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鑫
摘要:隨著當代中國各方面實力的增強,“漢語熱”也逐漸升溫,國內外學習漢語的人數持續上漲,對外漢語教學呈現出良好發展的態勢。文化因素已經滲透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而其中民俗文化又是側重當代的、活生生的文化,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輔以民俗文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就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學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民俗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224-0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一種語言教學,還是一種文化教學。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在語言和文化的側重方面經歷過重語言、輕文化,重文化、輕語言和二者并重的三個階段,但現已達成共識:對外漢語教學應以語言教學為主,同時結合相關文化教學。因為如果要想習得一門語言,只學習語言必然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語言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即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也泛指由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習慣。它不同于傳統文化,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觸手可得,又無處不在。作為一種“活”的文化,它對漢語教學意義深遠,下文就以民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進行探討。
一、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中各語言要素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要素教學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教學。民俗文化教學與各語言要素教學息息相關。作為漢語的載體,漢字本身就凝聚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它的書寫和構成都蘊含著民俗文化。比如“突然”中的“突”,教師可以在漢字教學時講解“突”指的是狗在狗窩里突然躥了出來,給人的這種感覺叫作“突”。這樣不僅生動有趣,還會減輕學生畏難情緒,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中習得漢字。再如語音教學。如果一個學習者不理解漢語中很多詞語有諧音的忌諱,如“送終”和“送鐘”,假如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教“送鐘”的隱含義,留學生在送禮物時就可能觸及禁忌。其實語法教學是最能反映民俗文化貼近生活方面的。我們在教學中會發現,教材中給出的例句的語序是正確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產生變化,它不是錯誤的,但是卻是不符合語法規律的。比如:“吃飯了嗎你?”它們在語法學中是錯誤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地道的。漢語中漢字的構成、詞匯的組成、語音的表達和語法的應用都離不開背后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滲透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各語言要素教學。
2.提高漢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水平
民俗文化是隱含在語言的結構和表達系統之中的,本族人習焉不察,外族人無法知曉,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如果忽略民俗文化因素,只進行單純的語言學習,那么就會造成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漢語這門語言,也很難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為避免學習者在語言運用過程中出現交際障礙甚至文化沖突,就要進行民俗文化的教學。作為教師,面對初來中國的留學生,就要側重一些簡單的,容易引起誤會的點進行講解。比如中國人打招呼時常說“吃飯了沒呢?”“去哪兒啊?”等這些在外國人看來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此時教師就要講清楚中國人問這些話的目的并不是要打探對方的隱私,而是一種問候方式,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也不需要明確的回答。這對我們來說司空見慣,但對剛學漢語的外國人來說卻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進而在交際中出現問題。外國學生來到中國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中國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因此要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就要進行民俗文化教學。
3.提升漢語學習者學習興趣
語言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在這期間不免有重復和死記硬背的部分,能使學習者堅持學習的動力可能是對漢語的興趣或是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不管學習漢語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只有具有對某一事物持久的興趣,才能進行持久的學習。而將民俗文化融入教學之中可以提升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者更喜歡學習漢語。中國民俗文化種類繁多,我們進行民俗文化教學不妨從地域風俗文化入手,通過這種身邊的民俗文化,感受文化,進而消除畏難情緒。
二、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學
1.合理的課程設置
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聽力、口語和精讀、泛讀為必修課,文化類課程一般為選修課。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學校會視情況開設不同的中國文化課。以遼寧大學為例,文化類課程有中國概況等。雖然文化類課程同樣是必修課,但仍是以技能課為主要考核對象,課程出勤率和效果都不如技能課。究其原因,留學生出勤率低往往是不感興趣,而不感興趣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學生認為文化課難且不實用。因此,筆者建議文化類課程應從小方面入手,從當地民俗文化講起,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慢慢過渡到中國文化。這就需要合理設置課程,也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
2.提升對外漢語教師文化素養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具備對中國文化的感知力。不是只有書法、剪紙等這些有形的才是文化,文化更是價值觀念、民俗心理這些無形的東西。因此,一名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要具備對中國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感知力。其次,要對民俗文化有一定的闡釋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導入民俗文化因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言,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有利于學生提高言語交際能力。好的文化內容,學生自然愿意接受,參與熱情就高,教學效果就好。總之,對外漢語教師在教授民俗文化的過程中,要以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為任務,以提高交際能力為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從自身開始去體驗、去感知,豐富自身文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3.現代教學技術及手段
無論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還是在其他教學中,現代教學技術都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教學技術帶來的直觀感受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民俗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向學習者推送優秀的、有趣的民俗文化,使學生課上、課下都能沉浸在民俗文化中,并進行民俗文化的學習。這種隨時隨地汲取民俗文化知識的方式,不僅給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也方便了對外漢語教師的課堂教學。
三、結語
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而民俗文化是文化這一大范疇中最生活化的、最具交際性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學至關重要。不論是語言要素學習方面,還是跨文化交際方面,對外漢語教師都應該意識到民俗文化是學習者在漢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這樣的態度來發展對外漢語教學,才能既發展民俗文化,又提高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減少因民俗文化的缺失引起的交際失誤,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周全.對外漢語中高級口語教材民俗文化滲透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學院,2013.
[2]黃琪.對外漢語中民俗文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3]夏素芬.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語言學習芻議[J].沈陽大學學報,2013(4).
[4]柯玲.對外漢語教學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4(4):5-11.
[5]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32.
[6]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于智.論民俗文化于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性[J].才智,201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