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宋 耿淬 史玉立



摘要:針對高職院校在實施創新教育過程中所面臨的誤區和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構建了開展創新教育的教學模式,分析了該模式的實施方案,介紹了學校開展創新教育的保障機制,并對近幾年學校實施創新教育的效果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職業教育;創新教育;專業教育;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2-0052-05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實施創新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徑,目前,如何開展高效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點。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很早就對創新教育進行了研究。例如,美國的托尼·瓦格納對一些年輕創新者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創造性思維可以培養,創新者的內在動力會經歷不同階段的演化發展,并闡釋了如何應用上述道理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1]。凱瑟琳對創造思維的產生和發展進行了研究,并對創新思維對人們的影響進行了分析[2]。我國創新教育研究大多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育階段,研究內容包含創新教育實施的相關體系建設、實施策略和實施細節等方面;而在職業教育領域,對創新教育的研究則相對欠缺[3-6]。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特點與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學生不同,而且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與本科院校的師資力量差別也很大。因此,本科院校創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適用于國內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來說,高職院校對創新教育的研究無論從層次上還是數量上均遜色于普通高校。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發現,近幾年,高職院校對創新教育的研究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對創新教育宏觀實施策略的研究,另一方面則是對創新教育實施過程中一些細微問題的研究。例如,李潤林認為高職院校需要依托學校的人員考核評聘制度、專業設置和考試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或條件來實施[7];芮新海從創造氛圍、開設課程、構建制度、推廣學生創新成果等方面,對高職院校加強科技創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進行了介紹[8];王中分析了現階段高職院校開展創新教育的瓶頸,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9];王迪認為,高職院校教師應通過對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和增加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10];雷世平認為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全員創新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多樣性,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1]。
一、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誤區和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誤區
通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筆者認為,當前,對于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誤區一:多數人認為“創新”即是“創業”
創新創業已被人們與“雙創”一詞連在一起,并混為一談。事實上,“創新”和“創業”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聯系,但有些學校誤用創業教育替代創新教育,或者認為創業教育包含創新教育,這些觀點均是不恰當的。
2.誤區二:開設了創新教育課程就是實施了創新教育
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多數高校從2016年起設置了創新創業教育課。很多學校將創新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開設,以講授為主,錯誤的認為開設了創新教育課程就是實施了創新教育。其實,創新教育的范圍很廣,包括教育模式的建立、創新課程的開設和保障機制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開設了創新教育課程并不等于就是實施了創新教育。
3.誤區三:創新教育是個別任課教師的教學任務
許多人認為,創新教育是個別創新教育相關課程任課教師的責任,與其他教師無關,而且一些學校由于缺乏氛圍,缺乏對創新教育實施的具體要求,創新教育相關課程的任課教師往往有意無意地弱化對創新教育課程的研究,課程教學成效不大。這些因素導致整體師資隊伍創新教育的意識和水平相當欠缺。
(二)高職院校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開展了創新教育的相關工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對創新實踐平臺整體構建的思考
一些學校只是空談創新教育的口號,而未真正建設創新教育實施的相關平臺,或者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實踐平臺建設不完善,缺少實踐環節。一些高職院校已嘗試開設專門的創新課程,但作為創新教育的獨立課程是學校的小眾課程,課時少,任課教師少,并未得到實施層面的重視。
2.缺乏將創新教育融入課程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一些高職院校對于創新教育的研究還僅僅局限在營造創新教育氛圍、開設獨立的創新教育課程或在單一課程中加入創新教育因素、針對創新大賽制定一些相關的備賽策略等方面,這些內容對于深入開展創新教育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3.缺乏對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的研究
為保障順利開展創新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來評價。體系中應該至少包括對教師和學生兩種對象的評價內容,而且評價體系要避免空談,應能夠易于實施。目前,很多學校尚未建立合理的創新教育評價體系。一些學校對于從事創新教育教師的評價多以競賽結果為評價條件,而在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考核中幾乎忽略了對創新教育元素的考查。從學生角度來講,多數學校應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此,針對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認識誤區和創新教育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構建了高職院校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并對該模式在近幾年的實踐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圖1為筆者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及學生特點所構建的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框圖。該模式將創新教育的實施細分為三個層次,其中第一層次的創新教育為普及化的創新教育,即在全校學生范圍內開展的創新教育;第二層次的創新教育為融合化的創新教育,即通過采取各種方法將創新教育的相關元素融合到課程中;第三層次的創新教育為專業化的創新教育,即通過搭建專業化的創新教育實踐平臺對學生實施創新教育。
