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盼 李本里
摘 要:產教融合的內涵之一是專業與創業的融合。為探究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大學生選擇創業之路,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雙創研究中心對在校大學生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選擇創業之路的因素主要有自身素質、學校引導、政府支持三個層面。提高大學生創業水平可以從以上三方面努力。
關鍵詞:產教融合;大學生創業 ;影響因素
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時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大力倡導產教融合,即通過將產業和專業以及創業這三者相互融合,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相關產業和企業的運營方式,并且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擴大創業。[1]
為了解制約大學生選擇創業之路的影響因素,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雙創中心組織相關教師團隊,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調查。本次調查一共設計44項問題,回收問卷2083份,其中有效問卷2054份。通過統計分析,認為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觀因素
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觀因素,調研團隊設置了以下選項:專業基礎知識;管理領導能力;持續學習能力;把握機會能力;溝通協調與處理社會關系能力;熟悉創業政策與環境;承受與規避風險能力;獲取資源的能力。
調查顯示,“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管理領導能力”、“把握機會能力”、“溝通協調與處理社會關系能力”、“持續學習能力”顯得尤為突出,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以上5項主觀因素對創業影響較大。
(一)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
產教融合的內涵有“專業”與“創業”的融合,即大學生創業離不開專業基礎知識的支撐。通過觀察創業成功者,其創業成功的領域有些與自己的本質專業毫不相關,但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本職專業深入地持續耕耘才取得了成功。例如,李彥宏、周泓煒、雷軍,都是畢業于知名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大學時期扎實的專業知識的積累是他們未來在互聯網、軟件技術行業成功創業的基石。因此,專業基礎知識是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
(二)個人創業素質
學生是否適合創業更自身的素質有很大關系。個性平穩,追求傳統就業方式的學生偏向于選擇朝九晚五的職員性質的工作。而如果要自主創業需要學生具備突出的管理能力,把握機會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三)持續學習的耐力
對于大學生來說,專業知識的學習、適合創業的個人素質是創業的基礎。產教融合教學機制的實行,能建立學生與企業更多的聯系,使學生能在踏入社會崗位之前接觸更多的實踐經驗,學習傳統教育中所欠缺的管理理念與經營模式。這種不斷吸收知識,堅持學習的能力始于創業初期,在創業后期發展過程中也會持續發力,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客觀因素
(一)學校層面的因素
統計結果分析表明,34.03%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對于大學生創業非常重要,37.49%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對于大學生創業比較重要。
在學校層面影響大學生創業的諸多因素中,提供創業基金、開設創業教育選修課或必修課、設立創業指導機構、舉辦創業大賽、建設創業實踐基地比較重要。其中74.44%的被調查者認為提供創業基金非常必要,73.86%的被調查者認為開設創業教育選修課或必修課十分必要,63.24%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設立創業指導機構提供服務。
1.提供創業基金
調查顯示,學校層面能夠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中,“提供創業基金”這一因素的認同程度排在第一位,74.44%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向大學生提供一定的創業基金非常必要。83.25%的被調查者認為缺乏創業資金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原因。大學生在學校尚屬于“消費者”的身份,創業資金緊張,一般會選擇朋友和親人的資金資助。如果學校可以設立專項支持大學生的創業基金,將極大減輕大學生創業的阻力。然而創業基金不可寄希望于學校單方的努力,需要政府與校方共同創建與承擔。
2.開設創新創業課程
大學生以“學生”的身份談創業,如果沒有引導將一直止步于盲目空想的階段。而在大學校園,使學生更接近創業思維,了解創業模式,吸收創業經驗的重要方式就是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以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為例,我院一直高度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由專業的教室團隊進行課程設計,打造創新創業精品在線課程,每年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創業大賽,與企業深度合作,邀請企業導師到校講授創新創業課程或開辦創業講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設立創業指導機構
63.24%的被調查者認為設立創業指導機構,為學生提供創業服務也非常重要。與創新創業課程不同,創業指導機構是站在學校的高度,總體把握指導學生創業工作,例如在政策層面給予學生創業以支持,前文所說的創業基金的設立就是創業指導機構可以思考的服務政策之一。我院的創新創業指導中心自設立以來,組織團隊進行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聯系企業與學校深入合作,把握創業政策與創業大賽的組織,是影響學生創業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政府層面的因素
統計分析表明,40.31%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對大學生創業非常重要,32.52%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對大學生創業比較重要。在對政府的期望中,8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為大學生提供創業種子基金,73.9%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提供稅收優惠政策,65.7%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放寬新企業的審批及簡化審批程序,64.9%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提供貸款優惠政策。
1.設立創業基金
這一因素前文已經提到,這里不再贅述。總之,創業基金的設立需要學校與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設立。
2.放寬并簡化新企業審批程序
調查中發現,很多大學生有創業的想法和熱情,但是深入了解發現新企業創辦門檻較高,再加上程序復雜,從而放棄了創業的想法。考慮大學生創業群體的特殊性,建議可以降低學生開辦微型企業的門檻,簡化營業執照的辦理流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工商部門工作人員進校宣傳,講解開辦新企業應該必備的條件、應準備的材料、注冊公司的相應流程。學生了解到開辦新企業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難,創業的熱情更容易付諸實踐。
3.提供貸款及稅收優惠政策
為了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缺乏的難題,除了開設創業基金,政府層面還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低息或者無息貸款。為了防控風險,可以設置貸款額度不宜超過某一范圍,并與學生信用相關聯。關于稅收層面,考慮到大學生創業的特殊性,建議制定相應的稅收的減免政策,甚至對于在校大學生創業實行零征稅。當企業成長培育到一定程度再適當收稅。關于報稅的流程應當盡量簡化,同時學校可以定期邀請稅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學校開辦講座,普及稅收知識,講解繳稅流程。厘清了稅收環節,大學生創業將減少后顧之憂。
三、結論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學生的自身素質、學校層面的創業指導、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三個方面。學生自身應該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業素質;學校層面要開好創新創業課程,設立創業指導機構,為在校大學生接觸創業、了解創業創造條件;政府層面應該加強與學校的溝通,二者聯合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減輕大學生創業資金壓力,放寬并簡化新企業注冊流程,為大學生創業實行貸款、稅收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 張晶欣.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48).
(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 房地產營銷學院 ?重慶 ?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