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摘 ? 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匯是基礎也是重中之重。我國當前很多學生的英語成績差都是因為沒有打好基礎,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前初中英語單元詞匯量大,也十分復雜,初中英語教師必須加強對英語詞匯教學方法的創新,使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關鍵詞:單元整體;初中英語;英語詞匯;教學分析
我國當前大部分初中英語教師都將詞匯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教學方式過分單一,英語詞匯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改變教育現狀,英語教師必須在單元整體教學的全面指導下創新詞匯教學方法,提高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英語詞匯的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轉變英語詞匯學習的刻板印象,加深學生對英語詞匯的理解,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英語詞匯的用法。
一、注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性。
學習英語詞匯就像蓋房子一樣,每一個英語單詞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英語句子最基本的組成單位。英文的每個句子都由多個詞匯組成,沒有詞匯就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詞匯是決定英語聽力、閱讀和寫作質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詞匯量可以立即改善整個句子的處理能力。如果詞匯量少,對于學生的英語閱讀和寫作都會產生直接影響。我國當前初中生學習英語最大的難關就是詞匯量較少,在寫作的過程中很難靈活、準確的表達出自身核心的思想。因此,英語詞匯也是學生英語成績的關鍵。
初中英語詞匯比小學英語詞匯的數量、難度都大很多,初中學面臨升學,中考為學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詞匯過程中會感覺非常枯燥,很難在段時間內日升自己的英語成績。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必須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英語詞匯教學計劃,充分意識到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性。
二、師生互動進行詞匯教學。
師生互動可以對詞匯學習產生協同作用。老師不僅要教學生基本的英語詞匯知識,還要教他們自己的英語價值觀,生活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還需要向學生展示最真實,美麗和健康的事物,以影響他們。學生對學習很感興趣。實際上,初中學生致力于教與學互動,因為他們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建立了信心和信心,并有效地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因此,興趣是初中生良好學習詞匯的重要因素,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吸引學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對詞匯更熱衷。初中生的成功經驗將引起人們對英語詞匯學習的更大興趣。教師需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們的動機去實現他們,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經驗,并最終改善他們在全班級的英語詞匯學習。
三、運用直觀教學法進行英語詞匯學習。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差,形象思維能力強,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以更直觀的教學方法直觀地認識知識,掌握感性知識。經過消化吸收,成為理性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獲取知識。在教授英語詞匯時,教師還需要使用直觀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在學習詞匯的同時向學生展示照片、對象、模型等,使學生在聽英語詞匯的同時可以看到特定的圖像,從而給大腦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初中英語“水果”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將方便攜帶的水果帶到課堂,通過實物的展示,為學生們介紹banana、apple等水果的名稱等。對于不方便攜帶、不常見的水果,可以通過圖片或者多媒體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直觀的對實物和英語詞匯建立聯系,形成聯想式記憶。
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地教授英語詞匯。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可讓在學生面前以更豐富的方式查看英語詞匯。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不僅可以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向學生顯示英語詞匯,還可以以動畫、聲音等形式顯示英語詞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考能力可提高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的效率。
同一個英語詞匯可能包含不同涵義,與漢語詞匯相似。由此可見,學生簡單的學習詞匯,很難正常、全面的掌握詞匯的涵義。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詞匯可以使學生更輕松地學習文章和句子中的英語詞匯。因此,在教授英語時,老師會為學生列舉更多例句,讓學生理解英語詞匯,在詞匯和上下文以及英語詞匯前后記住更多的英語詞匯。需要發現用法,并能夠理解英語詞匯的正確用法和含義。單詞是學習英語的基石,詞匯學習不能作為學習英語的基礎。作為初中英語老師,需要從一開始就控制詞匯量,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進度合理的增加英語詞匯量,使學生掌握英語詞匯的學習方法、學生主動學習英語詞匯,從而起到英語教育的作用。
四、結語
初中英語詞匯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初中學因為年齡偏低,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詞匯的能力。只有采用指導性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詞匯,才能為學生學習英語打下更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思明.單元整體教學下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探析[J].教學論壇,2019,11(02):188-189.
[2]宋敏.淺析單元整體教學下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J].教育論壇,2018,9(16):154.
[3]王彥博.單元整體教學下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創新[J].教學研究,2018,10(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