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成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創設情境便是一門教學的藝術。在語文課堂中,語文老師如果可以為學生創設精彩生動并且恰到好處的情境,就能夠營造很好的氛圍,在這種氛圍里,也就是說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就可以運用掌握了的知識以及思維方法,充分思考以及運用知識。
【關鍵詞】巧設情境;小學語文;有效性
小學生都比較喜歡有趣新奇的東西,所以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中,如果老師可以結合所要傳授的內容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帶來很好的效果。一來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讓學生都能夠認真聽課;二來可以增加學生的理解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思維方法以及技能等,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最終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創設情境的方法帶來的好處很明顯,那么,應該如何通過巧設語文情境呢?
一、注重情境的引入,吸引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對于一篇文章來說,一個有趣的開頭可以吸引讀者往后看。上課也是一樣的,課程效果跟很多因素有關,一個好的引入直接關系到情境的成效。一個恰到好處的導入,可以讓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就可以進入比較活躍的情緒狀態,然后引導學生產生思考的主動性,并激發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主動求知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愿學”“樂學”的狀態,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自然而然,學生便會集中注意力,進而順利進入學習的角色。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筆者首先在黑板上畫了一群可愛的小蝌蚪,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然后向學生提問:“黑板上畫的是什么?”學生都齊聲回答:“是小蝌蚪來的。”這時,筆者便借此機會,引趣導入情境:“沒錯,是小蝌蚪。但是大家知道嗎?這個小蝌蚪,它從出生開始,就從來都沒有見過媽媽。它非常地想念媽媽。同學們想不想去幫它做些事情呢?”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想!想要幫小蝌蚪找到蝌蚪媽媽!”通過這樣的引入,老師便開始講起今天的課題,學生也就帶著好奇以及念想進入新課的學習。當然,情境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種,比如,可以采用多媒體、影視、游戲、表演等方式。再如,在給學生講《草原》一課文時,可以選擇播放騰格爾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方式,在播放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帶著思考歌曲中值得贊美的地方這個問題去觀看,播放結束之后就提問。等學生回答完之后,不要給出答案,轉入新課的學習,跟他們說在新課的學習中便可以找到答案。再比如,在教學《正常》的課程時,可以在課程選出兩名學生排演,然后在課堂上模仿為一件小事而爭吵的劇情,并讓所有的學生思考:如果他們是當事人,他們會怎么做?然后再轉入新課的學習。
引入情境便是將知識以及藝術趣味融于一體,它就像一艘船,可以引領學生向知識的彼岸航行。
二、巧設探究情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施小學語文新課標的過程中,探究意識的養成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生成,能夠使學生主體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才能充分地發揮。教師的職責是結合小學生鐘愛刨根問底的特點,巧妙地設定學生可以深入探究的教學情景,這樣可以讓學生主動勇敢地去探究,通過探究發現更多的問題,以產生更多的創新,從而激發淡生學習語文的激情,主動學習。
筆者曾采用的具體方法如下:在教學《田忌賽馬》這篇課文時,先是讓學生對齊威王、田忌、孫臏有了充分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提出這樣的探究問題:“各位同學學習了這篇文章后,最喜歡文中的這三個人物中的哪個呢?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言之成理即可。”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在一番討論后,大部分學生都說喜歡孫臏,因為孫臏很聰明也很善良,他善于觀察、解決問題,也會主動幫助朋友解決困難。當然,也有學生說喜歡齊威王,因為他馴的馬好;也有同學說喜歡田忌,因為田忌比較虛心,會接受朋友的建議。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回答,我說:“大家都有更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優秀的地方。那么,我們應該更喜歡誰呢?”,同學們說:“都喜歡。”聽了他們的回答,筆者很高興,因為為人師表,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理解與感受,達到一個額外的效果:讓學生明白人都是獨特的,有各自的優點。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全劣的“庸人”,全面地去看待一個人和一件事。
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可以充分思考、充分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碰撞思維,可以增加不少歡樂,并且掌握了課文知識的同時,還學到了其它一些道理。這種自由探究的方式,可以減少學生對課程的乏味,獲得探究的樂趣以及創造的樂趣。
三、巧設活動情境,讓學生突破學習難關
皮亞杰說過:“兒童要高度活動;在活動中讓兒童動腦、動手,進行探索,可以提升兒童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要通過兒童自身積極的活動,讓兒童自發地探究、發現知識。”小學生都很喜歡動手實踐,因為動手實踐是可以具體操作并且可以肉眼可見,操作的過程中也是比較有樂趣的。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具體的一些活動打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可以幫助實現教學目標的環境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從而讓學生理解難點。
例如,筆者在講授《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內容深奧難懂,因此,課文的難點之一便是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么該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突破這個難點呢?筆者安排了這樣的一個活動計劃:在學習課文的前幾天,針對農村生活環境的現狀,把學生分成5個活動調研小組,并提出調研要求:1.在家長的陪同下,到家附近的小溪觀察小溪里面水質情況以及水里、溪邊的動植物情況;2.再到附近的小山嶺上去觀察動植物的生長生存情況;3.最后再咨詢長輩們十幾年前的小溪的情況,還有十幾年前的動植物的生存情況,進行比較,并且把咨詢的情況記錄下來。由于這是活動調研,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調研活動,學生發現如今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水資源和森林資源遭到了較大的破壞,都一致認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以上的這種方法就是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對要講的知識涉及的現實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接著老師便講起相關的知識,這樣就讓學生想起自己做實踐活動時的情景,通過聯想可以觸發他們的感想感悟。自然而然地,學生便真正能夠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了。課后,筆者再組織各小組以“環保”為主題,讓學生根據實踐活動和課文的相關知識,進行手抄報比賽。學生都有競爭意識,他們會主動去思考怎么樣才能夠讓本組的小報內容更豐富新穎,發揮每個人各自擅長的地方,發揮每個人的想象。結合在實踐活動以及課堂的感悟,創造出小組的手抄報。接著,學生就在主題班會課上展示小組成員的勞動成果,筆者會評出“最佳創意獎”,并且把最好的作品粘貼到“學習園地”供大家欣賞與學習。這樣,學生在實踐中、合作中學會學習,很自然地就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巧妙地設定多種情境,可以充分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激情重要,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從以上舉的例子可以看出,情境學習在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求知、探究的積極性,從而掌握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并領會其它相關的道理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同時,情境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以及發展能帶來重要的幫助。從以上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知道,打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教育工作者應當結合課程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點,選擇一個合適且有成效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問題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