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
摘? ?要: 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教育技術的進步,對中文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古代文學教學模式急需革新。混合式教學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和學習,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介紹了古代文學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對該模式教學設計與實施等環節展開了論述,對指導教學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古代文學? ?混合式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實踐
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課程系統講授從先秦至五四的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演變的歷史,包括先秦文學、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元文學、明清文學、近代文學,內容豐富,需要閱讀的文獻很多,課程延續時間較長,教學任務繁重。作為中文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古代文學對于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和文學欣賞能力,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均具有重要意義。古代文學課程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講臺、黑板、粉筆和多媒體課件一成不變,師生間、同學間缺乏互動交流,學生積極性不高,這種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在“互聯網+”時代,慕課、SPOC、翻轉課堂等應運而生,融合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進提升,混合式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古代文學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
(一)不能滿足新時代對中文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必須與經濟發展契合起來。從市場角度來說,對專業實踐技能掌握得比較精熟的應用型人才才是企業所渴求的。要求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教育觀為先導,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中文專業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重任的同時面對社會多規格、多類型的人才需求,人才培養應突出扎實的專業技能,學以致用,適銷對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1](129-131)。因此,作為中文專業核心課程的古代文學,應該努力適應時代需求。
(二)古代文學傳統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傳統的課程,教學方法一直比較保守,缺乏創新,雖然運用了多媒體手段[2](170),但仍以講授式為主,具體表現形式是:教師通過必要的備課,確定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借用多媒體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通過聽課、記筆記、課后復習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課程考核重在教師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和重點難點,考核范圍和要求完全由教師主導。講授式的優點在于內容集中、信息量大、可控性強、傳授快,缺點是學生活動少、易受教師教學經驗與教材的難易及趣味性的影響。除講授式外,啟發式、討論式也是常用教學方法,但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容枯燥、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興趣、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因此急需革新教學方式。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優勢
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又稱Blending Learning),是指將傳統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優勢結合的教學模式[3](254)。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和學習,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及教師授課搭建了平臺[4](105)。混合式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和學生角色互換,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及學習空間的轉移,由此達到最優的學習質量、最高的學習效率。混合式教學理論是多種學習理論的融合,包括教育技術理論、人本主義理論、認知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混合式學習的課程內容設計中,教師不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者,而是通過教育技術和教學模式改革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幫助學生知識建構。美國教育家戴爾提出“經驗之塔”理論,認為經驗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多種展現形式。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參照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進行創新性的教學設計。如通過參與活動(演戲、表演)、電影、電視等活動經驗進行混合式學習探究。
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古代文學課程能夠改善傳統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將線上線下教學結合起來,使老師明確自己的教學引導者角色,學生隨時隨地內化所學,并靈活運用知識。教師通過課程線上平臺上傳微課等學習資源,課前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線上學習并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前任務,課中學生就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學習,課后學生還可以通過平臺鞏固學習。在課程線上平臺,師生可以在討論區進行專題討論,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真正做到知識內化。
三、古代文學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
基于混合式教學理念,圍繞古代文學課程核心內容合理規劃和安排教學進程,兼顧線上線下課程內容,結合古代文學課程特點,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對混合式教學進行設計。
(一)發布學習任務
古代文學傳統教學流程通常是導入、講解知識點、教學互動、課堂小結。混合式教學必須按照在線課堂學習流程和學習規律梳理知識點、視頻、參考資料等,將其重新布置到線上平臺,形成線上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所以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是建設課程資源庫。可以自己錄課,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搭建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平臺,也可以依靠現有平臺[5](144-146),增加視頻、課件等資源,形成自己的平臺。課程資源庫一般包括教學團隊、課程大綱、課程設計、微課、PPT課件、互動問題、作業測試、考核標準等,構建成適應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線上課堂,有效實現分層教學。
創建課程班級QQ群或微信群,并將學生分組,以便在進行基于項目的小組協作性學習時,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及時溝通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班級QQ群或微信群上傳教學周歷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通常是觀看線上平臺微課。例如,在《水滸傳》章節的教學活動正式開始前,布置的學習任務是:觀看《水滸傳》微課,收集整理作者及版本情況,了解全書內容梗概,分析結構,歸納主旨,在新媒體平臺展示學習成果。
