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引入我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校企合作不僅是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更是我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戰略選擇。近年來,我國專家學者對校企合作也開展了深入研究,但由于起步較晚,因此也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現有研究進行歸納梳理,從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及研究展望四個方面對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研究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綜述
2019年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從七個維度提出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二十條措施,簡稱“職教20條”。其中明確指出了要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即不僅要求學生在畢業時獲得學歷證書,還要鼓勵學生獲得一些職業技能證書。這無疑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校企合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一、校企合作的發展歷史
校企合作的另一個名稱是“合作教育”,在國際上通常被稱為“合作教育”。 它是企業和學校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這一思想被引入的時間相對較晚。1996年,江蘇省揚州石化公司的張俊杰先生撰寫文章向國家教委提出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建議。2002年-2004年網絡上發起了關于半工半讀自立求學可行性的討論,得到了許多海內外朋友和學者的支持。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做出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文件提出要加強勤工儉學與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2010年的《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促進校企合作向制度化發展。2018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辦法”,明確規定了校企合作方式和推廣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職業技術教育進入新時代,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技術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主線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和重視。
二、我國校企合作研究現狀
自從校企合作被引入到我國,我國各路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分為:校企合作內涵研究,校企合作平臺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三個方面。
(一)校企合作內涵研究
關于校企合作的內涵主要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一是認為校企合作是企業幫助學校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研究;第二種認為,校企合作是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共同選擇行為;三是認為校企合作是所有高校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雖然眾多專家學者都對校企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總體來說,現有的研究大都將校企合作的主體明確為學校和企業,它是理論與實踐合作的一種模式,是學校與企業實現雙贏的重要途徑和途徑。
(二)校企合作平臺研究
目前,校企合作平臺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校企合作平臺研究,第二類是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模式研究,第三類是校企合作平臺專業分類研究。校企合作平臺的類型可分為兩類:“產學研”合作平臺和“政府,產業,科研”合作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即通過建立實驗培訓中心,用二級學院的方式將企業和學校聯系起來實現一體化辦學,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另一個是通過政府主導和企業引入學校實現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模式主要包括“內園外站”校企合作平臺,教學產業園區和工業教育園區。內園即在學校建立制造技術教育園區,外站即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產業教育園區即學校通過建立產業教育園區和相應的教師工作站,在園區管理委員會的管理下,實現動態管理機制。校企合作平臺的專業分類包括有三級平臺:一級平臺即緊密性的校外實訓基地、二級平臺即校內生產性實訓工廠、三級平臺即項目式生態紡織研究中心和商貿類的校企合作平臺,該協作平臺的構建旨在提供一個開放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提高商業和貿易教學質量。
(三)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關于校企合作模式有幾點看法:第一種是孫秀麗(2011)等提出的創業實踐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這個平臺開展自主創業和開發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技能。第二種是鞠平(2004)等提出來的訂單培養模式,即學校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通過與企業簽訂合約的方式共同培養人才。學校負責對簽約的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和工作技能等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后到企業相應的崗位就業。 第三種是劉世林(2006)等提出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即通過校企合作在校內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在實際磨練中提高職業技能。 第四種是由田玉珍(2008)、姚和芳(2009)等人提出的頂崗實習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主張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就到企業相應崗位上頂崗實習,以此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專業技能等能力。 第五種是聯合校企培訓模式。那就是增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發展人才。
三、校企合作研究存在的不足與問題
(一)研究成果重理論而輕實踐
從知網搜索到的文獻來看,大多數關于職業校企合作的文章都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內涵,制度機制及相關政策的演變探究上。對于校企合作的現狀及具有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等研究較少,僅僅停留在經驗總結和事實描述的研究往往缺乏說服力。
(二)經驗“拿來主義”內容較多而比較內容較少
現如今,德國、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比較完備,在相關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上也比較豐富。從目前國內的研究來看,很多研究都詳細的介紹了國外研究的經驗,并且大都直接將這些經驗用于國內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上來,沒有做到與我國實際相聯系。
(三)研究方向較為單一
我國校企合作開展的時間相較于國際上的一些其他國家較晚,研究水平也處在較淺層次。目前我國對于校企合作的研究過于零碎化,研究方向不均衡,大都傾向于現狀,而對機制和運行等方面研究不夠,導致對校企合作沒有一個整體的、完備的了解,系統性研究不夠深入。同時,對于與開展校企合作相關的法律研究較少。與校企合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是保障其順利運行的基石,因此,開展關于如何立法等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四、未來研究展望
(一)加強定量研究及實踐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各有優勢。目前,在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研究領域,定性研究數量較多,因此,應從實際出發,通多調查等方式方法獲得實際數據,使得研究結果能更好的運用到實踐活動中來,不斷加強校企合作程度。“職教二十條”指出要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并且要將職業教育向由政府一方舉辦變為社會多元辦學、政府統籌的格局轉變。在這一政策下,職業教育將一改以往由政府管理、監督、撥款的局面,不再由政府統一管理,而是將責任分擔到社會力量上。這一變化意味著職業院校將不再由政府統一分撥經費,職業院校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與此同時也是考驗職業院校能否在這一變化中立穩腳跟,保持自身發展的時機。對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進一步深入比較研究
對于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模式,我們應該結合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對比總結,提出一套適合于我國的方法和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強調社會服務功能,使職業院校功能進一步多元化、綜合化;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教育模式將職業教育的運作市場化,并且注重職業教育前沿問題,建立了齊全的證書制度;德國的雙元制當中強調的嚴格的考試制度、技能培訓以及教育體制和就業體制的相互銜接等等都值得我國學者在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下進行深入比較研究。
(三)堅持多學科、多主體研究
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涉及的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更與政府、社會、企業緊密相連。校企合作研究不僅可以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還可以從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此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主體也不僅僅是職教學生、職業院校、企業、政府等,還可以把視野放在殘障人士、自閉癥等群體之中,擴大職業教育研究的主體。同時,在研究時應遵循定量與定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校企合作研究逐漸發展成為系統性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自勤.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9):78-79.
[2]張宇,和震.職教培養模式轉變的路徑及推進策略———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8,(21):11-15.
[3]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機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4] 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 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 中國高校科技,2014,( 8) : 40.
[5]費美扣,王元生. 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專業課程改革探索[J]. 職業教育( 下旬) ,2014,( 8) : 45 - 46.
[6]黨蒙,張傳偉,邢樂,周學剛,.關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104-105.
[7]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68-73.
[8]汪占熬,錢翀,葉春霜.創新創業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06):12-14.
[9]徐秋兒. 產業學院: 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的有效探索 [J] .中國高教研究,2007 (10):72.
[10]吳樹山等. 試論我校企合作的發展態勢及其對策 [J] .科學進步與對策, 1997 (6) .
[11]董大奎,林冶.論“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05):56-57.
作者簡介:胡夢霞(1995—)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650091,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師資培訓、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