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俊杰
摘要:民俗攝影是一門新興的攝影類型,以民俗為題,真實記錄人類歷史文明。在當下,許多傳統民俗活動、技藝面臨著消亡和無人繼承的危險境地。民俗攝影以其獨特的文獻性和藝術性,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道路進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關鍵詞:民俗攝影;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
(一)民俗攝影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民俗攝影與傳統文化之間是互為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民俗攝影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傳統文化為民俗攝影創作提供素材、資源。幾千年以來,民俗生活的記錄都只能局限于文字資料,隨著時間的流失,很多史料都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著消損。隨著影像時代到來,民俗攝影以圖片形式直觀記錄民俗生活,其直觀性、生動性、瞬間長駐性、記錄性的優勢是文字記載所無法比擬的。
(二)民俗攝影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承。談到傳承就要回顧歷史。正因為有一代一代的傳承才得以延續,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化體系,各種各樣的“非遺”民間藝術瑰寶才能流傳至今,從社會發展層面來說也是當代社會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由于社會發展的全球化,諸多獨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正在消失、褪變,客家刺繡等一些民間工藝也不可避免面臨著這一共同危機。在這一情況下,就需要發揮攝影的功能,記錄客家刺繡文化遺產,記錄當前客家刺繡文化的傳承現狀和生存環境,尤其是具有深刻寓意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圖案紋飾。通過民俗攝影這一途徑將其展示出來讓社會公眾了解、認識、傳承客家刺繡文化,了解我們的非物質形態的精神家園,讓這一“非遺”民間藝術瑰寶得以傳承。
(三)民俗攝影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民族文化認同,加強民族團結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受到全球化浪潮沖擊,中國傳統工藝的發展環境不容樂觀,社會公眾對于手工藝品的價值認識發展了轉變、偏移的問題,傳統手工藝品已從實用性向藝術性轉型,在鄉鎮,近乎看不到穿著傳統服飾的人了,孩子們也不喜歡傳統的童帽了,喜歡上了時尚潮流的帽子,就連用來住宿的圍屋也幾乎看不到有人住在里面了,一些特殊的工藝瀕臨著失傳的邊緣……或許在過幾年這些東西只能以照片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了。通過照相機記錄下這些文化,并且用鏡頭將作者的所想傳達的情緒、內容還原成立體影像傳達給受眾。除了記錄,還應展開專題展覽、出版畫冊、圖文書、期刊雜志、建立專題檔案,讓社會的各個階層、群體關注、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自覺地參與到“非遺”保護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來。
(一)記錄與見證
民俗攝影是對民俗事物及歷史的記錄和見證。民俗攝影作品是民俗工作者與社會大眾、藝術家內部溝通的渠道平臺,同一個建筑、服裝、活動,不同的藝術家會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和審美,從多角度、全方面的記錄同一件民俗事項。在攝影領域里,藝術家們一起互相討論、促進,相互溝通、碰撞,思想的碰撞往往能促使藝術創作,集大家之所長、取長補短,也能讓民俗事項表現的更加真實、完整。民俗攝影記錄客家人的精神風貌及紋飾圖案,為客家人的客家文化建設留下一份可信度很高的視覺檔案和報告,許多老照片的價值更是價值連城,如英國人約翰·湯姆遜、莊學本、馮驥等等的照片,它脫離了照片所本身的價值具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這些用圖像與文字記錄下來的不同時代人物、事件等作為歷史文獻共同被保存下來,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成為延續中華文明、見證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
(二)詮釋與傳播
民俗攝影是對傳統文化、民俗活動的詮釋與傳播。民俗攝影可以無視地域所帶來的阻礙,通過電子信息媒介以圖片的方式進行無差別的傳播。在當代中國民俗攝影正變得越來越火熱,專門從事民俗攝影研究的人也有如水漲船高之勢。一個高水準的民俗攝影工作者不僅思維清晰、洞察敏銳、對于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其攝影作品都是經過深入調查和大量的田野考察。如獲得了首屆“人類貢獻獎”比賽大獎焦波的作品《俺爹俺娘》,他用光影記錄下父母日常生活配以真實、淳樸的文字,以小家襯“大家”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演繹生動、形象。同樣、朱小華一家四口也是如此,記錄下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工作、生活場景,朱小華自己一邊在縫制、裁剪,丈夫則在聯系刺繡作品的宣傳、出口、銷售,閑暇時,夫妻二人一起共同和孩子玩耍……這不只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代表著某種家族的觀念,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對于客家刺繡本身也是一種全新的詮釋、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民俗是一定社會時期中基層民眾所產生的一種現象、活動,代表著當時大多數社會群眾的審美文化傾向。新時代下,舊的民俗事項正一點點吞沒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新民俗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舊民俗在當今又呈現出何種態勢。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舊民俗文化?如何探究新民俗文化?如何看待、把握新舊民俗文化?這是對于當代民俗攝影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新問題。目前,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共同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技術支撐,為民俗攝影創作奠定了基礎。我們應抓住機遇,鎖定在社會基層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用影像開辟出傳統文化民俗的新視角、新道路,這是現當下社會賦予民俗攝影工作者的新使命。同時,攝影介入傳統民俗文化,必須堅定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對歷史與社會負責,用學術的精神,學者的態度, 在傳承中發掘,在保護中弘揚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
[3]陽麗君,呂品田.攝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2011中國非物質文化.
[4]“遺產攝影大展”解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員,呂品田訪談[J].中國攝影家,2011(0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