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杰
摘 ?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發展和更新。社會發展對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有了更多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保持時代教學氣息,促進相關課程的創新推進工作。在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重視理論,重視實踐教學的弊病。將生活實踐和課堂教學進行有機地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應用分析;教學策略
生活化教學指教師將更多的課堂教學內容帶入到現實生活中,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多層次理解和思考。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現實和課堂進行刻意的區分,整個教學過程相對封閉和單調,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更重要的是單調的教學內容無法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考試中,導致學生的思維逐漸保守和僵化,形成“為學習而學習”的思想,導致其實踐能力發展遇到重大挫折,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教學問題。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重視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使學生對數學課程學習保持綜合性的多元改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生活化教學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具備趣味性,才能引起學生對問題思考和關注,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便是對學生興趣的引導和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現實生活問題,增加數學課堂的實踐屬性,使學生從實際的角度出發思考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探知興趣。[1]此外生活化教學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使學生對數學課堂保持期待。
(二)生活化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思考意識和思維能力。生活化數學知識教學意味學生需要從更多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使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數學知識的表述多具有抽象性,生活化教學能夠將抽象知識向具象的問題轉化,簡化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轉化學習思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持續性的數學問題分析意識,增加學生課堂學習的印象,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保持長期活躍,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
(三)生活化教學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引用一些現實生活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問題中。但實際上教師缺乏真正的生活化教學思維,列舉的生活案例也是“一筆帶過”,導致學生剛被點燃的學習興趣被熄滅。對此教師需要系統化自己的生活化教學思路,在教學中用更長的時間、多樣的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分解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固有弊端。
(四)生活化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視野不斷提升。培養學生的生活問題思考意識,能使其對未知的知識建立探索興趣和概念,使學生了解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學識的匱乏,激勵其在數學學習中進行自主學習和驗證,促進其學習視野的不斷發展。此外數學教學中的演繹、歸納、抽象模型等邏輯思維也能充分融入現實問題教學中,使學生從更高的維度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有效思考。[2]
二、促進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教師對學生現實生活的調查和了解。在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需要保持人本教學理念,確保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有效應用。對此教師需要對學校周邊的環境、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進行積極的走訪和了解。在設計教學案例的過程中,保持“本土化”的問題設計策,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開展。
(二)教師促進課堂教學活躍氣氛的發展。在生活化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形成積極的互動和討論,促進學生積極地提出自己設想,大膽提出自己的假設,使課堂教學更富成效。對此教師要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保持自然、輕松的教學態度,減少學生的課堂壓力,鼓勵學生進行積極大膽的發言,使學生遇到自己熟悉的問題時,爆發出更高的興趣和能動性。
(三)在課堂教學中用生活化話題展開引導。教師可以在知識教學前,用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增加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中,教師可以舉出一些現實生活案例:購買蔬菜1斤需要1.2元錢,售賣員稱取了2斤、2.5斤、3.2斤時,分別需要多少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確定小數點的放置位置,看看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符合現實生活的應用場景。以此使學生的知識探求和現實問題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歸納總結意識。
(四)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進行問題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教學實驗、情境的方式,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可能性》中,教師可以安排一項小小的賭博游戲。即一個學生拿到5元錢,一個學生拿到10元錢。兩人通過猜硬幣的方式進行每次0.5角錢的賭博。最后總結學生各自的勝負結果。隨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硬幣的正反面幾率是一樣的,但10元錢本金的學生勝率更高,分析“久賭無勝家”的含義。以此使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賭博問題做到深刻了解,同時也對可能性問題做到更深刻的認識。
(五)留下生活化教學問題促進學生的課后學習和思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后實踐作業,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搜集數學案例,利用數學知識對一些現實生活案例進行解釋,促進學生實踐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看看路燈的放置距離,街邊樹木的生長狀態。讓學生思考和植樹和放置路燈的作用,利用路燈、樹木數量估算整條街的長度等。以此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多樣思考。
(六)教師對生活化的學習思路進行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問題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保持探索精神。[3]利用邏輯思維能力自己在生活中對一些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嘗試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習視野、實踐能力得到更全面有效的培養。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將生活實踐的邏輯理論滲透給學生進行教學。如演繹法、歸納法、抽象模型思維等,使學生掌握基礎的問題解決方法論。
三、結語
小學數學知識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有著重要價值和作用。教師在網絡中、現實生活中總結多樣的教學案例和素材,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使數學課堂教學有效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參考文獻:
[1]徐海霞. 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 好家長, 2018(6).
[2]馬婧. 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 當代家庭教育, 2020, 000(006):P.156-156.
[3]顧鈞銘. 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07):22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