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羽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此基礎上,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美術融合在一起,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看到美術的藝術價值,打開學生美術學習的視野,推動學生的藝術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美術;教學;融合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尋找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策略,可以立足多媒體信息技術、微課教學和思維導圖,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深入美術學習的陣地。
一、引入多媒體——點燃學生的美術鑒賞熱情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探究信息技術融合的策略,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來了解美術作品,感悟美術形象,點燃學生的美術鑒賞熱情。多媒體相較于普通教學而言,更容易給學生帶來多彩的教學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可以有效凝聚學生的目光,使學生投身到藝術欣賞中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學習“扇面畫”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扇子的藝術形象,感受扇子的特點,能夠欣賞扇面的魅力,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在扇面繪畫的過程中,掌握扇面作畫的步驟,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了不同的扇子類型和扇面發展的歷史,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認識扇子,了解扇面給扇子帶來的藝術價值,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學生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了解了扇子的類型,知道了扇面的主要表現形式,感受到了扇子的多彩之處。接著,筆者組織學生對扇面進行繪制,讓學生借助山水和花鳥來描繪扇子的意境。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了扇面作畫的步驟,看到了中國豐富的扇文化,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了自己的美術技能。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打開美術學習的視野,點燃了學生的美術鑒賞熱情。
二、引入微課——點燃學生的美術構思熱情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探究信息技術融合的策略,可以借助微課教學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微課教學來深入學習美術技能,在微課中發現美術的美,點燃學生的美術構思熱情。微課教學讓課堂教學變得輕松起來,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強的學習效果,發現美術的價值。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微課,能夠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構思,使學生提高美術作品的質量。
在學習“趣味文字”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美術字的特點,能夠進行美術字的設計,了解美術字的藝術性和趣味性,避免學生出現僵化的學習思想,促進學生的美術審美發展,利用手機為學生錄制了5min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借助微課視頻來了解美術字,熟悉美術字的表現形式。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后,對美術字有了直觀的認識,知道了美術字的表現形式。接著,筆者帶領學生對美術字進行了設計,讓學生了解美術字設計背后隱藏的美術構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了變體美術字的特點,熟悉了美術字的基本書寫方法與美化方法,能夠糅合自己對生活、情感的感悟將其加入到美術字的設計中來,優化了美術字。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引入微課,組織學生對美術字進行構思,提高了學生對美術字的把握,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引入思維導圖——點燃學生的美術理解熱情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探究信息技術融合的策略,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來拓展美術學習的邊界,完成美術知識的串聯,點燃學生的美術理解熱情。思維導圖讓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變得全面起來,可以為學生輻射更多的美術框架,豐富學生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拆解美術知識,找到美術背后的內涵,促進學生理解。
在學習“奧運精神”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標志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標志設計的意義,能夠學會設計和制作標志,在欣賞奧運標志的過程中,理解美術的價值,在教學中引入了思維導圖,借助思維導圖向學生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奧運會的標志,讓學生結合國家的特點來把握標志設計的原理。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看到了多種多樣的奧運標志,感受到了設計的多元化。其中,學生重點學習了北京申奧的標志,結合自己的經驗,對標志進行了闡釋,看到了文化的身影。接著,筆者向學生介紹了奧運精神,讓學生能夠在理解奧運精神的基礎上,圍繞奧運精神進行標志設計,使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掌握標志的特點,認識到標志在整體形象設計中的有效運用。學生在筆者的幫助下,圍繞奧運精神進行了標志設計,掌握了標志設計的基本方法,感受到了美術存在的意義。這樣,筆者通過思維導圖向學生介紹奧運標志,豐富了學生的認識,增強了學生對標志的了解,點燃了學生的美術理解熱情。
總之,本文通過采取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微課教學、思維導圖教學的方式,加強了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構建了高效率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陳輝.現代教育下如何提高中小學美術課堂效率[J].學周刊,2020(04):153.
[2]薛艷. 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C].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匯編.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