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摘要:近年來,各地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暴露出一些問題。通過深入剖析以往精準扶貧工作中各類問題的形成原因,積極探究和制定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才能讓精準扶貧工作穩步推進,讓國家的各項利好政策得以落實,力爭完成十九大報告中關于2020年徹底消滅貧困的艱巨任務。本文在分析精準扶貧工作難點與解決對策的基礎上,介紹了基于特色旅游產業和新型農民培育的兩條精準扶貧路徑。
關鍵詞:精準扶貧;幫扶資金;特色旅游產業;貧困戶
一、精準扶貧存在的難點
1、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問題
精準扶貧的首要工作是精準確定幫扶對象,即“誰貧困”的問題。在一些偏遠的山區由于監管工作不到位,加上很多貧困戶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淡薄,經常會存在一些村委干部收受他人好處、將原本不符合貧困戶申請標準的人列為了貧困戶;而那些真正貧困的則被排除在外,這樣一來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幫扶資金沒有真正用于那些貧困人群身上,而是被他人占用。由于貧困戶大多零散分布在各個偏遠的鄉村,這也給上級政府進行逐一核實增加了難度,這是現階段精準扶貧面臨的一大難點。
2、幫扶資金的精準運用問題
為了支持基層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充足的經費不可或缺。但是這些幫扶資金應當如何運用才能發揮最大化的價值、才能讓扶貧工作取得最優化成效也是現階段扶貧工作進行中必須要加以重視和重點解決的問題。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員直接將上級劃撥的扶貧專款,采用直接分發或是購買成糧油米面分發給貧困戶,將扶貧當成了一項工作任務而沒有真正為百姓著想,并不能徹底解決貧困問題。還有的地方因為監管不到位,幫扶資金被挪作他用、貪污截流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3、扶貧主體的單一性問題
雖然解決貧困問題是國家及各級政府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但是如果過度依賴政府機關既要出資又要出人,難免會出現財政負擔過大、幫扶專員數量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通常也存在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收入較低的情況,地方政府可支配的財政資金有限,投入到精準扶貧方面的資金不足,工作開展也會面臨較大的壓力,所以扶貧主體的單一性導致扶貧資金、資源的短缺和匱乏也是現階段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面臨的難點之一。
二、精準扶貧的優化對策
1、制度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精準識別貧困戶
基層工作人員在接受貧困申請時必須要嚴格按照政府部門制定的相關流程、判定標準對申請人進行全面審核。如果發現不符合貧困戶認定條件的一律拒絕,將名額留給那些真正貧困的人群。以制度作為硬性條件同時也要體現出適度的靈活性,充分結合實際情況既不能讓不符合條件的有機可乘,又不能將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擋在“門外”。村兩委成員可以先進行內部探討、決策,然后再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見,以制度為主、以民主投票為輔,精準確定幫扶對象。
2、依托大數據精準管理扶貧資金
幫扶資金既要做到專款專用又要靈活使用,以提升扶貧工作效果作為根本目標。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建立“互聯網+扶貧”的融合模式,利用大數據實現扶貧資金的精準管理、動態監管。每一筆支出的資金都要做好記錄,并利用互聯網跟蹤其最終流向,避免個別工作人員將資金挪用或是私自截留。同時利用大數據管理幫扶資金的使用還可以對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形成一種監督,對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成效也有積極作用。
3、吸引社會主體參與扶貧工作
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各類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復合型扶貧主體,充分發揮各自的幫扶優勢,才能讓精準扶貧工作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績。特別是對于那些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地方政府要利用好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企業、商會、社會組織等加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例如,近年來電子商務產業強勢崛起,地方政府可以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打造覆蓋“縣、鎮、村”三位一體的農村電商。新的互聯網銷售渠道將使農村特產會很快走出山溝溝、走進大城市,利用新的互聯網營銷模式也必將帶動一大批貧困戶徹底脫貧。
三、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
1、發展特色旅游實現扶貧
以往的扶貧工作中,脫貧后再返貧的問題時有發生,不僅造成了資金、資源的浪費也讓地方上的工作人員身心俱疲。為了杜絕此類問題的再次發生,應當積極走“產業扶貧”的路線。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地方雖然經濟困頓但是由于開發力度小、生態保護較好、這些原始生態反而成為了一種寶貴的資源。通過科學開發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點,能夠對本地及外地的游客產生吸引力。在建設旅游景點的基礎上還可以開發配套的產業、建設配套的設施,形成以旅游景點為中心,以餐飲、住宿、休閑為一體的產業綜合體,既可以保護農村生態又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企業+基地+農戶+產業+旅游”的新扶貧模式。
2、“產業+技能”扶貧
精準扶貧根本出路是產業扶貧,讓實體經濟參與扶貧。根據貧困戶的家庭情況、知識結構、勞動能力,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分別給予“精準規劃”,積極幫助貧困戶發展長短結合的增收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切合實際地為貧困戶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扶持他們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產業和其他三產服務業,達到“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使他們真正掌握一技之長,靠自己的技術和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為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奠定基礎。
結語:在扶貧工作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到2020年徹底完成消滅貧困目標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只有找準以往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痛點和難點,才能減輕工作負擔、找準工作方向,用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優的扶貧成效。通過轉變扶貧到戶理念和創新減貧模式,依托貧困地區資源優勢,通過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生態旅游等創新減貧手段,讓貧困戶掌握脫貧技能、樹立脫貧信心,真正做到幫扶一戶、脫貧一戶,高質量達成上級安排的脫貧工作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勇佳.精準扶貧的現狀、對策與路徑選擇——基于陜西省府谷縣扶貧案例分析[J].農家參謀,2017(17):36-44.
[2]夏夢凡.精準扶貧:現狀、問題與路徑選擇——基于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案例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6,No.284(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