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施行,高職教育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但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與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專業設置過多、過細、過雜,重點專業特色不鮮明,專業調整調研不充分,專業建設過程中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問題。因此,必須縮減專業、突出重點,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與混合所有制辦學機制的探索與實踐,重構并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專業建設
[作者簡介]王志偉(1972- ),男,江蘇無錫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江蘇 ?無錫 214153)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4-0034-07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職院校不僅面臨外部經濟變革的洗禮,也深受所培養的人才在企業接受程度不高的窘境困擾。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教育類型與發展方向,也為高職院校進一步調整專業設置和進行專業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的現狀分析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高職院校共有1418所,在校生規模超千萬,這些院校基本來源于兩類學校:一是由原各部委下屬的省、部屬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學校升格而成,這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來源;二是由原大專院校轉型而來的高職院校,這在高職院校來源中處于次要地位。這些院校大多數原來直屬于各部委、廳局,因此在辦學過程中有鮮明的行業特點,其最強專業往往與以往中專校時所主辦的專業或所屬的行業領域密切相關。
總的來說,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基本能傳承歷史、突出重點,同時為了擴大辦學規模,交叉開設專業的現象比較普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一些專業建設成本較小的商科、文科和工科專業。這些院校既有工科類院校,也有商科、農科、文科、醫科等類別的院校,它們在原來的行業領域都有較長時間辦學經驗與教學資源的積累,因此,部分與原有領域相關的專業成為院校的重點專業。由于這些院校在升格或轉型后適逢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時期,而且當時規模的大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能否評上國家示范院校以及國家骨干院校,因此,擴大招生規模成為當時各類職業院校的頭等大事。而要擴大招生規模,就要增加專業種類,于是一些工科類院校開設了大量的商科專業,一些商科類院校則開始進行工科專業設置和建設,甚至一些農科、文科、醫科類院校也開始兼并其他類別的中專、技校,從而設置相應的工科類、商科類專業。此外,由于商科類(如市場營銷專業)、文科類(如文秘專業)辦學成本相對較低,而當時國內市場對此需求量較大、學生就業形勢較好,從而使這些專業成為高職院校的標配。
2.專業建設從擺脫本科學科體系的束縛向探索校企合作的訂單式、學徒制辦學轉化,形成了校企共建專業的初步路徑。早期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容易成為各專業本科教學體系的簡縮版,這一方面由于升格后的高職院校還沒有高職專業辦學經驗,或者轉型后的高職院校還沿用自己以往作為本科簡縮版的專業教學計劃;另一方面也因為當時國內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緊缺,既沒有專門針對高職專業的教學標準,也沒有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案例、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因此先將本科所用的教學資源借來進行簡縮后使用是當時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國家教學資源庫、專業教學標準、國家規劃教材、精品課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相繼建設和完成,高職院校基本已經形成了高職專業自身建設和完善的路徑,并在國家政策和法規的引導以及服務當地企業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紛紛依托合作企業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學徒制培養的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成果。
3.與信息技術、數據處理等相關的專業成為各類高職院校新開專業的熱點。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行各業因“互聯網+”的介入而呈現一系列新模式、新理念、新業態,尤其是5G網絡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的物聯網和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甚至能模擬人類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即將走入百姓生活和企業生產經營實踐,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文件,如2015年出臺《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8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等,推進了信息技術、互聯網絡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同時,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各類企業“融網”程度的加深,對各類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凡有基礎的高職院校紛紛新開了電子商務、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網絡營銷、移動商務、大數據應用技術等與信息技術、數據處理、線上銷售領域相關的專業,以便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4.