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內明
[摘要]“到實驗室去”是魯教版九年級化學新教材中一種新的提法,其實質就是學生分組實驗。新課程已實施多年,依據初中化學教學中“到實驗室去”的開展情況,提出改變教師教學觀念,改進考核方法,結合學生身邊的化學資源開齊開足各類實驗,督促和鼓勵師生“到實驗室去”,以進一步落實學生的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化學實驗素養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到實驗室去;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5-0066-02
現行魯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把學生的分組實驗改名為“到實驗室去”,讓學生覺得很親切,富有創意。在上下冊的教材中共安排了九個“到實驗室去”,筆者對不同學校的師生做了一個“到實驗室去”教與學方法的調查,對調查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學中處理“到實驗室去”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到實驗室去”的現狀調查及分析
1.對學生的調查:以問卷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填空。
問題一:學習初中化學時,你去過幾次實驗室?
根據學生的回答,一次的占12%,三次的占30%,四次的占20%,五次的占30%,六次以上占8%。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學生進實驗室進行化學實驗的現狀不佳,沒有一個學校能夠全部完成教材安排的九個“到實驗室去”,有的學校一年中只讓學生到實驗室去一次,去三次的部分是因為化學實驗操作考試之前集中訓練了三次。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不少學校在平時的教學中極少讓學生到實驗室去。
問題二:你每次到實驗室去之后,會寫實驗報告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寫了實驗報告的占40%,沒有寫實驗報告的占60%。從中不難看出,學生雖做了實驗,但沒有進行總結和交流的還是占大多數。
問題三:除教材上的“到實驗室去”,你還因為什么原因去過實驗室?
根據學生的回答,因為實驗操作考試而去實驗室訓練的占80%;因教師組織上公開課而去實驗室的占20%。從中可以看出,平時化學教師對實驗教學不夠注重,落實不到位。課堂教學中講實驗、看實驗視頻的居多。
2.對教師的調查:通過電話或當面交流進行了解。
問題一:你對現行教材中“到實驗室去”的內容怎樣處理?
根據教師的回答,認為反正要實驗操作考試,考試之前再訓練的占70%;認為課堂演示一下讓學生了解就可以了的占60%;讓學生都做的占5%。
問題二:學生實驗操作后,有讓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嗎?
根據教師的回答,基本上不讓學生寫實驗報告的占80%;讓學生完成現成的實驗探究手冊的占20%。
問題三:你在處理“到實驗室去”時的困惑是什么?
根據教師的回答,認為教學時間緊的占65%;認為學生到實驗室不好管理的占80%;認為實驗條件不允許的占10%;覺得實驗員不高興的占30%。
從以上教師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關于讓學生“到實驗室去”,多數教師的認識仍不到位,不讓學生“到實驗室去”,怕學生出現安全問題,怕學生不好管,怕實驗員不高興,怕給自己找事。難怪學生說:“現在流行‘爸爸去哪兒?“飛機去哪了?‘時間去哪了?,我們化學課流行‘實驗去哪了?。”有時學生即使到實驗室也只是走過場,教師既沒有有效地組織實驗,也沒有使其與化學知識的教學有機結合。
3.對實驗員的調查:
問題一:你清楚初中化學“到實驗室去”有幾個實驗嗎?
回答清楚的占45%;不清楚的占55%。
問題二:每個“到實驗室去”的實驗你都提前準備嗎?
回答有通知單才準備的占90%;回答無論有沒有通知單都準備的占10%。
問題三:在你了解到的情況中,你校學生平時到實驗室去嗎?
回答很少到的占70%;回答全到的占10%;回答改成演示實驗的占20%。
問題四:學校對實驗用品的購買支持嗎?你對學生進實驗室有什么困惑嗎?
