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休
摘 要:對中國大學的現狀,從文化方面進行了分析,著重闡述了我國大學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選擇、決斷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大學教育;文化;選擇
基金項目:本文由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編號:[2017]3)、重慶市發改委基金(項目編號:2017[1007])、重慶三峽學院基金資助。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文化活動。教育思想是人們對社會文化現象的比較系統、理性的認識,體現了大學如何認識和處理教育與社會、人、文化發展之間的基本關系。
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表面上是經濟、國防和科技的競爭,而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是素質的競爭。誰在人的素質上占據優勢,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1]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的大學教育應該得到重視。
下面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大學教育。首先,從教育理念上講,大學的教育功能是培養具有一定素質的人才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里,既包括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素質全面的人才;同時,也包括對所有大學人特別是教師,要為他們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大學的培養對象是學生,但在大學里生活的是所有大學人,都存在著尋求全面發展的需求。教師不僅要教好學生,也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識去發展科技、文化、直接服務社會,同時也做好自身的發展。不論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育人為本”都要把創造學生和教師全面發展的良好人文環境放到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來。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堅持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相統一的教育觀;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重視在批判和比較中繼承和發展我國和世界優秀文化傳統,提高文化的鑒賞能力和選擇能力;要重視激發和保護學生對創新和求變的渴求。
高校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還要有教書育人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大學要給教師創新教育一定的自由和空間,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要重視校園環境、學習風氣、禮儀文化、學術傳統、藝術等等對學生成才的影響,要重視博物館、校史館、校內一些人文景觀建設。要注意網絡文化對學生的深刻影響,提升學生在多元文化、國際視野下的認識、理解、判斷、溝通和選擇的“文化能力”。要重視社會思潮在大學校園文化中的反映,引導學生學會認識、分析、判斷,自覺維護健康、進步的校園文化。
對問題深刻的認識和對其意義的準確領會從長遠來看甚至比解決這個問題更為重要,一點不夸張!努力固然很重要,然而選擇也很重要,一旦選擇出現錯誤,其努力的結果往往是不樂觀的,因此我們應該特別重視對方向的選擇。這一點在實踐中已經被多次證實。
由于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很多方面還不發達,因此很難像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那樣建立起一種有效的機制,畢竟從硬件到軟件都還沒有達到那個要求,但我們不能按照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走,不等于我們沒有機會超越。因為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例如我國的人口基數大,世界第一!這既是缺點也是優點。當人多成為負擔時就顯出缺點來,然而當人的素質提高了,人力成為資源時,人多就顯出巨大的優勢,關鍵是搞好教育,完成這種轉化。現在可以說在很多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可是就個人而言我們一定差嗎?當然不一定,我們看到很多中國學生在中國念完大學后到美國再求學,表現很突出,并且作為一個群體也是比較優秀的。當然可能他們本來在中國也是比較優秀的。似乎在進入工作之前我們與美國人之間沒什么差距,而且我們的計算等能力具有明顯的優勢。可是一旦進入工作后,我們的一些習慣以及工作能力似乎就拉開差距了,尤其是在前沿領域。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與美國的差距根源究竟在哪兒呢,如何才能趕上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假設我們身處荒野中,周圍沒有一個人時,你會怎么辦?
第一種情況是如果在我們前面有一條路,那么顯然我們只要跟著這條路走就可以擺脫困境,我們甚至不用意識到這條路的存在。然而如果并沒有這條路,那么我們就不僅要自己知道方向,而且要設計路線,有意識地知道自己該往哪兒去,這樣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當然方向可能不止一個,辦法可能也不止一個,但一切需要你去判斷、決定。現在我們與美國的差距可能就在這里。對于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在上學期間一直有一條設計好的路讓我們行走,不需要我們做決定,我們很多人都未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走出校門后,卻發現我們不知道走哪條路或無路可走,我們實際上相當于處于荒野中,由于我們從未意識到路的存在,因而失去了尋找方向的能力,一旦處于困境中,便不知道怎么辦。而對于多數美國人而言由于其習慣、環境等因素同長期以來形成的相對合理的教育體制的連續性使他們在畢業之后善于找路,他們一般能夠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因此,對于我國學生而言,不僅要學會知識,而且還要會辨別方向。
在美國,只要高層的人員認識到某條路的存在,并去設計和修建這條路就可以了,而對于一般人員可以不用意識到這條路的存在,要走時能查到就行。而在中國,情況就不那么樂觀,因為經濟水平與人們的觀念意識等諸多因素還未在整體上達到這個水平。因此對個人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因而我們在上學期間就要自己意識到我們所走的道路,意識到它是否合理,意識到產生某些不合理因素的根源并力圖改正它,至少是在個人上改正它。同時需要訓練自己辨別方向的能力。在目前的條件下,這很難做到,需要社會、學校創造條件、有意識地引導。由于外界的輔助條件很弱,有時甚至是阻礙因素,所以在現階段在我國對自身培養的戰略與戰術問題都要個體自己解決,因而對個體的要求相對較高。但這并不完全是壞事,如果我們已自覺地認識到這點的話,因為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會成為頂尖的人才。在國際競爭中他們應該會占有優勢。
總之,只要我們考慮全面,精心設計,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我們是有機會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當然如何系統設計、如何具體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於華,汪小莉.淺談中國大學教育[J].教育導論,2005年第16期.
[2]李延保.現代大學文化精神與歷史傳承[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01-09.
[3]魏善春.博雅教育視野下對大學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年第9期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