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摘 要:現代教育制度十分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綜合訓練。由于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與小學生的水平上進行指導對于藝術教育非常重要。為了更好地讓幼小銜接順利銜接,有必要理清為什么兒童在銜接初期對繪畫逐漸失去興趣,以便可以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本文是結合早期過渡期兒童的心理特征,探究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從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以提高兒童對繪畫和美術的興趣。
關鍵詞:美術教育;教學實踐;幼小銜接
前言
幼兒園至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許多兒童在此階段開始逐漸對繪畫失去興趣,甚至自我否定并停止學習繪畫。即使最初喜歡藝術的孩子能夠堅持下去,他們的藝術表述也沒有以前那樣充滿活力和自信。在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這是一種相對普遍的情況。雖然出現的時間不長,但是對兒童的素質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有鑒于此,教師應在現階段充分分析孩子們的心理,并做好早期美術工作,以增加對學生繪畫的興趣。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和采用多種其他教育實踐旨在促進兒童學習繪畫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興趣。
一、幼小銜接階段兒童喪失學習興趣的原因
在銜接的早期階段,孩子對繪畫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自身智力充分發展,豐富了他們所感性興趣的內容和范圍。首先,孩子們自己缺乏相對判斷能力,學習繪畫的難度也相對較高。即使愿意繪畫,其作品也經常引起他人的不屑,甚至是老師和父母的否定,從而降低兒童的自信心。其次,作為父母和老師,對于兒童的繪畫興趣缺乏正確的指導,不能根據孩子的心理因素進行科學評價,總是用成人的繪畫水平要求孩子們。顯然,這些問題使兒童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對繪畫失去興趣。第二,在幼小銜接階段,美術教育和教學方法的內容非常簡單,小學一年級所教授的美術內容與幼兒園基本相同。雖然具有回顧過去和學習新事物的積極作用,但是,重復的教學內容將減少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從小學階段的視角來看,教師也因受以下幾點的影響,第一對于教師本身而言,班級人數比重增加增大,一個美術教師可能需要承擔兩個年級上百名不同的學習對象,獨立輔導的時間減少,從而降低了美術輔優的時間。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容易局限于課本教材,不利于挖掘更具備趣味性、藝術性等課程。還會受活動空間、教學輔助工具的減少,美術課程的趣味性及實操性會有所降低。最終使學生逐步對繪畫失去了自信。
在兒童早期接觸階段,作為父母和老師,他們沒有從孩子的心理發展角度提供科學指導,也沒有給教育環境帶來任何刺激。在幼兒園里,許多學生一起胡亂畫,把自己奇思妙想的想法都通過繪畫表現出來,不僅不會受到教師的責備,反而可以得到稱贊。然而,在小學階段里,小學美術時間相對狹隘局限,學業上的所帶來的負擔也會使親子關系變得較為緊張,美術等藝術學科容易成為了課余興趣填充品。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無法讓學生從幼兒園的狀態及時調整到小學一年級的狀態,學生無法迅速適應。特別是在美術教育中,一旦發生教育脫節,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就容易降低。
二、幼小銜接期的兒童美術教學模式探究
1.家校關系探究
生態學研究表明,幼兒園、小學和家庭之間的交叉關系對過渡期的兒童起著重要作用。根據社會上的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入學調查的結果,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家庭與學校的互動,為青少年與小學之間的聯系做準備。1、了解和理解。首先,課題組通過新生家長會向家長介紹美術學科的特征和美術教育的功能,以便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美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其次,課題組成員向父母介紹一年級的美術教科書、教育目標、進度以及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以便父母可以了解藝術學科的性質以及孩子如何為學習做準備。力求父母主動與學校的美術教育合作。2、合作與支持。學校教育離不開學生父母的認可和支持。家庭學校合作對于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園畢業生尤其重要。在招生問卷中,有96%的家長積極支持學校的各種美術教育活動,因為學校對美術教育的重視和老師的責任心贏得了家長的信任。
2.課堂關系探究
隨著學習環境、任務和需求的變化,處于幼小銜接期的兒童會改變其習慣、能力、意識、生理和心理。為了讓孩子在較短的時間內度過幼小銜接期,教師應準備以下內容:
(1)幼小教師團結起來。
由于幼兒園和小學兩個階段美術教育的目標,內容和要求相差很大,因此幼小美術教師可以通過互動探討兩個不同教學階段中的美術教育的交集。
①對幼兒的“課程標準”進行交叉研究
