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發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當成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善于抓住機會,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意識地調整教學策略,實施必要的學生理性思維的滲透教學。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與分析綜合的承接。運用邏輯推理方法解決課堂生成問題。倡導思維導圖方式歸納整理生物知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與生活;理性思維;教學策略;培養
理性思維是在充分深入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的一種思維方式,它需要的是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綜合、分析、概括、推理。一個人,如果具備了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那么他就能夠尊重客觀事實,善于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分析、解決復雜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所有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科都不約而同地把發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當成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科學與生活》是一門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科學素質的綜合性課程。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教給他們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來滿足并進一步激發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學會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技能來初步探究了解周圍的世界,形成基本的科學素質。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編排有許多的生物學基本內容。組織小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好這些生物學課程,對他們初步了解生命現象和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嘗試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等方法探究這些問題,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對將來的拓展學習奠定基礎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小學《科學與生活》學科教學中,小學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意識地調整教學策略,實施必要的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從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來看,他們強于感性思維而弱于理性思維。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學的策略,要注意思維轉化的巧妙自然。那么,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呢?
一、 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理性思維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識記,更需要的是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合作探究。只有學生在識記的基礎上對學習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相互質疑,并由此而進行必要的合作探究,他們才能夠對學習的內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僅僅是從應對考察的角度出發,那么要求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把原本就不多的知識點進行識記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們要求學生能夠學會用基本的生物學原理來分析解決問題就遠遠不夠了,而想要使學生初步養成生物探究的精神就更說不上了。所以說,正確的教學策略應該是首先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識記,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走向深入。這樣的話,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才是個性化的,也才會是印象深刻的。
以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5課《植物與環境》一課為例。在進行“植物的形態結構與環境”章節教學的時候,如果我們教師僅僅是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完成“不同環境生長著不同的植物”知識點的識記,然后再通過課堂訓練來強化、糾正學生的識記結果,那么他完全能夠完成識記的基本任務,完成起碼的教學目標。但是對于諸如沙漠、高山、草原、雨林以及池塘等不同生活環境下的生物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以至于生物呈現樣貌的原因,學生就沒有辦法深入理解了。這個時候,就需要科學教師通過組織他們進行合作學習來探究這些生物現象背后的東西。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合作探究,學生才會具備初步的生物探究精神,得到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初步養成生物學的理性思維習慣,形成理性思維的良好品質。
二、 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與分析綜合的承接
理性思維有著目的性明確的特點。從小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特點來看,要求他們很好地解讀文字和圖片,進而通過比較、分析、概括、推理來解決某個問題或任務是很難的。為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多方位的實踐操作。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越是深入,他們獲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就越是豐富,他們因此就能夠在掌握足夠多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從而發現他們所掌握的各個材料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觸及生物現象的本質,水到渠成地完成由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轉化。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創設仿真情境,從具體的學情出發,設計相宜的實踐操作任務,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實踐中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
還是以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7課《食物鏈》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相信絕大多數的科學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通過學習,學生往往容易對“生物通過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形成食物鏈”的知識點完成理解、識記。更進一步而言,如果我們要求他們對某一相對固定的區域環境中的食物鏈進行排列的話,就會有一些難度了,而如果是這個區域環境中的生物種類較多、較復雜的話,學生就更是容易出錯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教學困境,原因就在于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還不強的緣故。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老師能夠準備彩色紙片、雙面膠、水筆、剪刀等工具,組織引導學生通過串紙環來模擬各級生物相互間的食物關系,相信學生就可以用感性的操作來彌補理性思維的缺陷,進而從理性思維的謎團中跳出來。
三、 運用邏輯推理方法解決課堂生成問題
理性思維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推理來發現問題,總結規律。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然后在此基礎上去尋找事物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而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而事實上,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許多的科學老師是不重視這個過程的。他們往往會直接把問題的結論(答案)告訴學生,然后要求他們記憶下來。這樣做當然有節省教學時間的好處,記憶能力強的學生也能夠考好。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因為教師的功利,學生未能完全地掌握知識要點,未能形成相應的能力,他們雖然考了高分,但是掩蓋不了他們高分背后的低能。對于他們科學素質與科學思維的形成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所以說,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負責任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學習材料,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科學教師才要更加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訓練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話,小學生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理性思維的訓練培養,逐步提高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還是以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6課《動物與環境》為例。在編排這一課學習內容的時候,編者故意先拋出一個問題:“電視里顯示丹頂鶴生活在沼澤地,而畫家卻通過畫作顯示丹頂鶴生活在松樹林里,真相到底是什么樣的?”。關于這張圖片,相信有不少科學老師有意無意間疏忽了。而實際上,正是這個問題引領了接下來的“丹頂鶴適合生活在哪里?”的章節學習,并進而延伸到“奇妙的身體特征與生活習性”以及“動物的特殊本領”的學習。所以說,小學科學老師如果沒有敏銳地發現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并因而組織引導學生探究這個生物現象,尋找正確的生物學解釋,那么學生的課堂學習將無法一以貫之,他們的理性思維也無法得到應有鍛煉提高。
四、 倡導思維導圖方式歸納整理生物知識
不可否認,小學《科學與生活》所學習的知識點難度并不大。但是,我們也應該正視這些知識點具有多、細、雜的特點。如果小學科學老師僅僅是引導學生通過識記的方式來掌握這些知識的話,相信絕大多數的學生會陷在與遺忘規律做斗爭或是知識點混亂的泥潭中。要知道,要求學生記住單個的知識點是不難的,但如果是要求學生記住很多零散的知識點,并且能夠加以靈活運用是很困難的。小學科學老師應該抓住章節知識系統、整體的特點,教會學生從弄清楚章節知識內容的前因后果出發,力求使知識成串、脈絡化,便于學生完成章節知識的建構,形成完整、系統的認識。出于這個原因,我們倡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導圖式的歸納、整理。這樣的話,小學生就可以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點的梳理,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從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發展相應的理性思維能力。
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二章“生物與環境”包含第5課《植物與環境》、第6課《動物與環境》和第7課《食物鏈》。雖然這三節課的學習內容并不多,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些學習內容包含文字、圖片與表格,學習形式是有活動、討論、拓展、網上學和資料等。因此,要求學生單純地對學習內容加以識記是不現實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從加深印象、幫助理解的角度去解決不同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再組織引導學生在學習的理解與感悟基礎上,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重新梳理零碎的知識,使整個章節的學習脈絡清晰起來,重要的知識點也就能夠連成串,這樣才能起到很好地幫助學生記憶、理解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
總而言之,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養,他們是否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精神和基本的科學素質,是和小學科學老師的有意識培養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小學科學老師應該充分認識自己所任教學科將在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己任,通過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通過重視學生課堂學習中實際操作與分析綜合的承接,多多組織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方法解決課堂生成問題,并且大力倡導、教會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方式歸納整理生物知識等手段來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支玲玲.小學科學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J].新校園,2015.
[2]吳志強.生物學科理性思維培養的實踐研究[J].中學生物學,2017.
[3]李安邦.建構科學探究?培養理性思維[J].教書育人,2017.
[4]張潔瑩.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J].小學科學,2018.
作者簡介:林惠珍,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名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