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養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學生數學基礎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小學階段是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但是在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進而影響核心素養培養效果。本文將系統分析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有效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有效策略
一、 引言
自新課改提出“核心素養”概念后,教育領域逐漸開始研究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并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不單指數學知識或技能,它更是一種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與品格,因此結合核心素養開展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理念,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一線教育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未能意識到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也難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進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核心素養不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更新教育理念,結合核心素養在課堂上開展有效教學。
二、 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脫離核心素養的要求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依托課程與教材設計,以數學核心素養為指導,深入分析與處理教材中的知識,挖掘教材中所蘊含核心素養的教育內容,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課堂教學始終朝著核心教學目標前進,進而體現出數學教育的價值。但是大部分的小學數學教師沒有積極研究核心素養的概念,也未將核心素養理念作為課堂教學指導思想,這可以反映出教師對核心素養概念的輕視。在課程與教材設計時,以“蜻蜓點水”的姿態對待核心素養標準,沒有考慮到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他們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知識與技能”維度,所以無法對核心素養進行準確定位,此方式不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此外,部分教師倡導“拿來主義”,下載關于核心素養的課件直接使用,這樣會出現指導思想脫位現象,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無法得到保障。
(二)課堂教學目標偏離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應關注知識與技能中所蘊含的核心素養,圍繞核心素養對教學目標進行適當調整。雖然在新課改的推進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得到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忽視學生主體、不重視目標預設、過于強調教學結果等現象。我國教學目標從雙基目標發展至三維目標,然后到現如今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但仍有部分教師以雙基或三維教學目標為主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目標偏離核心素養,進而會影響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仍然秉承“知識本位”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主要以知識技能傳授為主,將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尚未得到有效落實。
(三)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若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必須基于特定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與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必須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探究與合作等教學形式,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仍然無法對教學形式進行積極改變,課堂上仍然以“講、聽、練”的形式為主,教學形式缺乏創新。雖然一些教師會偶爾使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教學形式,但缺乏實效性,容易流于形式。又如部分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只是將數學知識簡單進行整合,課堂教學仍然以講授為主。
(四)難以發揮出課堂教學評價的功能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價值取向需要側重于學生的思維過程,降低總結性評價的地位,通過評價反饋功能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小學數學教師仍然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依據,這樣難以測出隱形的數學核心素養,如學生的興趣、態度等內容。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發揮出“以評促學、以評促長”的功能,通過評價對學生的狀態、能力及素養等進行分析,進而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確保教學的實效性。核心素養具有內隱性,因此教學評價需要積極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出教學評價的功能。
三、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
首先,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教師應善于利用數學問題,通過問題引領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因數與倍數”相關知識時,題目為“尋找18的因數”,若教師在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后再進行追問,那么學生將不會主動反思自己的解題過程。接著“尋找36的因數”,學生容易出現遺漏現象,教師可追問“怎樣才可以完整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學生則可以在教師的追問下,思考解題過程。有些學生會說:“可從小到大進行排列尋找!”,也有學生會說:“可一組一組地找!”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有序。又如在教學經典的“植樹問題”時,學生很容易產生思維混亂現象,所以需要引導學生思考題目中的變量。每種植樹模型都蘊含著特定的數學思想,所以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植樹的畫面,讓學生能夠對各種模型產生清晰的認知,引導學生對植樹問題進行積極思考,進而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
其次,小學數學教師應善于利用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學生處于問題情境內,他們的探究欲望也會被激發,進而可以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問題情境創設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全面分析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發展需求,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如:在教學“角的分類”時,需要讓學生認識到直角、平角與周角,因此在課前可以播放“小猴子玩單杠”的視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接著由教師提問:“仔細觀察視頻,小猴子在繞單杠一周時,你們會發現幾種角?”學生們會根據自己原有的認知進行回答:“銳角、直角與鈍角”,接著再提問:“請問還有哪些角呢?”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可以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度思考,帶著問題進入到學習活動中。
(二)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手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此節課若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雖然能夠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但卻無法深層次理解知識所蘊含的轉化思想。因此在課前可以準備平行四邊形的紙片與剪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推理與論證,最終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在教學“正方體與長方體”時,教師可利用小棒與橡皮泥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組裝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特征,進而加深對性質的理解。
其次,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發展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時,必須要具有明確的學習主題,避免出現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問題,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確保合作活動的有序性。例如:在教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時,教師在合作前提出要求:“先自學教材中的內容,將自己不懂的標注出來,組內成員需要交流自己理解的內容與不懂的內容,最后總結出互化是什么?”當學生合作結束后,由小組長進行匯報。
(三)提高教學評價的效果
小學數學教師應豐富評價方式,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合理的評價。當學生回答問題時,不可重復以“你真棒、你答對了!”等語言進行評價,雖然此評價方式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無法發揮出評價的引導功能。因此可以通過:“你真善于觀察,這么小的細節你都可以發現!你的語言表達非常準確,其他同學一下就明白了!”等等,需要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教學評價還需要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如對待年齡較小的學生,可用:“你看這位同學,坐的多么端正!你看他的板書多么規范!”等方式,但此方式不適用于年齡較大的學生。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刻了解到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而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改進,確保始終能夠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加強過程性評價的比重。如觀察學生在學習時是否具有質疑精神、數學意識與創新能力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然后再通過評價的反饋功能,加深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認知。例如:在教學一題多解相關題目時,不同的解法可以體現出學生的思維過程,通過對學生思維的評價可以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認真分析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加以解決,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積極思考,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豐富教學評價方法,發揮出教學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趙貴榮.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3):90+131.
[2]蔣曉春.創新方法?有效教學——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2(35):143-144.
[3]蔣磊.讓真實有效、和諧民主成為數學課堂的永恒底色——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探討[J].小學教學參考,2012(24):13.
[4]羅引娣.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以小學二年級《認識東南西北》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8(4):54-57.
[5]李偉聰.聚焦課堂教學?實施有效策略——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22):53.
作者簡介:
馬滾滾,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靜寧縣甘溝鎮教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