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琦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發揮語文人文性特征的重要體現。文章將闡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能力培養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與文本對話、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四個實施對策。
關鍵詞:語文閱讀;審美教學;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3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3-0054-01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現狀
尚待厘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語文教學形式刻板僵化,學校和家長更加關心的是學生的分數與排名,這在某種層面上是一種功利性、虛偽性的教學。教師在日常上課過程中更注重的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人文性功能日漸缺失。其次,教師的教學傳統思維和審美能力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我國學科育人的培養目標從強調“雙基”到優化版的“三維目標”再遞進到升級版的“學科核心素養理念”??v觀其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是不斷進階和深化的。但是許多教師現在仍然受到“雙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過度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生用自身情感去理解體悟的部分,從而很難培育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再次,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審美教學的部分陳述過于宏觀,沒有做到對具體的實施內容進行清晰闡述,即便有教師意識到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性,但因為受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審美教學內容也呈現零散性、無序性,這很難做到科學有效的貫徹落實。
二、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審美教學對策探究
(一)創設品讀情境,培養主體意識,體會美
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目標完成的基礎上,追求藝術性的建構,需要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理念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以達醍醐灌頂之效。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文章題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要善于激活學生大腦皮層的表象,啟發他們身臨其境進行想象。
例如,在教學《小池》時,可以采用配樂朗誦,并且加入動態的泉水聲或者琵琶配樂,營造一種和諧靜謐的環境,給學生充分的審美體驗,滿足他們對美的需求。在靜態和動態的有機結合下,襯托出小池獨特的魅力。在發達的多媒體時代,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網絡的力量來幫助學生回憶、感受情境,激發他們體會美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捕捉細節,理解美
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應積極踐行讓生生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在所學文本的交流與討論中受到啟發。大家在發表個人的見解與感悟時,可以為旁聽者提供靈感,從而以更發散的思維角度來欣賞審視文本內容。再靈活遷移到個人的生活體驗中,進而在思想上得到升華以提高審美能力,這樣循環往復的教學流程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與文本對話,激蕩情感,欣賞美
“對話”的方式可以使彼此的精神和心靈得到最大程度的慰藉,它所提倡的是共情交流,并且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是一種內化情感、不斷體驗和感悟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多重對話的方式,引導其在課堂中進行師生對話、讀者與文本的對話等,通過交流與碰撞激蕩學生的思想感情,增強其對文本所蘊含的美的理解來打造富有美感的課堂。
(四)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想象美
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它好比源頭活水,會給學生源源不斷的能量來促進其審美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讓學生發揮發散思維,對腦中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將平面化的知識通過觸景生情、遷移體會的方式在腦海中建構立體網絡,形成全面深刻性的認識,以便于更好地感知文本。
例如,在《詠柳》一詩的教學中,教師不應直接向學生們呈現出柳樹的形象,而應該引導學生根據詩詞去想象他們心中獨一無二的柳樹。并可以通過語言、圖畫等形式表達出來,展示時我們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會呈現出屬于自己的個性特征,這便是想象創造的魅力。
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階段,重點是啟蒙學生對美的感悟與認知。教師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可有效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雷 鵠.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138-140.
[2]陳美貞.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8(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