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已成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的共識,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呈現多元化形態。高職院校主要服務于地方經濟,而如何更好地為地方行業企業服務,成為各類高職院校的一個永恒課題。各類院校在專業調研與建設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只有與行業企業緊密結合,才能實現國家提出的“就業導向”目標,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和滿足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已成為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共建專業按其合作由淺到深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次:一是將相關專業的企業實習基地內的企業技能人員或管理專家聘為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然后邀請其參與專業建設研討會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討論會,從而實現校企合作共建專業。此模式是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對于專業建設有一定作用。一般企業專家僅能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素質、能力等方面提一些要求,不涉及課程體系的改革與調整,只涉及部分課程或教學內容的調整。二是在前一層次的基礎上,專業與企業通過簽訂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協議、以為班級冠名的方式建立訂單班合作關系,企業在原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提供少量由企業人員進行教學的訂制化課程,但一般不會對原人才培養方案作大的修改,只是增加一些課程,提高學生對職業崗位能力與要求的理解。三是企業依托現代學徒制或企業新型學徒制全面介入專業人才培養,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學徒制學生的招收、課程體系的重構以及學徒培訓、學徒跟崗實習、學徒頂崗實習等的安排,都由企業與院校共同商訂完成,有時院校還會與職教集團內同行業的多個中小企業開展“一專業對多企業”的學徒制培養嘗試,如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與無錫郵政跨境電商產業園牽頭的五家電商企業開展的學徒制人才培養合作。當然,有的企業也會利用本企業內多崗位的需求與院校開展“一企業對多專業”的學徒制培養嘗試,如海瀾集團與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電子商務三個專業開展的學徒制人才培養合作;也有院校與企業嘗試探索更靈活的學徒制模式,如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海瀾集團一起嘗試通過企業課程置換校內課程來組織虛擬學徒班以及學徒小組,從而進行學徒培養。四是企業或職教集團內企業在與院校進行學徒制合作的基礎上組團開展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生產性實訓基地,或在與院校共建混合所有制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基礎上開展訂單培養或學徒制人才培養。同時,在共建實訓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從而使行業企業更加深入地介入二級學院所有或大部分專業的人才培養進程。
二、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近年來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與建設領域的探索、改革、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不可否認,針對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體現出來的對人才素質與能力跨界、融合、協同、集成等方面的要求,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建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各類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專業特色不鮮明。以工科見長的職業院校大量開設商科專業,以商科為主的職業院校又大量開設工科專業,以農科、文科見長的職業院校也大量開設工科與商科專業,職業院校間交叉開設各類專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專業開設面廣所帶來的師資、教學資源配備要求大大擠占了原本應重點發展的專業或專業領域的資源配置空間,同時也分散了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精力,這主要因為因擴招而增開的不屬于院校自身傳統強項的其他類專業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辦得起來、辦得像樣,導致部分職業院校出現了強勢專業不強、弱勢專業更弱的現象。從麥可思公司近年來為職業院校所做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一些國家示范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示范專業、骨干專業的畢業生分析結果并沒有與普通高職院校同一專業的分析結果拉開較大差距,一些核心指標最多僅有兩三個百分點的差異,并沒有達到5~10個百分點的明顯差距。由此可見,專業設置的同質化導致強勢專業并未得到突破性的發展,從而使一些職業院校的專業特色不鮮明。