這一階段,教師主要扮演引導者和輔助者,幫助學生按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學習。可通過課程平臺及相關軟件,查看視頻觀看情況,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通過QQ群或微信群進行解答。
(二)組織互動式課內活動
混合式教學的課堂活動涵蓋解答學生疑問、解決重點難點、課堂討論、探究實驗和練習鞏固多個方面,教師需要根據古代文學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針對性地設計系列教學互動環節。實踐中互動形式多種多樣:個性化指導、知識問答、觀點思辨、情景互動、小組研討、協作訓練、開展學習評價等。
課內教學要增強經典文學史意識,適當淡化基本文學史知識傳授,適當加強對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名家名作的講解和討論,讓學生帶著個人的生命體驗走進作品,而基本的文學史知識可以讓學生自學。在每個知識板塊學習結束之后,采用翻轉課堂方法,設置一次專門的討論課,討論題目在上節課發布,給學生留出充足準備時間。問題設置上,盡量給出選擇性話題和問題[6](30-31),以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同時,隨著教學的推進,不斷啟發學生思考,并在辯論和質疑中對問題進行深度的研判。引導學生接受挑戰性學習,改變師生位置的邊際效應。通過共同討論,把課堂從知識授受引向深度的思考和問題探究。比如在講述明代文學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長篇小說為何會成為明代文學的標志性文學成果?明代長篇小說主要有哪些類型?各個類型具有怎樣的特色?它們的異同點在哪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啟發性教學,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情況獨立解答,力求找到符合客觀實際的答案。最后,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答案進行中肯點評,指出答案的優劣之處,并指引出正確方向。如此,學生方能找到解決古代文學學習中問題的方法,實現對所學知識的良好把握和對問題導向思維的良好訓練。
(三)作業與答疑
課后,教師及時分享課程資源,在課程平臺以課程打卡模式布置作業,增強學生課程學習的儀式感,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作業內容盡量壓縮,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形式盡可能活潑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代文學課程對學生的鑒賞能力、寫作能力要求很高,這也是作業布置的一個重要著眼點。
學習古代文學,除了聽課之外,課下閱讀文獻和作品極為重要,沒有大量的閱讀就無法學好古代文學。此外,由于課程時間有限,授課不可能太過詳細,因此需要學生課外多讀書。近年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明顯降低。一個表現是對作家作品的閱讀非常少。這與學生普遍的浮躁心理有關,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讀書,不僅是古代文學這一門課的問題。古代文學除了傳授知識外,還需要培養文學審美趣味,文學趣味的培養比知識的積累更困難,也更重要。培養趣味,可以通過教師的熏陶、同學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的陶冶。今天的大學生不大量閱讀經典著作[7](100-102),而是大量閱讀通俗作品。學生不讀經典作品,在課堂上就沒有與教師交流的基礎,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加深對中國古代文學著作的閱讀理解[8](25-26),讓學生領略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培養寬廣的審美眼光和開放的審美胸懷,掌握專業的文學分析方法,學會欣賞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布置閱讀書目,制定閱讀進度,將學生分組,每周固定時間輪流在課程QQ群或微信群上傳閱讀報告,下一組打分、評議,通過層層環節的設置,督促學生閱讀作品。學生自己查資料、準備報告,激發閱讀作品的濃厚興趣。
此外,定期統計數據、公布學生日常成績,以競爭意識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將網絡實時交流工具延伸到課下所有時間,做到學生問題及時回復,學生作業詳盡反饋。
四、古代文學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與反思
中文專業課程越來越多,古代文學課時本就不夠,現已壓縮到原先的一半左右,混合式教學恰恰可以設置大量自學環節,做到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有效互補,為教學任務的完成提供保障。古代文學教學回歸文學本位[9](90),教師在教學階段發揮引領者的作用,對學生學習的指導更多元化,真正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自主學習”與“課堂翻轉”。學生的作業內容準確率高,態度積極認真,學習效果較好,但在實踐中仍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設置激勵機制
通常來說,學生對在線學習有一定興趣,但一段時間之后,上課積極性時高時低。教師有必要設立激勵機制,為學生開展混合式項目學習提供動力。教學平臺通常可以提供學生視頻學習、測試、作業完成情況,教師應跟蹤相關數據及時給予激勵。
(二)加強監管
在線課程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10](143)。必須加強對學生網絡學習的指導和管理,避免學生投機和敷衍。要求學生每節課必須有課堂筆記,形式可以多樣,如資料卡片、PPT等,整理本節課的主要概念,內容不求多但框架要盡量齊全。很多同學將課堂筆記做成了精美繁復的思維導圖,既是對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的全面整合,又鍛煉綜合學習能力。及時處理無主題、無意義帖子,以免影響網絡互動質量。嚴格考勤制度,視頻學習按照計劃執行,線上作業和期末考試嚴格規范。尤其是加強線上作業、線上考試的指導和管理,避免學生舞弊。
(三)即時反饋
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的當代青年學生從小接觸互聯網,已經習慣在線實時交流。教師在本課程QQ群、微信群中應隨時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只要學生提出問題,就給予實時反饋。教師應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素養,利用更多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興趣,并鼓勵學生間討論與互助,培養團隊溝通交流合作能力,打造基于即時通信軟件的學習社區。
參考文獻:
[1]蔣繼華.產學研合作下中文專業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
[2]邵琰澤.運用多媒體在高職院校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優勢與方法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9).
[3]金勇,李燁輝,主編.侯福莉,張瀟予,副主編.外國語言傳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
[4]徐東妹.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11).
[5]程君.淺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古代文學課程中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2020(7).
[6]陳彝秋.分享與引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問題設置的理論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8(33).
[7]徐猛.理工科院校中國古代文學類課程建設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9(1).
[8]俞瓊穎.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困境與對策[J].漢字文化,2020(7).
[9]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10]李思華.多媒體用于古代文學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5).
基金項目: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翻轉課堂的《古代文學》混合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2018yjjg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