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情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厚的人文關懷內涵。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從人的存在論、人的本質論、人的發展論三個方面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按照從低級到高級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應從關心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味、豐富心靈世界,喚醒主體意識、塑造獨立人格這三個層面來喚醒人的心靈、推進人的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網絡成癮;喚醒心靈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人文關懷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直接理論依據[1]??茖W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有利于更好地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喚醒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人的存在論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存在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基礎[2]。只有充滿人性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才能真正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在關鍵時候運用其理論知識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困惑與混沌。
2.人的本質論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核心[1]。對人的本質進行了三方面的論述。
第一,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
第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
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三個方面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實踐活動是內容,社會關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動因,三者缺一不可[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注重從人的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注重社會關系的優化,充滿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快地走進學生的心靈。
3.人的發展論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歸宿[1]。著重分析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目標對個人發展的要求,同時應該遵循學生自身的客觀條件、自身意愿和身心發展規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促進個人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
二、構建人文關懷體系,喚醒心靈
1.關心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
網絡成癮是孩子在現實社會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通過網絡呈現出來的一個現象。要想喚醒網絡成癮者的心靈,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弄清楚他們的需要,現實的人的需要是多層次、多方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諾提出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所有需要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5]。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引起行為,需要是人的行為得以產生的根本動力。
因此喚醒網絡成癮者的心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首先要關心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以人為本,尊重和滿足人的不同層次需要,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并不排斥物質關懷,對于網絡成癮者,既需要物質關懷,也需要精神關懷,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需要被很好地滿足,他們就不會轉向網絡去尋求慰藉。
2.提升精神品味,豐富心靈世界
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揭示了人更具有精神充實、個性自由、人格完善等高層次需要的事實。學生網絡成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現實的落差感,長期學習、生活上的低自尊、低成就感,使得他們精神極度匱乏,而網絡的虛擬空間,則彌補了現實生活的不足,網絡資源超乎想象的豐富,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獵奇心理與精神需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對網絡成癮者的需要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對于人們物質需求的層面上,還要引導他們從日常生活的“物欲性”上升為一種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必須要合乎人的本性,有助于人的個性自由和個性發展,合理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進教育方法與教育手段,為人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柱和動力,引導網絡成癮者從短、平、快的低層次的精神需求,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充實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精神品味,使網絡成癮者不再沉溺于低層次的精神享樂中。
3.喚醒主體意識,塑造獨立人格
網絡游戲在吸引游戲者并使游戲者對它產生高度依賴的同時,也正在背離游戲者,成為一種外在的異己力量與游戲者相對立,并使人的意識和活動從屬于它[6]。從這個角度來講,網絡成癮者已經被異化,網絡成癮者依賴于網絡游戲并被它物化,沉溺于網絡世界,網絡虛擬世界的“我”與現實世界的“我”產生割裂與沖突,造成主體意識的缺失與人格的分離。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需要喚醒網絡成癮者的主體意識,增強抵御辨別網絡誘惑的能力。思想政治人文關懷,要喚醒網絡成癮者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他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人、理解人、關懷人,肯定人的價值,給人更多的自由選擇和創造的機會,使他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意識,將外在的規范要求內化為人自身成長、發展的需要,激發人作為主體追求崇高的自覺性,自覺規避低級的誘惑,增強判斷力并抵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禹泳如. 淺談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J].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15):170-171.
[3]中共中央翻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導論(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6]廖宏建. 網絡游戲對人的異化——兼論游戲的本質[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3):84-8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