2.各類高職院校專業開設過多、過雜,專業分類過細,無法實現市場對專業人才素質與能力的跨界、融合、協同、集成等要求。目前學生人數在萬人以上的職業院校,其校內專業大體為30~45個;學生人數在2萬人以上的職業院校校內專業更多,有的甚至多達60~70個。專業設置過多、過雜以及專業分類過細,導致專業之間的界限模糊。例如,對于市場營銷與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有的職業院校就將市場營銷當作連鎖經營管理來辦,聚焦于門店銷售與管理;再如電子商務與移動商務專業,移動商務實際上包含在電子商務之內,這兩個專業之間的界限十分不清晰。專業設置過多、過雜以及專業分類過細,會導致不同專業畢業生之間的素質、能力、技能相差不大甚至沒有差別。同時,當前市場上的許多行業企業對學生所學專業往往沒有特殊要求,不少企業到學校招聘時往往籠統地寫上管理類、機電類、信息類、電商類畢業生即可,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職院校當前的專業設置情況并不符合行業企業要求。雖然目前也有不少職業院校正在做縮減專業、聚焦重點的工作,但這關涉師資的重新調配、轉崗以及教學資源的重新配置等問題,阻力重重,成效不大。
3.各類職業院校在與企業、職教集團合作共建專業的合作程度深淺不一,企業與職教集團發揮的作用也參差不齊。上文已提到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共建專業按其合作由淺到深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但國內大部分職業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還僅限于前三個層次,大部分院校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層次,試點第三層次學徒制的高職院校目前也僅為410所(教育部進行了現代學徒制的三批試點,第一批100所、第二批154所、第三批156所),不到全國高職院校總數的1/3,尤其是試點院校中還有不少院校正在努力建立“企業與學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共同組織教學與評價考核、共同做好學生的管理、共同做好雙師、教學與管理、共同做好學生實習與就業工作,企業落實學徒在學徒期的工齡計算、獎助學金發放、工齡工資補發、學徒期社保繳納,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些做得還不盡如人意。當然,也有少量院校正在開展第四層次的探索,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與眾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眾泰汽車學院,但總體來說,企業或職教集團參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建設與改革的成效還不明顯,有待加強。另外,國內眾多高職院校主辦或參與了各類職教集團,但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各類職教集團發揮的作用卻非常有限,大部分僅提供一些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專業指導委員會,并沒有在專業教學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考核標準等的制訂、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1+X”職業技能證書的考核與認證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4.各類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專業方向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缺乏充分調研,從而導致專業調整與修訂缺乏數據支撐。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與調整過程中往往沒有進行市場、行業、企業、人才培養成效等方面的充分調研,從而導致后續工作缺乏有力依據。高職院校開設新的專業前往往會做比較詳盡的市場調查,了解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專業將來對應的就業崗位、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和核心技能有哪些等問題后,才會申報開設新的專業,但也不排除有些院校開設新專業的目標只是為了追逐市場熱點,未進行詳細論證,或只是為了完成主持或參與某項國家級項目建設而倒逼開設項目所涉及的專業,因此,由于這兩個原因而開設新專業就十分草率。另外,高職院校已開設的專業也會因為市場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修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前高職院校一般采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每3年一次大調整、1年一次小修訂的方式來調整專業方向和修訂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專業方向的調整應根據當地經濟領域、行業與企業就業崗位的發展變化進行有機調整,因此必須有充分的市場、行業、企業調研數據來予以支撐。目前各類高職院校雖然也規定要有調研數據,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大部分由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通過網上收集、匯總資料來完成,并沒有真正展開調研,因此3年一次的專業方向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大修訂往往顯得底氣不足,大多數根據領導想法來完成。每年一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小修訂,本應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成效調研數據、企業職業崗位工作內容以及職業能力與技能的新變化來調整所開設的課程和課程教學內容,但由于各類高職院校沒有專門的專業人才培養成效調研(雖然不少院校委托麥可思公司進行人才培養調查,并出具相應的“???學院麥可思報告”,但此調研是針對全校而非針對某一專業,雖會涉及專業但提供的數據非常有限),主持修訂的專業帶頭人(或負責人)或教研室主任因工作繁忙也不會很好地去了解企業職業崗位的變化,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小程度修訂往往也流于形式。
三、解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問題的對策
