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明



摘 要: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一直堅持實施“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模式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如何創新計算機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筆者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為例,探索并實踐“可視化”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內在驅動力、培養高階思維、助力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 計算機應用基礎 可視化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與依據
1.培育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
筆者所在學校有80%左右生源來自農村,且大多為本區域其他學校挑選過后剩下的學生,可以說是“兜底”的學校。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多為無奈之舉,對專業選擇比較盲從,對專業學習缺乏信心,對今后從事崗位和就業前景感到迷茫,實踐創新等能力認識不夠、意識淡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直指學生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感。
2.創新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需要
傳統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狀況存在兩大弊端:一是學生的知識體系零亂分散,綜合實踐能力不足;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減無增,學習創新能力不夠。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課時量少、章節多,又承擔著會考、抽測等教學壓力,教師疲于趕進度、刷題目,這種“速成式”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操作步驟和方法“如出一轍”,顯示結果“千篇一律”,“應試”痕跡過于明顯,“功利性”過強,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后極不利于后續教學的正常開展。
3.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發布,針對長期以來“單純的學歷教育”或“簡單的技能教學”兩個傾向,要求主動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傳授基礎知識與培養專業能力并重,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學校要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就要堅持德技并修、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僅僅對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操練難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可視化教學的特點及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意義
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將抽象的數據轉換成圖形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方法和技術。墨爾本大學教授約翰·哈蒂所撰《可見的學習》提出“讓教與學可視化”的教學理論。
教學的“可視化”具有兩層含義:一是讓教師看見學生的“學”,教師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起的作用;二是讓學生看見教師的“教”,促使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的教師。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和思維導圖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實施可視化教學,教師通過改進原來實訓課堂中學生操作“難看見”“難再現”的痛點難點,通過“看得見”“能再現”的方式方法聚焦學生學習行為,從簡單的知識技能傳授跨越到高階思維訓練和學習能力培養上來,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同時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的核心素養。
三、可視化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知識結構生態可視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科結構在學生認知結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即學科知識結構的形成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建立起到關鍵作用,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促進學科結構的理解。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內容涵蓋了基礎理論知識、操作系統、因特網應用、Office處理軟件等多個模塊和章節。教師如果人為地將各章節割裂開來教學,學生對課程就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和認識,就很難準確理解該課程的學習目的和學習要求。
