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利
摘 ? 要:隨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念也需要有效的調整和轉變,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加引導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和發展。小學數學是學生進行抽象知識學習的重要課程,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更多的問題。教師需要結合創新教學理念以及傳統教學中問題反思經驗,對現代數學課程教學進行積極的革新,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引導;應用分析;教學策略
有效引導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情開展適應性的引導教學。促進學生夯實基礎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在傳統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的家長式教學思維比較濃厚,部分教師甚至對學生有歧視色彩,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天賦受到壓制,在學習中形成了被動、機械、消極的學習習慣。對此教師需要重新制定知識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更多的教學問題留給學生自己解決,使學生做到對數學知識的有效應用,并掌握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方法論。
一、教師進行引導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策略都需要為學生的能力提升進行服務。小學生的年紀較小,自律意識較差,教師同時需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在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應該為學生的長遠能力發展進行考慮,逐步摒棄傳統教學中的應試教育思維,減少對學生的灌輸教育,放棄短視的教學理念。逐漸從長遠發展考慮,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活躍,學習視野的提升。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主動權,更有效全面地掌握課堂數學知識。[1]
(二)知識教學的方式、方法逐漸增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輔助教師的教學內容也逐漸多元,發揮了重要的傳輸職能。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課本內教材內容,同時教會學生用信息技術解答自己的困惑和問題,使學生自己學會資料整合,解決數學問題,降低學生對教師的實質性依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發揮傳道授業的作用,對學生的課堂個性化問題進行及時的回應和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自信和能力更有效的發展。
(三)客觀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新需求。當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傳統學校教育迅速落后于社會發展的步伐。傳統學校教育中對理論教學格外重視,學生在不斷的理論分析中應試成績不斷提升,卻也給學生長遠發展埋下了隱患。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更多實踐性的內容,使學生將現實生活和理論知識進行聯系思考,懂得用自己的已有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而不僅是作對試題。
(四)對傳統教學中問題的改革和消除。數學教材中增加了生活實踐內容,但具體的教學內容缺乏體系和框架。學生在學習中精力被分散,思維被割裂,導致其在學習中更容易陷于困窘。對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拓展學習視野,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使學生集中精力對某些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建立框架性的學習思維,促進學生實際效率的有效提升。
(五)現代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教師需要在新的教學時期,結合教學現實經驗、互聯網教學案例、傳統教學中的問題思考,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和改革,加強“本土化”教學發展,促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素養得到更有效的培養。[2]
二、促進小學數學“有效引導”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
(一)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積極培養,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產生持續的動力。對此教師需要保持人本教學策略,在教學中保持自然、輕松的教學態度,保持教學耐心和定力,使學生對教師、知識學習的焦慮、畏難情緒降低,促進師生之間形成默契配合。此外教師需要豐富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對生活化教學、小組合作等教學內容進行積極實踐,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保持活躍。最后教師需要采取多元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褒獎和鼓勵,激勵學生進行更多樣的學習嘗試,使學生保持學習自信和成就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投入更多精力。
(二)開展分層教學策略。分層教學思想有助于班級全體學生能力的發展。教師需要對教學知識進行分層處理,保持隱性的分層策略,鼓勵學生對號入座對各層知識進行分析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將知識分為基礎理論、訓練應用、拓展學習三個部分。鼓勵學生盡量完成前兩項任務,對拓展學習內容進行積極探索,有問題可以在課堂中進行分析和討論。
(三)教師對待基礎知識的多方面指導教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教學知識進行預習學習,評估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列出自己需要得到解釋和證明的知識。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此外教師制定微課教學視頻,對重難點知識進行集中講解,減少教師的教學失誤,促進學生在長期學習中難點問題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網絡學習平臺和軟件,鼓勵學生積極地從網絡中獲取問題解法。
(四)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訓練。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分類思想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行積極培養,促使學生個性化學習素養的提升。例如在對每個章節的內容講解中,教師可以進行:數理知識、幾何知識、生活常識幾個學科門類的分類,使學生集中精力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掌握。[3]此外教師需要將邏輯思維的知識滲透講解給學生。如:定理應用是演繹法的思想、對做題經驗的總結是歸納思想、對幾何模型的套用是抽象模型思想,以此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問題解決思路。
(五)教師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習慣的有效培養。在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保持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在將預習過程設置為基礎的家庭作業進行完成。在課堂教學中將理論的驗證過程交給學生自己完成。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學習等。使學生的預習習慣、實踐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得到有效的訓練。
(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教學建議,教師進行及時的教學調整。數學知識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進行服務。對此學校需要將學生的意見引入到教師的評價中,進行問卷調查和追蹤數據分析,促使教師的教學策略得到切實有效的調整。
三、結語
數課課程中的“有效引導”,是對教師綜合教學素養的重要考驗。教師需要融合理論和實踐思路,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創新,保持課堂教學的時代氣息,促進課堂教學綜合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春雷.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研究[J]. 才智, 2018(15):5.
[2]程曄. 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7, 000(035):56.
[3]雷小寧. "有效引導"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甘肅教育, 2018(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