做好專業設置與建設工作是各類高職院校有效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抓手。雖然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建設工作還存在上述棘手問題,但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逐步落實,各類高職院校也正想方設法解決這些問題。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聚焦重點專業,在削減薄弱專業的同時,歸并相近專業,依托與企業或職教集團的合作靈活開設專業方向。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總體要求與目標”的規定,在今后5~10年,我國職業教育將“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因此高職院校應將發展的重點聚焦于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如商科強的院校應重點發展商科專業;工科強的院校應重點發展工科專業,農科強的院校應重點發展農科專業等。對于院校內因過往規模擴張而開設的其他非重點專業、弱勢專業應逐步削減,對人員進行轉崗和分流。其實,高職院校的“強”并不在于其規模的大小、專業的多少,而在于其培養人才的成效有多高、專業內有無引領國內乃至國際技術或技能前沿的技術能手與工匠,因此,重點發展強勢專業或專業群,能將資源用在“刀刃”上,做出專業優勢、突出專業特色。同時,與重點發展專業或專業群相關的專業可以與重點發展專業進行有效歸并,并根據此歸并專業與企業或職教集團的校企合作情況,將其開設成重點專業的專業方向或專業群內子專業(或專業群核心專業的專業方向),從而在減少專業數量的同時,保證專業面向市場、行業、企業的變化靈活設置。例如,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商科專業較強,其商學院共有市場營銷、廣告策劃與營銷、電子商務、移動商務、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工商企業管理、連鎖經營管理、物流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報關與國際貨運、商務英語等專業,可以歸并為五個主干專業,即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國際商務、電子商務、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專業,并根據原專業與企業或職教集團的校企合作情況開設多個專業方向,由原工商企業管理、連鎖經營管理、物流管理專業歸并成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內設的專業方向可有“餐飲連鎖企業管理”“零售連鎖企業管理”“藥品制造企業管理”“物流倉儲企業管理”等方向,這個專業方向可根據合作行業、企業的變化靈活變動。同樣,由國際經濟與貿易、報關與國際貨運、商務英語歸并成的國際商務專業可內設“跨境英語客服”“跨境電子商務”“工業產品對外貿易”“消費品對外貿易”等方向;由電子商務、移動商務專業歸并成的電子商務專業可內設“??品牌網店經營”“??網商平臺經營”“移動微商經營”等方向;由市場營銷、廣告策劃與營銷專業歸并成的市場營銷專業可內設“服裝營銷”“珠寶營銷”“生鮮產品營銷”“房地產營銷”“汽車營銷”等方向;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專業則可內設“網商平臺數據分析與應用”“大型品牌網店數據分析與應用”“零售連鎖企業數據分析與應用”等方向。在歸并的主干專業內設方向時一定要注意與合作的行業企業掛鉤,不能為了設方向而設方向,只有與某行業企業合作,才可設與這一行業企業相關的專業方向。當然,在實踐中也可以采用專業群的方式,如上述的四大主干專業可設四個專業群。不過,此專業群內的專業不必沿用原專業名稱,可以根據合作的行業企業進行一定的變化以突出行業特點,具體名稱可參考上述所論及的專業方向。通過這種方式來設置專業,一方面可以減少專業類目,另一方面可以突出重點,并結合產教融合中產業的發展情況來推進專業的靈活調整,這與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也是不矛盾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第九條指出“健全專業設置定期評估機制,強化地方引導本區域職業院校優化專業設置的職責,原則上每5年修訂1次職業院校專業目錄,學校依據目錄靈活自主設置專業,每年調整1次專業……”要求學校依據目錄靈活自主地設置專業,因此,高職院校依此進行專業設置與調整的改革符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
2.高職院校應縮減專業數量、突出重點,通過學徒制深化校企合作,并融入1+X技能證書考核內容。院校在縮減專業數量、突出重點建設方向的基礎上,必須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現代學徒制或企業新型學徒制融入專業建設,并將“1+X”技能證書考核內容內化于專業課程體系中。前文中提到,校企合作按其深淺可分為四個層次,但目前各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進入第三、四層次的還不多。教育部已于2019年6月4日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9〕12號),要求各類高職院校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利用學徒制來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修訂以及專業方向的調整。只有利用學徒制才能讓行業企業有效地介入人才培養,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明確專業就業崗位和職業崗位素質、能力與技能要求。如果與專業合作的行業、企業本身就參與“1+X”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頒發、認證等工作,則在參與學徒培養的過程中就能將考證的內容、要求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從而實現相關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如果高職院校與職教集團內的行業企業或與非集團內的行業企業的合作關系能深入到第四個層次,則企業與院校共同投資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學校與企業共同投資建設二級院系或專業,形成混合所有的專業辦學模式,從而為學徒制的深入推進提供條件和保障。當然,隨著合作進一步深入,校企雙方可先采用合伙企業形式中的有限合伙企業制度來確立這種混合所有形式,然后再根據國家對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投資相關規定的修訂和完善來選擇更合適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如將來可以采用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這種混合所有制辦學可以將專業建設與調整完全嵌入行業企業發展進程中,緊跟市場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而消除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問題。
