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眾文化的不斷發展,大眾文化消費表現出盲目性、庸俗性和過度娛樂性、消費性。中國傳統山水畫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文化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作為其思想支撐。通過鑒賞山水畫,普通大眾內在的品格與心靈能夠實現生命的審美超越,繼而塑造和提高大眾審美能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山水畫;山水畫鑒賞;大眾審美;審美能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原本處于壟斷地位的精英審美文化開始失去主導地位,以媒體化生活和消費性藝術為突出特征的大眾文化開始走進公眾視野。大眾審美文化已然被絕大多數的普通大眾所青睞和接受,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休閑方式,大眾審美文化已發展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由于大眾審美文化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其生產者大多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有關大眾審美文化的終端產品,品質都不會很高。大眾審美一度呈現盲目性、庸俗性、過度娛樂和過度消費的特點。原本庸俗不堪的東西被普通大眾奉為時尚和潮流而爭相追逐,而原本深刻且經典的東西卻被視為過時和老土而棄置一旁。究其原因主要是大眾審美能力的缺失。因此,面對這樣的困境,亟需政府的有效干預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養。
一、對現代大眾審美能力的批判
(一)審美能力的涵義
在日常生活中,審美能力通常被理解為一種鑒賞力,一種對于美的事物的鑒賞和欣賞能力。如果一個人發現和感受到了某種事物的美,即具備了審美能力。其實,從專業角度來說,審美能力是需要審美主體即人,通過后天不斷的學習和訓練才能獲得的一種能力。所以,審美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它并不是先天具備的一種能力。審美能力需要通過專業的藝術鑒賞技巧和淵博的藝術鑒賞知識才能獲得。審美能力除了與個人后天的訓練和積累有關,還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社會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一個國家,如果普通民眾具備相當高的審美能力,那么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應該是和諧安定的。大眾可以用美的思維、創造性的思維來思考和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助力更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從專業的藝術學角度來講,審美能力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和審美理解力。當我們在面對審美客體的時候,首先主要通過眼、耳、鼻等審美感官去直面感知審美客體。審美主體通過審美感官感受到了審美客體的美,從而產生一種感官上的快感,這就是審美感受力;其次,感官上的快感會讓審美主體進入審美想象的階段。面對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將其客觀形態轉化為主觀認知和感受,這就是審美想象力。審美想象力是基于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將審美客體經頭腦加工,重新激發新的認知和感悟的能力。審美想象作為審美主體的一種心理活動,主要有相似聯想、相近聯想和對比聯想三種形式,最后,審美主體需要審美理解力,才能將眼前對審美客體的認識和感受向著審美意識的層次提升和發展。只有建立在審美理解力的基礎上,通過審美感受力和審美想象力,審美主體才具有美學意義上的審美能力。
(二)大眾審美能力的缺失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作為新時期的主流文化,開始走進公眾的視野。大眾文化固然有其積極的因素,比如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人的思想、讓整個社會更加平等和民主。但是由于大眾文化受市場機制的影響,其產品都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本文認為其消極的因素似乎更為明顯。
首先大眾文化表現為過度的娛樂性。誠然,普通大眾需要在工作之余,選用各種文化產品所蘊含的幽默和輕松來緩解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并期待自己有一個精神層次的提升。但現實是,現有的大眾文化產品多數都是一些表象性審美的東西,有的甚至帶有審美噱頭的意味。它們大多以取悅大眾、調侃大眾來盈利,并不具備實質性的審美精神。更有甚者,有大眾把作為我們文化根基的經典文化推上一個膚淺粗俗的娛樂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文化的內容已然成為娛樂的附庸,娛樂沒有任何底線,主要是為娛樂而娛樂,由此,我們的文化精神已經在娛樂中慢慢消解。
其次大眾文化表現出過度的消費性。在日常生活中,商家借助電視、互聯網等傳播媒介,讓各種刺激人們購買欲的廣告宣傳直達每一位普通大眾。商場里、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更是看得人眼花繚亂,于是大肆消費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休閑方式。人們似乎只有在消費中才能獲得自身的價值,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甚至到了出門不消費就覺得心慌,覺得生活不真實的可怕境地。此外,消費還劃定了人的階層地位,人們用消費的高低來標榜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且試圖用消費來填補人的欲望。在消費中,人的各種欲望被合理化,大眾似乎已經在消費的漩渦里無法自拔了。