幼兒園和小學分為兩個教育階段,由于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習特點,對課程標準的概念,目標,內容和格式的要求也不同。在項目研究的早期階段,要求幼兒園和小學美術老師學習《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草案和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以實施建議、比較分析的目標,內容和要求為依據。通過學習,教師對美術教育的兩個階段有了新的認識,幼兒美術教育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了解新課程的要求,并熟悉美術教育的具體要求。為各個階段之間的聯系做準備,為兒童提供有效美術教育。
②減小幼小課堂的差異
由于兩個階段在教學風格、授課時間和教育聯系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我們可以創建一種活動形式,以適應轉型期的孩子,以探索并適應兩個階段之間的差異。課題組要了解課堂結構的差異,并開展美術教學觀摩研討課,以便更好地減小幼小課堂的差異。
在第一次教學觀摩研討課中,幼兒園、小學都要各自承擔一節觀摩課。課題組的成員要就教室的結構進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通過專家指導、相互理解、討論和分析,發現小學美術教科書的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小學美術課本的標準是統一的,教育目標明確,內容清晰,知識豐富,技能嫻熟,種類繁多,并且課堂培訓要求變得更加嚴格。如果教師不能在標準的情況下運用教學智慧和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就很難對課堂的組織形式突破模式化,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幼兒園的美術課堂活動豐富,組織靈活多樣,兒童可以輕松愉快地參與,但是“值當剛要”沒有為教育目標設置具體要求,如果老師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要點,課堂就很容易迷失美術活動的方向,失去美術教育活動的意義。
(2)確定幼小美術教育的雙基點
基于雙重鏈接的內容包括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幼小階段的美術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在幼小銜接時期,有必要考慮如何向幼兒傳遞知識和技能,實現學科的雙基,并掌握美術教育的核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研究該主題第三階段中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地聯系這兩個基礎知識,研究團隊設計了兩個觀察課,分別以教科書內容和藝術技能為主題,主題為“我心目中的太陽”。幼兒園的目標集中于識別和體驗點和線的對話語言,而一年級的目標則著重于點和線的組合和應用,并在此基礎上派生出表面的概念。從學生的成就和功課的有效性來看可以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兩次研討會的比較結果應根據“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從幼兒園時期到小學時期,從教育內容的選擇到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都應針對兒童。它不僅科學合理,而且強調了獨特性美術的特征。在小學一年級,需要系統有效的復習和加強以穩定孩子的學習熱情,這有助于孩子適應和克服幼小銜接過渡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3.環境關系探究
布朗芬布倫納指出:“如果個體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發生變化,他們將經歷生態過渡。”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兒童在外部環境中會遇到“障礙”,這是生態學理論所描述的“從物理環境或文化意義上的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為了研究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適應新環境,課題組通過在環境創造方面加強與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室的外部環境的聯系來優化發展,從而使孩子們能夠適應與新的幼兒園環境。相比,小學低年級的教室環境單調、乏味、枯燥,而幼兒園大學生和小學一年級生的身心特點是相似的,但外部環境卻有所不同,因此這一階段的孩子成長會不適應。研課題組通過充分利用美術技能來裝飾和美化一年級教室的外部環境,創建類似于幼兒園的生態環境,為孩子入學后提供優化的幫助學習平臺,有利于孩子入學后在轉型期出現的適應環境困難的問題的解決。
三、結語
幼小銜接期研究是一個系統性的、廣泛的教育研究項目,涉及許多問題并具有多種影響,因此在進行幼兒融合研究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是追求短期的問題解決,從而時期探索和解決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我們要以實際問題為基礎,以小見大克服困難,優化教學策略,并將幼小銜接期美術教育聯系的研究轉變為具有參考價值和推廣重要性的科學發現。
參考文獻:
[1]陳永亮.“四位一體”兒童美術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5):94-95.
[2]張穎.關于兒童美術教育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06):105.
[3]謝雅婷.兒童美術教育師資培養的橫向交叉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7(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