案例:教材中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教學內容及學時安排,呈現方法過于中規中矩,內容不夠清晰具體。表現為:一是教學內容表述過于書面化,如“第4章文字處理軟件應用”就是Office組件之一Word;二是知識點過于抽象化,如“第3章因特網(Internet)應用”,以“具體操作任務”作為小標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三是教材部分內容過時陳舊,如“第2章Windows 7操作系統”。筆者通過制作教材組織框架圖的形式說明章節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度和傳承性,以期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學科的知識結構。對樣式做了修改、內容做了完善,將目錄中知識點轉換成技能點的形式表述,對陳舊知識進行更新,最終呈現了本學科的整體框架模型。
直觀呈現特征和內容、外化思維和內在邏輯,是可視化教學的基本要義,利用框架模型圖“畫”出教材知識脈絡,用“關鍵詞”如“計算機硬件”“系統操作”等對章節“模塊化”。
2.操作過程動態可視
(1)圖解任務,思維可視——從注重“做”的過程轉移到“思”的培養。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一直采用“演示操作+模仿訓練”的任務驅動模式展開教學。筆者發現相當部分學生在考試時解題思路不清、答題順序紊亂、操作速度不快,甚至對題意的理解出現偏差,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解題思維沒有養成、知識要義沒有內化,僅僅停留在機械刷題層次。
案例:Word模塊包含圖片、字符、段落、表格、頁面設置等諸多知識操作點,以圖文混合排版的形式綜合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學生對單個任務操作掌握較好,而在綜合排版操作時不知從何下手或隨便下手。筆者以聯考試卷文字處理部分試題作為綜合習題,教師通過屏幕廣播控制的形式,分屏呈現原始文字素材和最后成品樣稿。教師讓學生先觀察、比對、思考,然后通過思維導圖軟件(MindMaster)繪制出解題思路(圖1)。學生利用軟件動態記錄思考的過程形成圖像和文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厘清知識概念及內在關聯度和傳承性。
(2)全員錄屏,問題可視——從注重“學”的結果轉移到“學”的過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通常采用“作業提交+教師點評”的方式進行反饋和評價,教師通過作業批改來檢驗學生“學”的結果,但該方式只注重學生作業的結果反饋,沒有留下學生“學”的痕跡。因此教師應將落腳點轉移到重現和回看“學”的過程上來,通過電腦屏幕錄制功能或隨堂現拍視頻對產生的錯誤進行深入挖掘,剖析出錯原因。
案例:“郵件合并”是Word的一項高級應用功能,制作過程是把Excel數據表中的數據導入Word文檔中,執行合并命令后系統會自動批量生成需要的文檔。由于“郵件合并”操作步驟繁瑣,操作結果極易出錯,教師十遍的正確示范遠不如學生一次錯誤回放的教學效果來得好,因此筆者在布置任務時,要求全員錄屏,當作業出現問題時回看錄像糾錯改正。教師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現拍錄制的方式及時捕捉課堂中的典型錯誤進行廣播回放。
不同班級的學生出現的問題會有所不同,通過錄屏方式讓問題重現和可視,從“預設、滯后”的課堂教學轉移到“動態、生成”的教學評價和反饋,聚焦當前班級學生學習的過程,留下學習的“痕跡”,實現學習過程可視化。
3.素養應用常態可視
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現實應用非常廣泛,然而學生學習成果僅止步于電子稿,迫切需要將可視化教學的觸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打通職業素養應用的“最后一公里”,讓學生真正有獲得感,實現素養應用的常態化可視。
(1)以“創業一條街”為平臺,成立圖文工作站。筆者組織并發動了圖文興趣小組的學生承包了校內創業一條街的店鋪,配備了電腦和打印機及相關耗材,成立了圖文工作站,為師生提供文印服務。學生電腦端“輸入”的作品最終通過工作站“輸出”,達到“學、做、用”一體化教學。
(2)以校園活動為載體,進行項目實戰。學校經常開展各類文體活動,筆者根據教學進度和活動安排,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有主題的項目實戰設計與編排PK,如迎國慶??⑿_\會簡報等,將評選出的一等獎作品彩色打印成冊,張貼到宣傳欄,用專業技能反哺職業素養。
四、可視化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實踐效果與反思
1.學生課堂參與度和滿意率進一步提升
在可視化教學下,學生積極性越來越高,思維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越來越足,有效參與人數越來越多,課堂效率和學生滿意率直線上升。
下表是筆者所教2018文秘1班(實驗班)和2018文秘2班(平行班)課堂觀察量表調查對比表??梢妼嶒灠嗟恼n堂參與人數、成績平均分和課堂滿意率均遠高于平行對照班。
2.學生課堂生成性錯誤集錦教學資源庫初步建立
在對學生問題可視的教學指導下,利用視頻的形式還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已初步建立起課堂生成性典型錯誤視頻集錦,分為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大模塊,18種典型錯誤,每個視頻就2~3分鐘,聚焦操作核心和錯誤原因。
3.聯考抽測成績和排名逐年上升,專業服務能力進一步凸顯
計算機應用基礎已連續多年被列入杭州市聯考聯批的抽測學科,筆者所在學校開展可視化教學以來的聯考成績和排名逐年上升、態勢喜人,圖2為近4年筆者所在學校聯考平均分和在杭州市排名的提升情況。
創業一條街圖文工作站有3名學生入選文秘技能競賽小組。由于文秘競賽涉及計算機應用基礎相學科諸多知識點,要求能對辦公軟件熟練操作,入選的學生最終在2018年全國中職文秘技能競賽中分獲一、二等獎。通過可視化教學在計算機基礎課堂中的應用,在課程中融入專業元素,服務于專業技能,助推了專業發展。
五、小結
在可視化教學的模式下,課堂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關注“學”的情況,打造身臨其境的可視化課堂,實現成果的應用和轉化。作為專業教師,只有不斷大膽創新并不斷嘗試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弘.思維導圖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0).
[2]許寧,曲珍.知識可視化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9(2).
(作者單位:杭州市富陽區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