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力
【關鍵詞】精準扶貧? 返貧? 預警機制? ? 【中圖分類號】C916? ? 【文獻標識碼】A
返貧意味著原來已經脫貧的人口因某種原因,不能維持正常的生存狀況,又重新陷入貧困狀態。這種現象表明,貧困者的生存狀況和發展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貧困狀態。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國在徹底消除農村貧困方面面臨返貧的挑戰。構建返貧預警機制,有針對性地干預、阻斷“飽而復饑、暖而復寒”的返貧現象,成為徹底鞏固脫貧成果、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
區域性。根據現階段我國農村返貧的分布來看,區域性整體返貧較為嚴重。由于資源缺乏、生態脆弱、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山區或高原地區返貧人口較為集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返貧程度更深,因此這些地區一直是我國反貧困的主戰場,其返貧也呈現連片性、集中性特點。此外,返貧的地域分布還具有不均勻性,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也出現局部返貧。
突發性。作為當前貧困治理中無法回避的特殊現象,返貧呈現出突發性,發生時速度較快,有時候征兆不明顯,令人難以預測。哪怕任何一次微小的事故或者變動,例如遭遇意外傷害、重大疾病、子女教育費用增加等都會導致一些家庭致貧返貧。比較而言,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難老人等農村特殊困難群體,更是突發事件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頻繁性。返貧是一個不斷復發的過程,具有易發性和頻繁性。有的貧困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或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的地區,返貧周期短、次數多,返貧率越來越高,有的甚至陷入“扶貧——脫貧——再返貧”的怪圈之中。任其發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將給群眾以極大的心理打擊,會抑制他們脫貧致富的主動性積極性。
返貧成因:該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貧困戶自我發展意識不足,制度不夠完善
返貧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返貧地區大多長期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交通、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較差,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嚴重依賴扶貧政策,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發展不足,加之少數地區還習慣于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進行生產,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創新意識,因此,雖然這些地方的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因其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等風險,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等隱患依然存在。

貧困戶自我發展意識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返貧率較高的地區,貧困戶家庭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往往較低,文盲、半文盲占較高比例,他們學習新知識和接收各種信息的能力較弱,承擔市場風險的意識欠缺,且存在依賴心理,對如何脫貧沒有強烈的愿望和想法,認為脫貧是政府的義務,與自己關系不大,所以總是習慣于被動等待社會和政府的扶助。同時,由于家庭收入來源有限,主要依靠務農、扶貧資金等渠道,導致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技能和自我造血的能力,所以往往滿足于“小富即安”,而當獲得了扶貧救助后,一些人又盲目攀比、不合理使用,致使他們又重新淪為貧困戶。
扶貧制度不夠完善,政策執行乏力。扶貧應針對貧困居民,尤其應重點關注革命老區、邊遠地區等貧困地區的特困群體,并根據不同條件實施不同政策,誰的貧困程度深就大力扶持誰。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些地方干部和幫扶人員責任感不強,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地區將扶貧當作施舍與救濟,只注重物質投入的短期效應,沒有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不注重對貧困戶進行思想改造和技能提升。在扶貧資金的使用上,有的地方扶貧人員盲目分配、粗放分配,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現應扶未扶、冒名領取等不公平現象,浪費了國家扶貧資源。還有的扶貧干部履職不力,在制訂扶貧政策和規劃時,單純追求政績化的扶貧效果,熱衷于面子工程,致力于“政績脫貧”“表格脫貧”“數字脫貧”,急于求成、弄虛作假,導致扶貧統計失真、扶貧效果不彰。
構建返貧預警模型,以全程監測干預返貧。返貧預警模型主要是通過監控和測量貧困戶返貧情況,并采取相應措施干預和處理以阻止返貧的發生。返貧預警模型包括以下程序:一是成立管理機構,促進資源整合。管理機構既包括負責扶貧工作的各級政府部門和機構,也包括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形成層級分明、高效運行的干預主體與反貧困合力,發揮其在脫貧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實施數據采集,分析返貧類型,進行輿情監測,確定返貧警兆。通過采集信息精準識別返貧人口,剖析是自然環境因素和國家政策變化導致的返貧,還是因為貧困戶自身因素導致的貧困,在此基礎上,對采集的信息進行有目的的甄別、評判、監測,精準入戶,建檔立冊。三是根據返貧原因和程度,制定返貧干預措施,并繼續進行日常監測,做好返貧源頭治理和相關制度保障,確保實現脫貧戶不再返貧。利用大數據管理好貧困戶脫貧情況,建立國家貧困線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政策協調機制、精準考核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建立健全返貧預警法律法規,建立返貧預警責任追究制度,為預防返貧工作保駕護航,不斷提升精準扶貧效率。
加快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扶貧模式。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在交通運輸、電力水利、通訊以及小城鎮建設等方面的投入,解決貧困戶用電難、用水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以盤活鄉村優勢資源為契機,探索建立適宜當地發展的農業產業鏈項目,促進貧困地區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如加速開發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特色農業、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因地制宜地開發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等鄉村旅游項目,形成“農業產業+”扶貧模式,促進形成區域性支柱產業;加強審計監督,及時發現在扶貧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政策落實、脫貧成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于沒有精準到位的,及時調整落實。優化產業扶貧運作機制,加快把產業發展起來,盡快把貧困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利用鄉村能人帶動本地就業,為那些無法外出務工的老年人、婦女增加就業機會,使貧困戶都有穩定的脫貧門路,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加強教育培訓,促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激發扶貧內生動力,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使精準扶貧方略落實到點上、根上。一方面,扶貧和扶智結合。扶貧先扶教。地方政府應把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置于優先發展的位置,堅持按需施教、學以致用,不斷加強返貧人口的教育培訓、科技培訓,將培訓內容與區域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增強返貧人口的市場風險意識,促進外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提升貧困戶及其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和勞動生產率水平,切實阻止貧困在代際之間的傳遞。另一方面,扶貧和扶志結合。扶貧干部可定期召開貧困戶座談會,把扶貧信息和優惠政策如實告知貧困戶;健全農村醫療、教育、養老保障體系,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和醫療保障水平,增強貧困群眾脫貧的決心和信心。
【注:本文系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導向的河南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協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9-ZZYH-34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包國憲、楊瑚:《我國返貧問題及其預警機制研究》,《蘭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責編/張忠華? ?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