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摘 要:本文旨在思考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之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應如何應對時代變化,緊跟時代潮流,將社會前沿熱點動態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相融合,培養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以真正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一帶一路 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課程建設
一、研究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自頒布以來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教育部于2017年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教育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幼兒教師的重任。《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指導思想明確包含“立足國情、國際視野”,這就要求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了解國家現狀,熟知國家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同時要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1]
本文旨在研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之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如何應對時代變化,緊跟時代潮流,以此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2]
二、研究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一種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3]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們普遍存在社會時政熱點意識薄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于時政熱點不關注、對于國家政治事件了解很淺顯等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在我國境內涵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境外涵蓋31個國家。沿線各地區各國均蘊藏著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本專業課程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文化多元性的理解,感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學會欣賞、尊重與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從中吸取養料,獲取精華,還將有利于提升專業課程建設水平,對專業學風建設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和現實意義。
三、研究內容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基礎理論課程和技能課程兩大類,基礎理論課程里面主要有《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游戲論》《幼兒語言文學》《幼兒教育政策法規》等課程,技能課程主要有《兒歌彈唱》《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美術》《手工》《舞蹈》等課程。其中技能類課程主要通過藝術的形式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從而引起學生人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
本文以教育部提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做為根本導向,以“一點帶面,多點滲透”為基本路徑,以“全程浸泡,全色浸染”為教育模式,借助學前教育專業各門課程為平臺,把“一帶一路”倡議政策相關內容巧妙融合到專業、課程、教材、課堂,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將“一帶一路”倡議政策滲透到專業文化,傳遞到學生心靈深處,以期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1.理論課方面
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理論課程:《學前兒童游戲論》《幼兒語言文學》《幼兒教育政策法規》中可以將“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與之相融合。[4]
(1)《學前兒童游戲論》
《學前兒童游戲論》是一門講述兒童游戲理論的課程,“一帶一路”沿線涉及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境外各國家的傳統民族游戲都為此門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將各民族傳統游戲融入本門課程中,首先有利于幫助學生們在了解游戲的多樣性的同時對游戲理論有更深層的理解,其次有利于拓展學生思路、增強創造性為游戲創編打下堅實的基礎。[5]
(2)《幼兒語言文學》
《幼兒語言文學》是一門讓學生們學習幼兒相關語言故事的課程。鄭和下西洋、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等歷史事件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路上絲綢之路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們的英勇事跡亦可以成為《幼兒語言文學》課堂上的取材,在這門課程中讓學生以此歷史事件創編小故事,同時繪聲繪色的進行表演。
(3)《幼兒教育政策法規》
《幼兒教育政策法規》是一門直接教授學前教育事業相關政策及法規的課程,在課程中講述政策的內涵時將“一帶一路”倡議的倡議作為典型案例為學生講解,從而直接使學生對該政策有直觀全面的了解。將我國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學前教育發展水平:毛入園率、公立機構在園幼兒數、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和師資數量、待遇等方面進行比較,使學生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有一個更全面且直觀的了解。
2.技能課方面
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技能課程包含了音樂、舞蹈、美術。一帶一路沿線中國各地區各國家都有著豐富的文藝資源,其中近年在我國舉辦的“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廈門國際海洋周”“中國海洋文化節”等等為技能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將一帶一路沿線各地區各國家的文藝資源與技能課程相融合,為學生介紹不同風格的文化,使學生的文藝視角得以開闊,創新學生的思維方式。
(1)音樂課程
音樂又被譽為無國界的語言,能夠跨越民族與地區的藩籬,真正實現民心相同,“一帶一路”沿線的我國少數民族和境外各國的兒歌和民謠為音樂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兒歌彈唱》《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等課程中增加“一帶一路”沿線我國境內少數民族童謠、歌謠及沿線各國各民族音樂專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化多元性的理解,感悟各種不同的音樂文化,學會欣賞、尊重與借鑒其他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并從中吸取養料,獲取精華。在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理解的同時,加深了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家民俗風情的認知。
(2)美術課程
在《美術》課程中首先讓學生了解中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歷代優秀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對比和思考,對我國和世界的文化藝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能夠領略到我國民族及“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民族的智慧。
在手工課程中,鄭和下西洋時乘坐的船只模型制作、絲綢印染工藝的簡單制作都可以融入課堂科學,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加深對文化的交流的深刻理解。
(3)舞蹈課程
舞蹈的價值和作用首先給人以真善美的教育,不斷陶冶情操,吸收美的真諦,提高民族精神文明水平。其次舞蹈作為一項藝術肢體表達的活動可充分喚醒人體內正能量,喚起同學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無限追求。在《舞蹈》課程中通過增加編排“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少數民族主題的舞蹈,例如新疆舞、蒙古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印度等國家的傳統舞蹈,同時指導學生將我國舞蹈文化與國外舞蹈文化進行結合,在以此提升學生自身素養的同時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結語
通過上述措施旨在使學生在整體精神面貌與活力上有一個綜合性的改觀,在學習上激發學習的動力,在生活中能夠更加關注時事熱點,自覺將自身與社會相融合,畢業后成為對工作有責任,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琦.基于“一帶一路”戰略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2.
[2]高麗燕.基于“一帶一路”政策下新疆農村學前教育問題及建議.[J]幼教園地.2017-12.
[3]霍力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前教育發展的比較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6-4.
[4]孟夢.“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開展思路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7.
[5]阿卜杜凱尤木·麥麥提.“一帶一路”視域下傳統文化因素在新疆民族美術課程中的價值研究.[J]藝術教育.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