回答只要提出要求學校都支持的占100%;回答學生會搞破壞的占60%;回答任課教師不配合的占10%。
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看出,化學實驗員對初中化學“到實驗室去”的要求還不是特別清楚,且擔心學生會對實驗室產生負面影響,實驗員的實驗準備是被動的,對實驗室的開放有一定的情緒和擔憂。
二、“到實驗室去”的教學對策與建議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創設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和交流討論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庇纱说贸觯撼踔谢瘜W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必要的實驗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化學知識,體驗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從而形成化學素養。結合我們對“到實驗室去”的調查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進,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素養。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讓教師主動落實“到實驗室去”
作為化學教師,應該認真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貫徹新課程改革精神,將學習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頭上,要深刻理解其內涵和精神實質,通過學習使思想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同時逐步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學生觀與質量觀,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新課改思想和新教學理念保持一致。為此,教師首先要認真落實“到實驗室去”,變注重講解為指導、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變驗證理論為探究理論,鼓勵學生敢于對結論質疑,認真落實好九個“到實驗室去”,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通過化學實驗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去。比如講空氣的組成時,教師先不介紹空氣的組成,而是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你對空氣的組成怎么看?②你認為空氣中有什么物質?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③物質能在空氣中燃燒說明空氣中有什么氣體?④放在空氣中的餅干為什么會變軟?⑤在之前的學習中你對空氣有哪些認識?把學生帶到實驗室,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體驗化學實驗的妙處。
2.改進考核的辦法,督促教師重視“到實驗室去”
學校內部要結合目前的實驗教學現狀,認真研究如何讓教師重視“到實驗室去”的考核辦法,讓教師明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各級教學研究員要定期到學校進行“到實驗室去”的專項視導,給教師講要求,檢查教師“到實驗室去”的開展情況。具體可以查實驗日志,與學生座談,與教師座談,傾聽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與教師共同探討初中化學“到實驗室去”該怎么去操作,給教師出謀獻策。
3.結合學生身邊的化學資源,鼓勵學生到實驗室去
學生到實驗室去時通常會比較興奮,比在教室上課自由,說話的聲音也大了,這些都說明我們的學生是想進實驗室做實驗的。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積極的因素去要求學生、引導學生,告訴他們做實驗、搞探究必須有一個安靜、安全的環境。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學生身邊的化學資源設計成“到實驗室去”的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如家庭小實驗“雞蛋與醋酸的反應”可以進一步拓展為“雞蛋的成分及加工利用”課題。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對雞蛋的了解,將該課題分解成四個子課題,并自主選擇其中的一個子課題分組開展深入研究。這四個子課題分別是:(1)雞蛋的化學成分與營養;(2)雞蛋的結構和蛋殼成分的了解與測定;(3)蛋清、蛋黃在雞蛋中的質量分數的測定;(4)雞蛋的加工利用。由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由選題,學生的實驗目的相當明確,因此能始終圍繞自己制訂的目標進行實驗研究,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如此安排,自然可達到讓學生喜歡化學學習的目的。
4.落實各類學生實踐活動,通過“到實驗室去”提高學生化學實驗能力
現行初中化學教材中有“四類”實驗活動:活動天地、實驗探究、家庭實踐實驗、課外調查活動。教師要認識到化學實驗是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發展培養學生能力,引導學生探索科學真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為此在這“四類”實驗活動中,教師要規范演示實驗,指導訓練好學生的分組實驗,提醒學生做好家庭實驗,讓學生在自身的體會、操作中領悟實驗的真諦,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規范的操作習慣。例如,關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不用濃鹽酸而用稀鹽酸?”“酒精和水混合,為什么總體積會小于二者體積之和?”“如何檢驗三瓶無色氣體哪瓶是二氧化碳、氧氣、空氣?”等問題,讓學生設計實驗,到實驗室去進行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讓實驗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綻放美麗之花。
總之,魯教版初中化學“到實驗室去”的實施現狀不容樂觀,應引起化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僅從一個側面反映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部分問題,也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粗淺認識,希望得到同行指正。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