面對這樣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大眾本身審美能力的缺失。由于普通大眾本身低級的審美趣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總帶有盲目性。筆者認為普通大眾亟需深刻的人文思想來滋養自己的精神,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中國傳統山水畫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以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作為其支撐思想。因此,學習鑒賞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還能修身養性、陶冶自身情操。
二、傳統山水畫的審美意識
(一)山水畫的自然之美
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在大自然中,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具有相當豐富的內在美和外在美。日月星辰的浩瀚無際,江河湖海的波瀾壯闊,山川草木的肆意盎然,花鳥蟲草的生動靈趣,都將大自然的美妙無窮展現得淋漓盡致。萬事萬物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自由棲息、自由顯現,它們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生命的律動。郭熙有言:“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1]郭熙在這里進一步指出,自然山水之美,除了它豐富的內在美和外在美相映成趣外,更重要的是人們在欣賞山水畫時,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自然山水生機勃勃的天性和自由自在的境界會讓人沉醉其中,在人們抒發性靈的同時,喚醒人類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對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
(二)山水畫的思想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于儒道佛三家思想中,在這種“基因”下誕生的中國山水畫更是離不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中國文化整體精神的折射,其自身具有極高的思想魅力和藝術價值。
山水畫以儒家思想為風骨。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被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奉為治國方略,它教化普通民眾要懂禮儀尊卑、克己復禮,這樣才能維持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儒家思想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孔子有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2]這開啟了山水以道德審美的先聲,所以導致后來的山水畫家在他們的作品里多半呈現出儒家人格氣傲云天的精神,大都具備大氣磅礴的儒家風范。回顧歷朝歷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創作出雄渾壯美的山水畫作品,是因為他們都注重儒家倡導的人格人品的修養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作為支撐。
山水畫以佛家思想為神采。佛家思想以空、清靜為要旨。佛學傳到中國以后,漸漸演變為禪宗,即中國式的佛學。它本身含有廣泛的人生哲學,認為現實是痛苦的,人應該脫離現實的苦海,超越肉體的存在,專注于內心的修煉,方能修成正果,達到精神澄明高遠的境界。正是因為這些高深的佛學思想才造就了山水畫的空靈之美、自由超邁的佛學神韻。
山水畫以道家思想為氣韻。道家思想始終以“道”為本源,強調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人返璞歸真、隱居山林,擺脫世俗的功利之心,以恬淡超逸、游魚之樂的心態投身于山石林泉之中。并且道家認為宇宙間的“氣”是構成萬物和生命的基本元素,世界萬物生生相連,生生不分都與之相關。道家的“氣”講究混沌無際,講究整體性,是不能分割的,一旦分割即失去勃勃之生機。正因為如此,山水畫家在創作山水畫時,多畫煙云之氣將山水相連、以追求山水畫整體的生命感。所以道家思想的審美方式為山水畫造就了迷朦氤氳和空闊悠遠的審美世界。
(三)山水畫的情感之美
山水畫意境的營造素來講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最后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山水畫創作中,山水畫家一般都會把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所知所感反映到山水畫中,所以這些感情一般都是真摯而強烈的。畫中的一筆一畫、一點一線都是畫家心中真實情感的呈現,畫家以畫中具體物象來傳達自己的心中之意。所以,當我們在欣賞一幅極具感染力的山水畫時,通過設身處地體會創作者的創作過程和創造緣由,結合創作者自身的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審美情趣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背景,我們可能會和創作者達成共鳴。這種感情或綿綿悠長、或巍峨壯麗、或波瀾壯闊、或郁悶不堪。同時,欣賞者在整個欣賞過程中,能夠得到一種情緒的宣泄,進而達到一種怡情養性,提高自己藝術修養的目的。
(四)超脫的審美體驗
