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健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學精髓。在古詩詞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民族氣節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進行中華民族核心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古詩詞;民族氣節;滲透
中國是詩詞的發源地之一。屈原用詩歌表達了自己的志向抱負,用生命描述自己對國家的忠誠;杜甫借詩詞寄托自己的家國憂思,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像屈原、杜甫、陸游這類的愛國詩人、詞人還有很多很多,如辛棄疾、文天祥等。所以,針對高中生加大古詩詞閱讀訓練,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民精神文化素養建設有積極促進作用。高中生在古詩詞鑒賞課堂上應該受到大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傳統文化建立一定的了解,在潛移默化中對民族文化產生歸屬感,而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氣節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
一、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愛國氣節”
中國詩詞寶庫中有大量愛國詩句,詩人在詩句中寄托了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人民的真摯情感。岳飛的“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一句中,表達了自己想收復山河的急切愿望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志向、決心。范仲淹則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中寄予了自己治理國家的志向抱負,以及愿為國家、人民奉獻自我的犧牲精神。為天下大事之憂而擔憂,為天下大事之喜而快樂。因此,學校進行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教學生理解詩歌文字之美以及詩詞字面的意思,還要教學生感受詩詞中蘊含的深層次精神力量,要把愛國教育與詩詞學習相結合。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始終擺在第一位,為國家興盛而奮斗,這是所有中國人努力的目標,國家利益是鼓舞無數中國人前進的動力源泉。愛國精神伴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脈絡,是幾千年來中國詩歌中一個重要的精神領域。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不同文化產生交流、碰撞,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沖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理念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尤其是思維活躍的年輕人。有許多高中生甚至沒有獨立的思想理念、思維方式,這導致他們生活散漫,喪失了發展動力。因此,讓學生多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二、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君子氣節”
“君子氣節”是中華民族氣節的核心,而“君子氣節”又是以“誠信”為基點。《晁氏客語》中有“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孔子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前一句的意思是,不誠心做學問,學習雜,無法精通;不誠心做事,做事會失敗。后一句的意思是。軍隊沒了主帥還能繼續打仗,人被剝奪了氣節、志向,就無法成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誠、信的精神經常體現在詩歌中,教師通過和學生一起賞析這些詩歌,就可以在學生心中埋下誠信品德的種子,精神內涵的引導與詩歌鑒賞應雙管齊下。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如今是一個多元化思想并存的時代。但是對于思想還未成熟的高中生,極易受到消極、錯誤的思想趨向誤導。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中國有相當大比例的高中生十分缺乏集體意識,個人意識太強。這種現象往往會導致學生社交能力差,缺少能合作、互幫互助的朋友,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社會發展,物欲橫流,誠信這個傳統美德也受到了金錢、利益的挑戰。因此,在學校以學習古詩詞這個渠道向學生灌輸誠信的思想顯得尤為重要,要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
三、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正義氣節”
教師在詩歌賞析課中應當抓住詩句中富有正能量的講解點,為學生指明正面、積極的名人引導方向。賞析詩歌不僅僅要賞析文字之美,更要賞析作者心靈境界之美。
每每讀到《離騷》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都會被屈原堅忍不屈的氣節而折服。以死明志,為國捐軀,這是何等壯闊的內心境界才能做到。每每讀到《夢游天姥吟留別》,讀到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難以抑制自己對李白的欽佩之情。不卑躬屈膝,貴妃磨墨,力士脫靴,豪情萬丈。每每讀到《過零丁洋》,讀到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不由自主一陣顫栗。讀到《石壕吏》,讀到《兵車行》里的那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己”,讀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的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忍不住對杜甫產生一種敬畏之情。一千多首詩,字字珠璣,細讀下去,莫不是作者對國家的愛,充斥著對國破家亡的憂,字字血淚。都說字如其人,通過品讀古詩,在字里行間我們能體會到作者的內心活動與心情。一句一句詩,都是一種又一種作者對家國大事小事的思索。我們通過賞析這些詩歌,能找到我們努力的方向,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古詩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是我們近距離了解古人的通道。
經歷數千年歷史洗禮的中國傳統文化仍然熠熠生輝,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當把這些好好繼承和發揚下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古詩詞,加入詩詞閱讀題型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發揚渠道。在校園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靠老師、學生,還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在這個發揚過程中,首先需要學校營造一個極佳的濃郁文化氛圍,其次教師應當保證語文教學的堅實基礎,學生則應該激發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探索興致。傳統文化的傳播和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最終能對國民道德素養水準的提高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