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加劇。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的培養目標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本文將闡述設定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第二課堂對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質性意義和第二課堂助力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第二課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大量人才投入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主要培養掌握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人才的專業,被各高校普遍設置。過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只要知識儲備豐富,文筆出眾,就可以勝任很多工作。近年來,隨著教育規模不斷加大,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固化的教學理念下,培養的人才大多技能運用能力弱,無法適應社會現實要求。高校開始重視實踐教學,開展第二課堂教學,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踐教學的欠缺,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加快產生漢語言文學專業新型人才,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一.設定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1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
大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只重視主干課程,忽視像邏輯學,社會學等類型學科的學習。最終導致學生知識單一,綜合素質較低,適應不了實際工作的需求,失去競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就強調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我們要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引導學生對非專業性學科引起重視,進行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斷優化知識結構逐漸滿足社會建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綜合素質。
2.培養自主創新能力,進行原創性研究。
在新時代,文學研究的創新性問題突出,影響到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作為未來文學研究的主力軍,應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為文學研究注入不斷的生命活力。高校教師在教學時以單一的理論傳授為主,對學生思維開拓創新培養不足,導致思維僵化,進行思考深入的積極性減弱。因為固有模式和思維定式的限制。寫論文時,大多數學生很難得出一個新論點,只能借鑒抄襲他人論文,原創性廣泛缺失。當前我們應培養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在教師傳授的知識基礎上,自主進行深入思考。思考方向嘗試向新的領域拓展,沖破限制,大膽創新,為新觀點的提出創造機會,最終進行原創性研究。培養學生慢慢具備初步科研能力,逐步成為創新型學術性人才,推動文學研究發展。
3.提高對社會可持續性適應能力
如今社會建設發展迅速,社會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會隨著改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具有一定超前觀念。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市場競爭能力弱,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學生缺乏危機意識,學習發展過程中脫離社會現實,還毫無察覺,沒有對未來發展方向和社會人才需求進行一定的預估判斷的意識,無法找準自身定位,最終導致落隊。每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都應時刻關注社會和建設發展的實時動態,思考并總結對人才的大致要求。相比自身現狀,明確需提升的地方。在學習過程中,有目的性地去完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人才對社會可持續適應能力,時刻準備以最優狀態投身國家的長期建設。
二.第二課堂對新型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新型教學模式“第二課堂”的開展逐漸被各高校重視,摸索著進行開展,初步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融合機制構建。雖是起步階段,卻是培養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推動力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開展“第二課堂”除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本質意義,還有更為重要的實質性意義。第二課堂扭轉了傳統“第一課堂”一家獨大的局面,將實踐引入教學。主要以“深化理論知識,鍛煉運用技能”為目標,打破學生對課堂的常規認知。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文學類專業,相比其他專業。第二課堂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參與課堂的激情,調動思考的積極性。慢慢地就會在實踐得到了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提升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在肯定中爆發潛能,突破自身桎梏,達到全新高度。第二課堂對人才能力的培養無疑是質的提升。第一課堂為主,第二課堂為輔,兩者相輔相成。第二課堂的出現并不意味著第一課堂的消失。相反,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衍生,兩者協調進行,打造教學新面貌。
三、第二課堂助力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途徑
1.加大對第二課堂教學模式的宣傳,鼓勵高校進行研究探索,構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機制,并投入實際教學。為避免某些高校流于形式,應付式進行第二課堂的開展。可對取得顯著成果的高校給予實質獎勵。如開展創新性教學后,學生總體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的高校可獲得國家給予的豐厚獎金,并對其他高校進行交流指導。加強高校重視,加快教學模式改革的落實,為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2.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機制,真正落實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整體規劃和科學的組織指導,保障模式合理開展。給學生灌輸教育新理念,適應并配合新的教學模式,學會利用第二課堂的特殊性,優化和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運用能力,為新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如調整教學內容,考評模式,把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等非專業性學科內容融入第二課堂,并將第二課堂成績納入考評方式之一。提高學生對第二課堂的重視,加強對非專業性學科知識的吸收,逐漸構建并完善綜合知識體系。
3.要充分認識“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更新傳統教學理念,對自身教學綜合素質進行調整并不斷優化。以新型教學目標為綱,結合第一課堂教學實際,有計劃性地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并在課后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驗,逐漸建立教學新體系,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如以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理解要深入,對疑惑點先相互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適時加以指點。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對提出創新型論點并有研究價值的學生進行上報,并指導論文發表,建立培養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的教學新模式,為培養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及時性助力。
4.作為培養對象,學生要有自我危機感和自我提升意識。就當前社會形式,對未來進行大致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自覺地彌補自身不足,努力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因學生之間素質層面較多,差別較大,要學會利用第二課堂,進行針對性學習并落實。逐漸縮小綜合素質差距,加強優勢學科的提升。這是培養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實質性推動力。
5.盡可能為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提升提供校外的幫助和支持。如提供學生見習機會,為學生社會實踐研究給予一定幫助。提供第二課堂校外教學場所,提高學生環境適應能力,在未來能快速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 李進才主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詞語釋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500.
[2] 蘇慶雪,第二課堂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2):182-184.
[3] 劉兵,完善高校第二課堂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9(18):59-60.
作者簡介:
王鶯曉(1999年11月——),女,漢族,浙江臺州人,專業:漢語言文學.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 浙江 ?紹興 ?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