從學校層面來講,三個層次的創新教育是面向不同的年級、按照授課計劃同時開設的,三個層次的創新教育所面對的學生數量逐步減少。普及化層次的創新教育面向全體在校學生,通過增設創新認知的課程、開展創新教育系列活動和開設創新教育相關的講座等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融合化的創新教育目前在機電大類專業試點,將創新教育元素與專業課程深入融合,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專業化創新教育面向參加創新實驗室的學生,通過搭建專業化創新實踐平臺來實施。通過實際的創新項目和產教融合項目研發過程,學生可以進一步學習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
三、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
(一)普及化創新教育
普及化創新教育的實施形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增設創新教育課程、組織開展創新教育相關的系列活動和邀請相關學者或教師為學生開展創新教育講座。實施普及化創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與創新相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用創新思維分析學習、生活和將來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
為了保障普及化創新教育課程順利開展,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適當修改。例如,針對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和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等專業,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宏觀角度出發,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在選修課程中增設了創新理論及實踐模塊課程,在專業限選課中增加了專業創新實踐技術課程模塊,如表1所示。這些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創新技能。
此外,學校經常面向全校學生組織開展創新作品展評、創新點子征集等系列活動,爭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創新教育中來。每年,學校都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優秀畢業生來校開設創新教育講座,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融合化創新教育
課程是教學實施的主渠道。融合化的創新教育主要是通過將創新教育相關內容與專業課程相融合來實施。融合的方法有多種,例如,在專業教材中增添一些背景知識,增加一些實驗或實訓環節將創新元素與專業知識對接等,或采用行動導向,引導文法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見表2)
(三)專業化創新教育
針對創新教育模式的第三個層次,成果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主體,以培養目標和培養機制為平臺導向,在各項制度的保障下,將發明創造和創新人才作為平臺成果,搭建了專業化創新教育實施平臺,如圖2所示。
專業化創新教育平臺期望學生畢業后能夠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創新成果能夠成功申報國家專利,具有向實際應用轉化的價值。創新工作室面向各個年級的學生,實行導師制,由導師主導,制定培養計劃,同時混年級同學間傳幫帶,學生在不影響原來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拓展學習相關課程,參與相應的實踐項目。
針對進入創新工作室的學生的年級和層次,開發了初期訓練項目集、中期訓練案例集、專利申請書集和創新大賽參賽作品集等教學資源(如表3所示),供學生學習使用。在訓練項目集中,編寫機器人、Arduino和3D打印等創新實踐項目的學習內容,依托這些資料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作品開發;學生通過學習專利申請書集來了解專利申請方法;創新大賽參賽作品集介紹優秀的創新大賽作品,開拓學生視野。
四、創新教育的保障機制
為了保證創新教育模式的順利實施,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機制,具體如下:
(一)高職院校創新教育工作實施的激勵機制
第一,通過課堂督導、活動督導對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施情況進行評價;第二,對教師開展專業化創新教育的工作量進行認定,并在績效考核中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教師參與創新教育的開展;第三,向學生宣傳創新教育相關課程和創新實驗室,鼓勵學生選修相關課程或者參加創新實驗,并對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進行獎勵,優先推薦就業。
(二)創新教育的資金保障機制
制定“科研項目管理制度”“橫向課題管理辦法”“三創工作室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保障創新作品研發過程的順利,并加大創新實踐工作的資金投入,為創新教育的實施提供經費保障。
五、實施效果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該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在各級創新比賽中榮獲獎項
近年來,我校學生參加常州市、江蘇省和全國各個等次的創新比賽并取得理想的成績,如表4所示。學生在繼續深造過程中也成績突出,多名升入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各級別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得獎項。
(二)教師的專業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自2015年以來,我校教師發表了多篇與創新教育相關的教學論文和專業論文,教師的專利創新能力得到逐步提升,申請專利數逐年上升,且在同類學校中居首,如表5所示。多名教師獲得“教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三)該模式在專業課程授課和社團活動過程中得到應用
該模式所倡導的各種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在“電工技術”“傳感檢測技術”等課程中得以應用;在社團活動開展方面,成立了“機器人與創新社團”“電腦維修”等一批富有創新性的社團,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通過社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美)托尼·瓦格納.創新者的培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
[2](美)凱瑟琳·帕特里克.創造性思維十一講[M].童仁川,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3]張建林,趙繼承.關于研究生創新教育的述評及其體系的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7):29-34,153.
[4]方圓妹.基于“五進”活動的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5]黃建總.實施創新教育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1.
[6]霍軍.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7]李潤林.高職院校如何開展創新教育[J].機械職業教育,2003(11):32-33.
[8]芮新海.加強科技創新教育 促進職教內涵建設——泰州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創新教育巡禮[J]. 江蘇教育研究,2014,(24):52-54.
[9]王中.高職校開展創新教育的瓶頸與對策[J]. 江蘇教育,2010,(Z3):106-108.
[10]王迪.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略與思考——以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1):56-58.
[11]雷世平,樂樂.創新驅動戰略下高職院校創新教育價值取向[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6):30-34.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