“一種藝術門類越不受物質的束縛,愈顯出精神活動的自由,則愈高級”[3]。傳統山水畫審美意識就是一種藝術精神,藝術就是要超越現實、超越有限,進而追求精神的超脫和心靈的自由。鑒賞中國傳統山水畫,能夠去除人的狹隘功利性,洗滌人的心靈,為人提供一個超脫現實的理想世界,使人在具體的物象之外實現精神的無限延伸。中國山水藝術本身就高于現實,在審美的過程中,觀者一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脫對象的實用性,形成純粹的審美態度。當山水畫藝術的內蘊滲透到人的心靈里時,人的內在品格和心靈就能實現生命的審美超越。
三、傳統山水畫鑒賞
對提高大眾審美能力的當代價值
面對現代人精神的焦慮和價值的虛無,以及人性的異化等問題,中國傳統山水畫審美意識為人們直面當代生活中的諸多問題提供了獨特的智慧,也為人類的未來找到了一條審美生存的可能道路。山水畫鑒賞中純粹、無功利的審美態度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安頓身心的理想家園。山水畫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為現代人踐行生態保護意識提供了偉大的思想指引。
(一)在山水畫純粹的審美態度中安頓心靈
莊子的《人間世》篇:“山水,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4]自然山水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物質支撐,這是有用之用,實為小用;自然山水也為歷朝歷代的賢人隱士提供了一個精神棲息的理想家園,這就是無用之用,實為大用。同理,山水畫審美和山水畫鑒賞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安頓心靈的絕佳場所。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在精神上越來越焦慮,生活態度也越來越浮躁。尤其是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現代人的價值觀甚至是人生觀、世界觀也發生了扭曲。價值的虛無和欲望的膨脹是現代社會通病之一。
其次,在現代生活中,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情感壓力如泰山般壓在現代人的身上,這將會導致其心理極其脆弱,心態異常浮躁。當理想追求遭到否定時,可能會出現人性的扭曲即人性的異化。“‘異化并非指人性的簡單失落,或由人性回歸到動物性,而是指人性發展中趨向自由目標的偏離改道,人失去了自覺能動地創造生活的功能,淪為自身創造活動及其創造物的‘奴隸,‘屬人的世界轉變為異己的力量凌駕于人之上,于是造成人性的自我蛻化即‘異化。”[5]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異化通常表現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精致利己主義、強迫癥等。這些人一般都已經失去了自由的本性,在自己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
本文認為山水畫審美意識中的自然美、思想美、情感美以及超脫的審美體驗就是調節人性異化、緩解精神的焦慮、解除人價值虛無的最好工具。山水畫獨有的意境美能夠讓人逃離名利和欲望的枷鎖從而超越現實,并對人的心靈進行凈化,讓人排除心靈雜質和偏見,從而實現內心的純凈與澄澈,以一種純粹的、無功利的審美態度與萬事萬物平等對話,從而回歸生命的本真狀態,進而實現人性的自由。所以,當代人的人生意義探索需要山水畫審美作為比照,做到像山水一樣純靜低調不浮躁、不爭強好勝。山水畫審美能讓人回歸自由的本性,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理想的獨立人格,升華人生的意義。
(二)在山水畫“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踐行生態保護意識
臭氧層空洞導致的皮膚病、霧霾影響下的呼吸道肺部病癥、河道污染后出現的癌癥村、植被被破壞后出現的沙漠化結果,這些都是人類無視自然規律,大肆破壞自然環境后給自己釀成的惡果。同時也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無論是對人類的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精神內涵,或許可以幫助人類重塑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中的“天”代表大自然,“人”代表人類,其大致的意思是:大自然和人類本就屬于一個整體,應當不分彼此,同生共存,和諧相處。因此,人類只有尊重大自然自身的規律和生命秩序,做到與自然萬物平等存在、平等共生,才能保證自身的生存空間不受影響,繼而實現人類與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和永續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山水畫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作為其思想支撐。作為其精神內涵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為當代普通大眾直面審美能力缺失等諸多問題,提供了哲理性的思想啟示。筆者認為,當大眾審美能力提高之時,盲目的、庸俗的和過度娛樂性、消費性的大眾文化也將隨之消失,從而還給普通大眾一個審美的、愉悅的、自由的、健康的社會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韓安榮.論中國山水畫藝術精神[J].藝術向導,2010(4):54-55.
[2]方丹.試論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J].中國包裝工業,2014(14): 67.
[3]張世英.哲學之美:從西方后現代藝術談起[J].江海學刊,2009(4):22-29.
[4]王育頤,等編纂.中國古代文學詞典:第四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杜,1989.
[5]陳伯海.間歸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學視野中的“形上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作者簡介:駱月麗,武漢紡織大學藝術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