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少偉
摘 ? ?要:我國有著多達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獨特的傳統文化,主要是由所居住地的生態環境所決定。廣西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聚集省份,廣西人民在不斷適應與改造自然環境及生物資源的過程之中,達成了“因地制宜”、“和諧共存”這一美好局面?;诖?,本文以崇左少數民族地區為例,概述了崇左市民族文化資源現狀,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了崇左市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態文明;民族傳統文化;廣西
一、崇左市民族文化資源現狀
崇左市位于廣西西南部,共計有245.37萬人口,其轄區內共存漢族、苗族、壯族以及瑤族等多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數量最多,在總人口占比之中高達88.4%。崇左市有著豐富多彩的壯族文化,具體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天琴文化
早在千余年之前,壯族人民便扎根于崇左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之中,為了對民族傳統藝術進行傳承與創新,當時還被稱作駱越的族群創造出了獨特的天琴文化。在壯族藝術體系之中,天琴這一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以葫蘆為制作原材料,有著較為寬廣的音域以及圓潤清涼的音色,被寧明、龍州以及憑祥區域的壯族人民用于祭祀、說唱等活動之中。經過千余年的傳承,在2007年相關部門將龍州天琴列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同年也被賦予“中國天琴藝術之鄉”這一光榮稱號。得益于天琴文化的持續發展壯大,在2008年龍州縣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
(二)歌圩文化
眾所周知,壯族人民對于歌唱有著特殊的情結,不論是在節日聚會之中,還是在日常勞作之中都會以對歌的形式直抒胸臆,這也促進了“歌圩文化”的生成。崇左市歌圩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通過對左江花山巖禹中的圖像進行研究可知,早在駱越時期便盛行歡歌狂舞。一般而言崇左市會在一年中的春季和秋季分別開展歌圩活動,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農歷三月初三舉辦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農歷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屆時廣大民眾都會盛裝出行,成千上萬的人集聚起來,空前熱鬧。時光荏苒,當前歌圩已經是當地人民群眾思想交流、知識傳播、交流溝通的重要載體。
(三)服飾和手工藝文化
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服飾及手工藝直接決定其特色,充分沉淀了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精髓,在經過多年的演變之后已經成為了一種關鍵的旅游資源。在崇左市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種類,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服飾各有千秋,特別是壯族服飾尤為出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在男女方面的服裝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壯族女性普遍以藍黑色為主色調,頭上往往會包有彩色印花或者提花毛巾,將精致圍裙系于腰間,并以耳環作為點綴,到了趕圩時節或重大節日時一般會穿繡花鞋,勞作時則一般穿草鞋。壯族男性則以唐裝為主,普遍選擇破胸對襟的樣式,勞作依舊穿草鞋,走親訪友時則會穿雙鉤頭鴨嘴鞋或云頭布底鞋。區縣的不同也會帶來服飾方面的差異,例如龍州縣卜逐、金龍,大新縣寶圩等地,當地壯民會將銀鏈搭配于身,身著長相裙與黑布短上衣,腳穿花布鞋。不難看出崇左市的壯族人民所著民族服飾相對古樸,蘊含了濃烈的壯族文化特征,彰顯了濃厚的審美藝術理念。
二、崇左市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制度
相關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資源所具備的作用與價值,結合當前發展現狀來構建一個完善的分級分類保護制度,遵循規范統一管理這一根本原則,將現有的保護措施以及保護限制條件進行細化,進而真正實現標準化保護與管理。應當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條例》這類制度進行完善,根據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實際特征來出臺相契合的法律規章制度,明確民族文化保護范圍,合理分配不同部門、不同人員的保護職責。同時也應當針對民間文學、喜劇、工藝品、歌舞這類代表性較強的民間傳統藝術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到其在當地的發展現狀,探尋弘揚與傳承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以此來為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營造良好的環境。
(二)打造花山文化品牌
在壯族傳統文化之中,花山壁畫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該文化的深層次內涵。旅游業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反之文化則是旅游業發展的靈魂所在。因此崇左市應當以花山壁畫為重心,通過旅游業的高速發展來打造一個優秀的花山文化品牌,以此來有效推動當地文化產業及文化事業的不斷進步。相關部門人員可以開發研制出彰顯壯族傳統文化底蘊的旅游紀念品,以此來讓壯族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從而有效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文化意識。
(三)構建文化傳承人保護機制,加強文化保護隊伍建設
崇左市應當積極排查與申報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深入調查候選藝人,通過對相關圖文影響資料的獲取來構建一個完善的藝人檔案,并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專業評審,判定不同等級的民族文化傳承者。此時當地政府部門就應當表彰這類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員,授予其“民族民間藝術師”、“民族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民族民間歌王”這類稱號,并在經濟方面給予其一定的補貼,解決其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有效改良其生活條件,為民間藝術絕技的弘揚與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可以舉辦民族文化遺產培訓班,培訓一批有關民族資源保護方面的專業人士,吸引一批具有專業化水準的經營管理人員,實現民族文化保護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民族文化保護隊伍。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文化不但充分展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彰顯出了該民族在精神文化以及物質文化方面的深刻內涵,可以說是民族發展歷史的真實寫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應當認識到民族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等方面所產生的推動作用,了解到民族傳統文化在弘揚與傳承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隊伍建設,這樣才能夠讓民族傳統文化流芳百世,造福千秋。
參考文獻:
[1]孫向前.旅游體驗背景下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J].商業經濟,2020(07):33-34+192.
[2]陳孝凱.新中國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政策的歷史發展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03):27-33.
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崇左市少數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的設計研究》的階段成果之一;編號:2017KY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