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畢和 格日樂塔娜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基于最新科技手段的新型傳播媒介快速形成,這些新媒體的應用速度、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群眾代代傳承與發揚的精神家園,新媒體時代,開創了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新途徑,少數民族文化無疑也是新媒體的傳播對象之一,但因自身的一些語言文化特色,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這種沖擊主要來自大眾文化。
關鍵詞:新媒體 民族文化 傳播 發展
課題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文化人類學視角下的蒙古族傳統文化變遷及社會影響研究——以巴林草原馬文化為例”(項目批號NJSY16433)。
新媒體在當代傳播技術中脫穎而出,新興的數字媒體對傳統的傳播形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雖然與新媒體形式進行了結合,但是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并且也沒有將新媒體的優勢進行完全的發揮。因此,需要不斷地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和新媒體傳播形式的高度結合,使傳播形態、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都要與民族文化進行結合。將新媒體應用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中,能夠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活力,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互動性,使少數民族文化更加容易被大眾接受。
新媒體的概念
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對于新媒體的觀點是,新媒體的傳播形態是以計算機為載體的并且是以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的。現在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范圍較為廣泛,比如利用無線技術和移動技術進行文化傳播也是新媒體的一種形態。
本文所分析的新媒體是和傳統媒體區分開來的,文中新媒體主要是指以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絡技術等新型技術為媒介,為大眾提供信息傳播。目前,主要是通過各大門戶網站以及一些社區和一些即時溝通工具進行信息的傳播,這也被界定為新媒體的傳播方式。
新媒體的“新”主要就是和傳統的媒體進行區分開來,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比較明顯的優勢就是傳播速度快,無地域性限制、時效性強等。
少數民族文化及特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歷史的見證,伴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文化也在不斷地融合民族的發展印跡,體現一個民族發展的生命力。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群眾代代傳承的精神家園,具有自身的一些文化特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是經過了歷史的沉淀發展而形成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文化的精華,因此,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資源豐富,同時也擁有自身鮮明的民族特點。
少數民族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少數民族文化滲透在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特色。如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服飾以及自身的生活方式,自身特色的演繹方式,擁有自己的民族歌曲和節日活動。少數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內容是豐富的。
少數民族擁有自身特色的語言和文字。我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回族和滿族是通用漢族的語言和文字的。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是自身民族歷史形成的結果,代表著這個民族最終的文化結果,是民族文化的表現載體。少數民族自身的語言和文字也為我國豐富的文化增添了魅力。
少數民族文化在精神上與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和”的思想是我國文化的一個精髓,我國一直倡導各個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和平共處。少數民族文化雖然有自身的特色,但也是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上發展延伸出來的。雖然每個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有著自己的地域和歷史的獨特性,但是少數民族文化也是和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不同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能夠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性、一致性。
新媒體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相互之間的關系
新媒體能夠使少數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洗禮的,并且許多少數民族文化是以實物為載體的,但是經過歷史的洗禮,很多文物都會受到一定的損壞。新媒體的出現將會降低這個問題帶來的損害。在新媒體的傳播中會融合很多新的技術,比如數字化技術,將一些少數民族代表性文物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轉換、再現、復原等技術處理,豐富民族文化的展現形式,同時也能夠延長民族文化的歷史存留時間和完整性。
將新媒體的數字化技術應用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中,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降低了對實體文物的損害。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使少數民族文化的展現方式更加形象化,而且也能實現民族文化之間的共享,利于民族文化的長久傳承。
新媒體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必經之路。首先是新媒體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時效性。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邊疆地區、偏遠地區,因此,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域的限制。在新媒體的傳播下,時空限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已經極大地降低了。也就是說,在新媒體時代,傳播者利用網絡技術,將少數民族文化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向各個地區進行傳播,不再只是局限于某個地區。這不僅提升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實效性,更使民族傳統文化無限散發其文化魅力。
其次是新媒體拓寬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新媒體對于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打破時空的限制,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與新媒體形式結合后已經不僅僅是局限于本地文化的傳播,在全國范圍內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能夠得到文化的傳播,這樣能夠增加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也提升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
最后是新媒體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向個人性和多元性的轉變。新媒體為少數民族文化賦予了新的傳播形式和方式,進一步實現了個人化和多元化的轉變。在原來的主要是政府主導的對外進行宣傳的基礎上,出現很多自主傳播民族文化的群體和方式。借助新媒體和互聯網,很多個人或者一些民間組織通過論壇、微博甚至自身建設網站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播,使民族文化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也更加貼近群眾。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方式相對比較傳統也相對比較古老,在古代的時候,主要是以相互之間有互市,并且民族之間會有戰爭進行一些掠奪。發展到近代,民族之間進行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過民族之間的節會活動。到現代主要是以電子媒介作為主要的文化交流工具,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更加具有時效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首先是要注重解決好文化與網絡兩者的關系。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新媒體傳播的運用,畢竟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妥善建立并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首要問題。文化的發展實際是代表性的有文字、圖像、聲音的傳播與發展。而在媒體傳播中,這些符號是傳播內容的重要載體。中國人民大學陳雨露校長曾指出:中國文化與新媒體傳播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體”“用”關系,文化為體、新媒體為用,應該做到體用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文化產業持續性升級和轉型,支持了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文化產業的拓展。新媒體傳播不再拘泥于時間、地點的限制,更具有效性、直接性和廣泛性。不僅為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展示提供了平臺,更是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在廣泛傳播中得到傳承。
其次是傳播民族文化要與新媒體發展相適應。文化符號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表達特定群體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媒體技術發展之快、覆蓋面之廣,正在極其深遠地影響著人類社會文化的存在和傳播形式以及其意義。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就必須適應當前文化格局調整和深層次的重大變化。如果只局限于傳統傳播手段推廣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就很容易脫離于社會實際,滯后于社會發展速度,其結果就是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舉步維艱,最終失去其文化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順應時代趨勢,利用當今新媒體手段,才能真正有效傳承與弘揚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因此,在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大背景之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新媒體發展相適應、相融合,是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力提升的關鍵保障。
結語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與新媒體傳播方式相結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其保護整合利用文化資源的巨大優勢。這并不是簡單地進行形式的結合,也不能簡單地進行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在少數民族文化與新媒體形式結合的過程中,只有不斷與現代文化和現代新思想新理念相融合,才能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升華。同時,也要將新的思想和理念傳播到少數民族中,發揮文化指導的作用,不斷地改變少數民族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經濟狀況,實現新媒體和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群眾藝術館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1.閻 ?敏:《新媒介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新路徑——以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為例》,《青年記者》,2012(20)。
2.宮承波:《新媒體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頁。
3.莊曉東:《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民間網絡傳播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叢(2009年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2010年。
4.付 春,任 勇,王 玥:《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的挑戰及回應:全球化的視野》,《貴州社會科學》,2011(3)。
5.鄭自軍,蔡 葉:《民族文化傳播的失衡問題研究》,《傳媒觀察》,2007(10)。
6.王希恩:《論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狀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
7.張利潔:《現代化進程中西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調適》,《蘭州大學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