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
關鍵詞:民營醫院? 非營利醫院? 經濟行為
民營醫院是指非政府公辦的且具有私人性質的醫院,是我國醫療體制深度改革的重要推力。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指為公共利益服務而設立和運營的醫療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收入用于彌補醫療服務成本,實際經營中的結余只能用于自身的發展,改善醫療條件,引進先進技術,開展新的醫療服務項目或者用于向公民提供低成本的醫療衛生服務。本文旨在從經濟行為方面了解新時代民營非營利醫院(簡稱“民非醫院”)的發展狀況,并剖析問題和挑戰,提出現代民非醫院的建設策略。
(一)我國民營非營利醫院的興起邏輯
2000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等八部門《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將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進行管理”;同年7月,衛生部《關于城鎮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指出,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舉辦的醫療機構,可以根據“自愿選擇與政府核定相結合”的原則來定性,即社會資本即可興辦營利性醫療機構,亦可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民營醫院快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有:一是民營醫院更加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體系;二是就醫過程簡單快捷;三是民營醫院自助定價,診療費用相對較低;四是管理機制靈活,水平較高。
從近年來我國民營醫院的床位利用率可以看出,其市場認可度正在逐步提高,且在美容、耳鼻喉、眼科、口腔等專科領域發展迅速,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部分需求。但是對比公立醫院,民營醫院規模小,病床使用率依舊相對較低,不能形成對公立醫院的競爭,也不能滿足高端、私人商業醫療保險的需求。
(二)我國民營非營利醫院的經濟行為特點
非營利性醫院具有“不能分紅,不能撤資”的特點,受不能分配盈余的限制,其沒有股東,由董事會等機制完成組織運作,通常可享有各種類型的免稅優惠。非營利民營醫院為捐資辦醫,其收支結余只能用于自身發展,也就剝離了舉辦者的財產所有權,包括資產所有權、收益權和剩余分配權。在推動社會進步及提高社會效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關鍵時刻,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關鍵在于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一)加強政府主導和政策傾斜,建立符合國情的PPP模式
一是推進支付方式改革,借鑒美國凱撒模式,即醫療服務+商保支付。醫療服務提供方與支付方的整合,按人頭收取保費,參保方就醫只需負擔較少費用,其他由保險公司承擔。醫生通過健康管理,使服務對象少得病,節約患者大量醫療費用,用于醫生的收益分配,嚴格貫徹各項醫療核心制度,逐步擴大臨床路徑單病種范圍。二是實現有秩序的分級診療體系,發揮民營非公醫院的優勢。利用大數據,在分級診療改革中尋求格局突變,在合理的體系中發揮民非醫院的社會公益價值,實現更有力地發展壯大,提供更優質的公共產品,推動社區人群健康管理。三是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使相關部門明確監督管理的職責、內容和法律責任,嚴格依法監督管理民非醫院的運營。
(二)發揮市場規律,實現健康的市場主導
民營醫院非營利醫院需要與商業保險結合進行健康管理,鼓勵民營非營利醫院拓展社區服務,與國家醫療保險合作,為群眾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預防保健,提供常規的衛生醫療服務和長期照護、養老等服務,更好地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服務。同時針對高端醫療市場,設計并提供更優品質的健康管理以滿足消費力強的群體,緩解公立醫院就診壓力,引入競爭機制,推動醫療秩序良性發展。
更多的科室會走出公立系統,形成有品牌、由規模的民營醫院,優秀的醫生和醫療資源也會逐步進入民營醫院,將會形成公立醫院負責基礎治療,民營醫院提供復雜病重、標準化服務、高端醫療需求、高效率、精細化服務的格局,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借鑒成功做法和經驗,走出健康發展的現代醫院道路。
(通訊作者: 邱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