3.高職院校應在現行專業調研基礎上完善各類調研信息,建立人才培養成效反饋機制,為專業方向調整、課程體系完善提供數據支撐。各類高職院校除了應繼續委托第三方——麥可思公司開展全校性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調研外,還應設計好專業調研問卷,選擇所屬專業領域有代表性的企業(包括大型、骨干、龍頭企業,也應包含行業內的中小企業)真正開展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了解市場發展態勢和行業企業發展狀況。同時,專業應充分利用所合作的行業、企業、職教集團,選擇專業目標崗位的現有員工及其上一層的管理者開展專題座談,利用座談會了解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需要的信息與數據。此外,各類高職院校應建立專業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專業每屆畢業生畢業前應由專業帶頭人(或負責人)、教研室主任組織25~30名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的職業崗位上實習的畢業生進行訪談,了解專業課程、課程體系及與畢業生的實習工作之間是否存在問題,存在哪些問題。二是從每屆畢業生中確定15名學生作為長期考察對象,要求班主任與這些學生建立長期聯系,畢業2年后由專業帶頭人(或負責人)或教研室主任通過班主任與這些學生做一次書面調研或座談,畢業5年后再做一次,畢業10年時最后做一次,平時則由班主任反饋其每年的發展情況。對專業畢業生的長期追蹤調研有利于了解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專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從而有利于提高專業的社會聲譽。最后,各類高職院校在專業方向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還不能忽略專業在校學生的意見,尤其是大二、大三(尚未參加實習的學生)年級學生對專業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看法,以此作為專業調整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參考。
4.高職院校應在重視企業專業帶頭人的基礎上,注重吸納與專業、就業相關的社會各界人士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并發揮其應有作用。各類高職院校應重視行業、企業專業帶頭人的聘任,必要時應吸納學校當地社區負責人、工業園區負責人及其內的相關企業負責人(非合作企業)、熟悉專業領域的家長以及所在地本科院校內的專家,共同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發揮其在專業建設方面的作用。各類高職院校一般都會為每個專業設置1名校內專業帶頭人(或負責人),同時,不少院校還會為專業設置1名校外專業帶頭人。筆者認為,如果該名校外專業帶頭人是學校的產業教授或業內著名技能高手,同時又是該專業穩定的兼職教師,則該專業可以設其為專業帶頭人。校內專業帶頭人可不用再設,平時由教研室主任與其協調開展專業建設即可,這樣就能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更好地體現行業、企業的需求。同時,高職院校一定要發揮好企業專業帶頭人的作用。有些企業專業帶頭人可能因為不熟悉教學規律,所提意見無法直接體現到課程或課程體系中,對此,可以將其理念、思路合理融入課程,通過調整課程內容或課程體系來加以實現。尤其在專業方向、就業崗位、人才培養規格方面,院校一定要多聽企業專業帶頭人的意見。另外,由于高職院校主要為學校所在地的區域經濟和企業服務,這關涉專業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因此,在構建專業指導委員會時應吸納當地社區負責人、工業園區內負責人及其內的相關企業負責人(非合作企業)、熟悉專業領域的家長以及所在地本科院校內的專家,通過統一召集開會或上門走訪的方式,了解其對專業及專業方向、就業崗位、人才培養規格方面的看法,以此作為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參考。
四、結論
高職院校在完善和改進專業設置與建設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正確認識自身專業設置過多、過雜、過細,重點專業特色不鮮明,專業調整前的調研不充分以及產教融合的深度不夠等問題,還必須考慮院校的傳承優勢、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變化。高職院校只有凝聚資源、聚焦重點、做出亮點,利用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與混合所有制辦學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專業調整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前期調研工作,重視、重構、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在專業建設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將專業辦出特色、形成優勢。
[參考文獻]
[1]袁瀟,高松.高職院校專業管理機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1):76-81.
[2]朱強,盧曉春,高月勤.高職專業設置與布局三重判讀[J].職業技術教育,2018(8):41-44.
[3]王志偉.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9(2):39-45.
[4]陳淑婷.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維度評價模式的拓展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D/OL].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2019-09-2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102791.nh&v=MDQ4ODd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2VaZVJwRnlqblViN1BWRjI2R2JLNEhOYkZycEViUElSOGVYMUx1e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