厭倦情緒的,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課后時間都是以娛樂為主。為此,明確預習目的和范圍對于提升預習效率來說至關重要,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文中的生僻字、文學常識、重難句、主旨等進行提前的學習;教師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布置一些預習題,幫助學生慢慢進入預習狀態,提升預習效率;教師還能為學生編制預習大綱,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和文章脈絡。
2.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問題是驅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挖掘課文主旨的重要動力,教師在預習中,應該讓學生大膽質疑,不斷提出問題,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記錄下來,通過查閱資料或是課上詢問老師的方式,擴展和發散思維。學生提出問題增多也會慢慢形成自己特色的問題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升課堂容量,更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教師也應該教會學生勤動筆的好習慣,對于遇到的問題“多圈、多點、多批注”,逐步培養自學能力,把自己的實時感想記錄下來,并用不同色彩的筆做記號,這樣下來每個學生的書就是一本集參考,筆記和各種知識的全面資料書了。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環節變得愈發重要,直接影響到小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就需要組織好語文課堂的課前預習環節,結合每一位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以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預習任務,然后傳授給小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提升每一位小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引導小學生進行高效率學習,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玉蓉.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預習習慣[J].華夏教師,2020(07):10-11.
[2]張琳.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預習”的重要性[J].華夏教師,2019(16):34-35.
[3]康建榮.小學語文預習方法探究[J].華夏教師,2014(09):38.
[4]陳冬間.基于“培根”課堂的小學語文預習[J].教育導刊,2013(0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