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送 曾建青
摘 要:本文側重分析新高考改革福建省方案公布后,以福建荷山中學高一學生政治學科選考情況為例,分析高中政治課教學基于新高考方案下選科面臨挑戰的原因,從而重點探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應對選科的策略:轉變教學理念、轉化教師角色、創新教學方法、堅持分層教學。
關鍵詞:選科 高中政治課 問題 對策
隨著福建省深化高考全面改革的實施,就是要從2018年秋季高中招生的第一年起實行高考全面改革。福建新高考實行3+1+2考試模式,將有12種不同的組合供學生選擇 。政治學科學生選考情況如何?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遇到哪些新挑戰?政治教師應采取哪些應對策略?
一、學生選考政治學科狀況
從目前福建荷山中學高一學生選科情況看,政治科目成為學生最不受歡迎的科目。本校高一學生總生數392人,選擇政治為選考科目的學生數104人,學生比26.5%。據了解,我縣大部分學校,政治學科成為該校各學科中選考人數最少、學生比最低的學科。
二、分析學生選擇政治科目的原因
1.與缺乏科學選科指導有關
我們學校是一所符合標準的省級農村學校。學生素質普遍較差,知識和經驗有限。此外,農村中學生的生理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思維不成熟,經驗淺,思維方式不夠全面。學生在選科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誤區。如選科以輕松為首要標準。學生沒有認真分析自身擅長哪些組合的學習,而是以學習哪些組合較容易、較輕松作為自己選課的首要標準。又如“恨屋及烏”,不喜歡這個老師,我就不喜歡學這個科了;或者“盲目跟風”,別人選什么,也跟著選什么等。還有一部分學生在選科過程中深受輿論氛圍的影響,一些學生在選科時并沒有意識到思想政治學科對于終身發展的深刻影響。[1]而作為農村學校,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父母平時經常外出打工,同時總體文化程度不高,也沒辦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指導。
因此,在選科的過程中,讓16到 17歲的小大人非要定自己的未來,非要根據自己的現狀,說我就決定學這一科了,難免會出現隨意性、盲目性。
2.與學科特點有關
一方面,政治學科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及時代性,還有四個必修模塊的編排順序,對高一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經濟生活》涉及一些重要原理及抽象的概念,把它放在高一上學期,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使他們失去學習政治課的信心,進而失去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況且現在初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考試存在嚴重的脫節,加大學生學習難度。
另一方面,政治學科教材相對滯后,理論與實際距離較遠,這對于本身缺乏相應的生活體驗的高一學生來說,經常造成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3.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有關
由于教師的觀念陳舊、方法落后,從而造成了教師“一言堂”的情況頻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真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去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而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書本上以及考試中可能會涉及的知識點,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已經成為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常態。
在新的高考方案下,學生對自己所學科目擁有了選擇權,政治學科由原來的文科必考變為選考,這給政治學科教學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正視挑戰,采取積極、恰當的措施應對挑戰,以促進政治教學的發展。
三、選科制度下高中政治課教學應對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對教學過程有重要影響。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淡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接受者”。
教育的根本目標任務是立德樹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任務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政治課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學生觀等。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用發展的目光去看待學生,關注學生其他智能的發展;要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善待學生的個性特點。[2]在教學中爭取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各有所用、各盡其才”的環境。同時,在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為知識的積極接受者,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其發揮的主要作用。
2.轉化教師角色
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政治課教師不能僅是教書先生,更應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政治課教師除了承擔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外,還要對學生發展進行全面的指導,起到“思想上引導,學業上輔導,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等作用。特別是通過個別輔導,指導學生客觀分析學習中的問題,優化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個體特點,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開展選課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不同課程,逐步了解不同的專業方向,逐步清晰了解自身的職業需求和優勢,初步設立人生生涯規劃。從而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3.創新教學方法
在應試教育影響下,課堂教學中教師最常采用的就是灌輸式等方法陳舊、形式單一的模式和講授式的方法,在這種模式和方法的影響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受到抑制。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文件精神。以學科核心素質為基礎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不僅要貫徹國家的思想政治意志,還要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目標是培養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眾參與等學科的核心素質。[3]因此,必須采用各種形式、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索,積極學習知識,發展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核心學科素養。
四、堅持分層教學的原則
由于不同學生在知識、智力、能力、興趣和學習方法上的差異,這導致了不同程度的接受。因此,教師必須從現實出發,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水平、方法和能力將他們分為不同的層次。在課堂教學中,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要求隨教學起點、教學進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能力教學,一步一步地,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來的收入水平上上學,逐步提高,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莊榮樂.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J].網友世界,2013(10):89-89.
[2]潘民東.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面臨的一些問題與對策[C].2013年11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2013.
[3]王麗.高中政治課堂管理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華少年,2018(17):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