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駿
摘 要:目前,由于經濟高速發展,相關政府提高了對教育的投入,給高校劃撥大量的專項資金,推動了教學以及人力資源的建設。不過從專項資金使用階段仍具有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專項資金的使用缺乏規范性,缺少對應的監管以及評估模式等,不利于資金的有效運用。本文以內部控制理論為指導,結合高校專項資金的現狀,分析高校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對于提升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內部控制;高校財政;專項資金
一、前言
十九大報告根據“優先發展教育”進行了全方位布局,《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也強調了“改革創新推動教育進步”,貫徹高校創新創業改革任務。為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的進步,國家長期在高校撥付專項資金。而專項資金從特點上表現為針對性、時效性等。任何專項資金都應該限制其使用途徑,實施分類控制,基于此,目前專項資金管理也產生了更嚴格的標準。怎樣增強財政資金使用效果,改善管理局面,達到制度化和系統化的管理目標,屬于當前最關鍵的研究課題。
不過,一些高校專項資金的運用以及管理仍具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沒有樹立資金管理的正確觀念,項目控制缺乏規范性,使用階段監管力度不足,績效評估模式不完善等,使得管理粗放,使用效率始終得不到提升,內部控制形式化嚴重,資金管理未能貫徹到底,限制了高校管理能力的提高。所以,本文從內部控制的層面,研究高校從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方面具有的局限性,以更全面的角度,給改善高校專項資金管理制定了應對方法以及建議,從中增強高校財政專項資金控制,應對財務風險。
二、高校內部控制定義和要求
(一)高校內部控制的定義
高校內部控制主要表示機構未達成教育目標,借助制度涉及、執行手段等,就經濟行為帶來的風險展開預防以及控制。而具體作用體現為:維持學校經濟行為的合法性,保障資產安全,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財務信息可靠性,防止腐敗,增強資源配置能力以及效益。
(二)高校內部控制的要求
參考教育部從2016年期間提出的有關文件,即《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強調相關高校優先打造內部控制模式,根據內控指南提出的各項標準,高校要打造完善的項目管理模式,其中內容應該覆蓋立項、審核等多個方面,全方位整合不同階段或許出現的風險因素,提高立項規范性,開展項目建設,做好驗收以及效益評估等階段的工作程序,重點關注全流程監管,維持項目建設效果。根據教育領域的“十三五”規劃來看,同樣強調要執行高校內部控制模式。客觀而言,內部控制建設能夠推動高校的資源管理以及配置,提高權力分配的合理性,幫助其增強治理水平以及管理效益,實現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進步,體現社會服務功能,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增強自身影響力和辦學能力。
三、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現狀和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的類別
國內高校的財政撥款,通常以基本撥款以及專項撥款為主。首先,基本撥款投入到日常運作環節,而財政專項資金屬于存在特殊用途的資金,給學校建設以及擴張創造前提保障,對于學校的發展而言具有關鍵的價值。
1.優化辦學環境專項資金。應對房屋維護、設施材料采購、基礎建設以及項目配套等方面產生的資金需求。
2.基礎科研業務資金。主要是解決中央高校實施自主選題研究項目產生的資金需求,就高校科研項目提供重要支持,屬于高校基礎科研活動的前提保障。推動中央高校逐步促進買入全球頂尖大學,實現學科建設目標。
3.專項經費。一般投入到學課建設、人力資源建設以及國際溝通等層面。
4.績效撥款。主要以財政部以及教育部等相關機構,參考高校管理改革進度等客觀狀況,進行經費的撥付,該經費能夠給高校管理產生積極影響。并且,績效撥款讓高校規劃運用,彌補了教育發展經費的局限。
(二)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現狀
由于國家在高校專項資金方面的投入規模不斷提高,關注度進一步增長,高校財政監管機構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增強,監管條款相對明確,尤其是在專項資金流動方面實現了公開性。不過,高校屬于專項資金的使用者,承擔了相關項目的執行責任,從專項資金內部控制階段,卻表現出“缺位”等問題。例如,從高校提出申請的過程中,申報的資金規模一般從之前的撥款金額選擇性浮動,并未參考高校本年度預算實施申請;從專項資金配置過程中,無法保障科學性以及合理性,仍未脫離主觀因素的影響,使得資金無法全方位調動以及運用,出現了資源不必要的損耗。從項目的執行或者監管階段,項目實施進度和預期存在差距,并且監管模式不完善引起監管意識淡薄,不利于提高有關技術人員的科研水平。綜合來看,目前在專項資金運用上產生了大量的問題,其價值并未達到預期。
(三)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經過調研發現,目前我國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和應用主要存下以下幾方面問題:
1.缺少健全的專項資金控制模式以及措施
財政專項資金的控制屬于校內多個部門相互協作的任務,對于其中的申請、實施、評估、監管等任何階段而言,都需要各部門的協同參與,從中打造完整的管理模式,不過客觀而言,高校財政專項資金控制,主要根據校內預算控制辦法,以及參考長期保持的慣例,又或者參照主管部門的控制制度,并未依據校內的客觀管理狀況提出學校的財政專項控制模式,缺乏相應的管理措施,使得財政專項控制階段產生一定問題,權責界限模糊,進一步引起資金的使用價值無法達成預期。
2.項目申請不規范,監管能力不足
當前,國內大量高校專項資金管理活動缺乏系統性,項目申請不規范,并未深入考量學校發展計劃。項目論證不完善,缺少全面的依據,決策體系有待完善,項目決策流程不完整,決策落實不到位,綜合之下引起重復立項等問題。有一部分優質項目又難以立項,未能體現財政專項資金的價值。另外,從限制項目總額的前提下,一些項目申請責任人具有“寧多不少”的態度,嚴重干擾了審批部門的評判工作,甚至引起大量新項目由于資金配置不均衡,難以完成預期目標。
不僅如此,為防范項目資金產生收回等問題,項目有關人員頻繁采購對項目沒有價值的實驗材料,購置不必要的設備,引起資源的嚴重損耗;也有部分項目存在虛增發票以及挪用等違法違規操作,打破了專項資金使用的基本原則。高校財務人員僅考察相關票據的合法性,沒有深入研究經費的真實運用情況,難以評估活動實施的客觀性,進一步出現部分專項資金被用于謀取私利等現象。
3.專項資金績效評估模式不完善
一些高校財政專項項目的績效控制,通常處在被動局面,其出發點在于應對相關監管部門的績效評估,缺少自我思考、管理的主動意識。從績效考核階段,部分項目具有申請資料過于隨意以及資料不完善等現象,缺少嚴謹性,由此善生難以有效評估項目績效的問題。根據項目自評報告來看,并未全面彰顯項目建設的真實效果,立項階段的社會服務、科研活動等缺少相匹配的數據支持。基于此,在專項資金效益等方面,難以開展客觀、真實的評估或者管理。從內部專項資金方面,缺少完善的績效評估模式,對于績效評估的責任劃分不夠明確,專項資金評估機制過于形式化,而“效益最優化”變成缺乏實際效益的“口號”。
四、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與應用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專項資金管理體制和辦法
為讓財政專項資金可以進一步推動教育領域的發展,增強資金的運用價值,必須打造健全、合理的財政專項資金控制模式,清晰界定各個部門以及參與人員的責任,指明相關經費的主導部門,制定申請、實施、評估、監管等各個流程的具體原則。
對于申請、評審等程序,可以參考上級制度來實施,不過由于管理模式和申請、評估的模式缺乏統一,政策長期處在變化當中,高校有關人士無法及時了解相關制度的調整,校內主導部門以及財務部可以參考上級相關財務控制制度和專項管理意見,設置相關財政專項資金控制措施,有效劃分責任,建立執行制度,實施獎懲措施,且參考客觀情況適時調整,讓專項資金管理任務有序落實。
(二)加強專項資金應用執行的跟進和監督
從專項實施內容來看,要開展財務的全流程監管,增強預算控制,全面評估支出內容的有效性,考察審核步驟是否完整,就項目執行以及資金的運用開展全方位監管,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有關部門反應,預防各種違規現象。
從專項實施進度方面,要打造進度通報協同模式,財務部定期反應不同項目的實施進度,讓校領導等了解各項目的實施情況,連同各部門責任人共同關注。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開展進度研討會,有關部門經過研討,針對財政專項實施階段存在的問題制定解決辦法,保障財政專項的落實。
從專項實施階段,要增強項目負責人的管理觀念,要求嚴格參照相關預算或財務管理原則,就資金運用以及項目執行的合法性等承擔其必要的責任。
(三)建立完善的專項資金管理績效評價體系
就財政專項資金實施考核,有效利用考核結果。這一點有利于改善專項資金管理能力。高校基于不同單位的財政專項資金實施狀況,開展全面考核,參考最終結果,就不同單位在該年度的預算實施修正,將其納入次年預算的參考標準。并且,把同年度專項資金預算實施目標以及評估,與學校年度目標的評估相互結合,和單位整體績效建立聯系。就預算實施不到位,使得上級機構降低經費投入的,參考客觀狀況進行責任的劃分,并對負責人進行處罰。
五、結語
內部控制屬于高校自主管理的重要方式,在高校內部控制的層面上,專項資金的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其各個事業的發展效果。高校要明確意識到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必要性,基于目前具備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增強專項資金管理能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資源使用價值,保障高校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積榮.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研究[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7.
[2]王美玉,郭玲娜,張玥瑩.基于內部控制下的高職院校專項資金管理探討[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8(2):71-74.
[3]周艷秋.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問題和對策的探究[J].時代金融,2018(4):198-199.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