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波
摘 要:農村金融已“三農”為己任,三農中的“農民”是核心,支持農業現代化最終要解決農民效益問題,農民增收是一個永恒課題,也是一個難題。為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不掉隊,尤其要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現就金融業及涉農機構的努力方向闡述個人見解。
關鍵詞:N市農業現狀;對策建議
一、N市農業發展現狀
(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鄉村旅游事關四大收入,N市農家樂(民宿)還存在分散多連片少、低端多高端少、餐飲多住宿少、普通多精品少的“四多四少”現象,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地商品還不充分,促農增收效益尚未完全顯現。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農旅融合度不高。
(二)就業創業能力還比較弱。創業就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農民則是就業創業的主體。從N市情況來看,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年齡超過50歲的占60%以上,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占80%以上,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的能力,借助電商營銷農產品的能力還很弱。
(三)改革紅利尚未充分釋放。農村金融改革是打開“兩山”通道、促進農民增收的“金鑰匙”。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區,一些基礎性、體制性因素對農金改工作造成的制約日益顯現。
(四)農業產業抵御自然風險和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氣候異常,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對農業生產帶來影響,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不廣。
(五)社會保障長效管理機制還不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未完全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還不能適應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變化。
二、主要對策及建議
(一)突出產業發展促增收
1.培育增長點。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富農增收的重點,走一條以鄉村旅游為引領,農文旅融合為突破,農家樂民宿為配套的鄉村美麗經濟之路。著力構建以景區為核心向四周村莊輻射的塊狀農家樂(民宿)集群體系。以省級精品路線和經典旅游線路為主軸,沿線發展培育一批農家樂(民宿)、培育一批美麗業態、建設一批休閑項目,并將各線上的農家樂民宿、休閑農業、采摘農業、體驗項目、文化體驗等內容串聯起來,打造具有N市地方特色的精品鄉村旅游線路,讓游客既能享受“吃、喝、玩、樂”,還能夠留下來、住下來。
2.挖掘潛力點。走“接二連三、延伸兩頭”發展路徑,重點發展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以農業觀光、倉儲物流為主的第三產業。圍繞“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將原分散在科技、質監、食(藥)監、林業、農業等多個部門的產品檢測、科技研發機構予以整合,
3.筑牢支撐點。立足全省最優質的生態資源和13萬畝高海拔山地資源,打好“空氣特清、氣候特優、水質特純、土壤特凈”等山水生態牌,做精做優“竹茶菌蔬”主導產業,培育提升畜牧、靈芝、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二)抓實就業創業促增收
1.全域推進異地搬遷。牢固樹立“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的理念,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梯度轉移,分步實施”的原則,以中心城鎮、特色小鎮為主平臺,深入推進省生態異地搬遷試點縣建設,加快高山遠山地區、庫區、水源保護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群眾異地搬遷步伐。
2.搭建就業創業平臺。以深入實施全國農民工等人員返鄉試點為契機,扶持產業資本投資主體規模經營,給予農村年輕人返鄉、留鄉、創業等更多政策支持。積極引導農民投身于家門口的“老三寶”“新三寶”和鄉村旅游等產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鄉村旅游電商平臺,持續接力打造“中國電商百佳縣”。
3.提升自我增收能力。以提升農民自身造血功能為著眼點,進一步強化農民素質培訓,完善農民學校的培訓組織體系,建立健全覆蓋高技能務工人才、農村實用人才、農村靈活就業人員的分級分類培訓體系,提高各類群體就業穩定性和就業層次。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在農村留得住、用得上、能帶動的“土專家、田博士”。
(三)釋放改革紅利促增收
1.縱深推進“三權”改革。以“還權賦能”為核心,以“權證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為目標,以確權為基礎,以流轉為路徑,繼續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切實發揮產權抵押擔保的作用。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占耕地面積60%以上,“三權”抵押貸款累計達到15億元。
2.推進村級集體經濟改革。對現有村集體資源和區域優勢進行挖潛,使其為村集體產生經濟效益。積極探索將財政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的各項資金轉化為集體股份的途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3.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以扶貧資金互助會、“三權”抵押貸款和“豐收愛心卡”為重點,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大膽創新,在金融助農貸款額度、規模及績效考評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完善扶貧小額貸款制度和扶貧小額貸款貼息管理辦法,對農戶開展特色農業、來料加工、農家樂、電子商務、商品流通等生產經營性項目的優良貸款給予貼息補助。
(四)用好扶持政策促增收
1.加大基礎設施扶持力度。以加快美麗鄉村串點連線成片、提高農業抵御自然風險、降低農產品物流運輸成本為目標,統籌推進縣鄉道路、農田水利、產業配套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資源要素配置。
2.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實產業專項扶持資金。實施農業政策保險擴面,以市場化經營為依托,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補償。
3.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進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實施“先保后征”制度。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健全社會醫療救助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推進大病醫療保險工作,降低大病報銷起報標準。
(五)強化機制保障促增收
1.強化責任落實。把農民增收各項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每個鄉鎮(街道)、各個部門,落到各行業、各領域,形成農民增收一張作戰圖。構建單位“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同配合,整合資源,整體推進,確保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2.強化督促考核。把農民增收作為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評選優秀、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建立“一季一點評、一季一通報、半年一總結、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機制。發揮考核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作用,形成促農增收的強大合力。
3.強化科學統計。準確把握農民收入來源新變化、新特征,加強鄉鎮(街道)輔助調查員和記賬戶培訓指導,確保農民各類收入應統盡統,客觀真實反映農民增收狀況。
參考文獻:
[1].《N市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2].《金融觀察》2017.12期.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
[3].《N市經濟公報》. N市統計局.
(龍泉農商銀行? 浙江 麗水 32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