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平 寧巧燕
摘要:現階段,核心素養培養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核心素養的視域下,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已經成為時代發展進步的需要和學生實現全面成長的必經之路。在現階段的小學德育中,可通過探尋健全人格的多重內涵、追溯健全人格的本質特征,拓展培養健全人格的路徑,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實現其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
關鍵詞:核心素養;健全人格;本質特征;實現路徑
為了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養這個概念逐漸走進越來越多的德育工作者的視野。其主要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這三個方面剖析了當代青少年應當具備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在核心素養的視域下,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已經成為時代發展進步的需要和學生實現全面成長的必經之路。
本文結合實際案例探討了健全人格的多重內涵和本質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
一、結合實例,探尋健全人格的多重內涵
現階段,教育界尚未針對健全人格的具體定義給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和準則,也就是說,教師還尚未能夠對學生的健全人格評判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那么教師又應當如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健全人格這一概念的多重內涵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具體實例入手,引導學生從具體、實際的角度對這一概念的內涵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進而促進其積極行為。
在教育界,有的學者將健全人格定義為某個人實現自身個性健全、和諧發展的過程,結合具體實例,可以是某位學生在認真學習的同時也擁有諸多愛好,能夠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方面發展,這是一個將健全人格按照這種內涵進行理解的有效實例;而有的學者將其定義為能夠積極主動地面對人生,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觀的過程,這種內涵理解方式的實例表現可以是某位學生能夠積極面對挫折,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還有的學者將其定義為與他人熱情交往,勇于接納他人、實現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過程,這種理解的表現可以是某位學生重視與其他同學的交往,能夠積極幫助他人。
健全人格的多重內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也能夠在學生針對自己對健全人格這一概念展開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開展更高效和更專業化的德育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沿波討源,追溯健全人格的本質特征
盡管健全人格在不同的思維方式下會擁有多重內涵,但是從本質上探究,這些多重內涵具有普遍的本質特征,即積極性、主動性、發展性這三種特征。“萬變不離其宗”,可以將其理解為盡管不同人對健全人格的理解不同,但是這些理解無一例外地都會具備這三種特征。因此,在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時候,首先應當深入剖析這些本質特征,然后以此為依據,開展更加高效科學的德育活動。
(一)積極性——充滿美好憧憬
積極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便是要讓學生形成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通俗地講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使學生能夠在遠大理想的激勵和帶動下形成更加科學的人生態度,進而以積極的情緒時刻熏染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即使學生在人生道路遇到一些困難和坎坷,也能夠微笑著面對并將其有效解決。積極性不僅能夠使青少年健康快樂的成長,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完善。
筆者會利用一些課余時間和學生一起探討人生愿望和遠大理想,學生也非常愿意進行交流和分享。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都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明確規劃:他們中有人想成為一名科學家,有人想成為一名醫生,有人想成為一名教師,還有人想成為一名武警戰士。對于學生的這些夢想,筆者都給予了充分鼓勵和肯定,讓他們在這種積極的理想的帶動下,有效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從而實現健康快樂成長和人格的不斷健全完善。
例如,一名學生因為某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而一直情緒低落,筆者就以他的理想為動力,對他進行開導。“如果你連目前這點小小的困難都克服不了,那么你怎么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呢?”在筆者的循循善誘下,這名學生終于從考試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臉上又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如何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理想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筆者曾經就這一問題專門召開班會課“樹立遠大理想”。課堂上,學生分別講述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讓這個國家站起來”;袁降平“禾下乘涼夢”;屠呦呦“理想治愈全世界”等勵志故事。筆者引導學生通過信息梳理,寫出這些偉人的理想,再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理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理想和偉人的理想的區別,讓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人民的命運和利益聯系起來,這樣的理想是遠大的理想。最后,讓學生暢談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該怎么做。
(二)主動性——引導自我完善
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完善的過程。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適當引導,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且實現對于自身的高效管理。
筆者曾和學生一起就“如何開展高效的自我管理”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有實效性、有針對性的自我管理建議。比如,學生相互之間可以通過培養共同愛好來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然后在人際溝通中不斷取長補短,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促進自身能力的進步與升華。意外的是,在討論會上,學生對于自身其他能力的完善,也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經過分析、研究和驗證,這種主動的交流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促進學生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進而帶動其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形成,使其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發展性——調整評價體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培養也具有發展性的特征。針對這種特征,教師應當適時地調整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使其能夠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給出更有針對性和更加科學的評價方案,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低年級的學生,好勝心比較強,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好勝心的帶動下學生會實現自身的快速成長和進步。在此階段,教師的評價工作應當以激勵為主,尤其側重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夠促進其今后實現更大的成長和突破。
而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當以科學全面的評價為主,即從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對學生的表現給出一個綜合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及時調整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促進其能力的全面提升,實現更加科學的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健全人格形成過程中學生的發展性特征,使其能夠實現積極地自我成長。
積極性人格的培養能夠使學生對未來形成美好憧憬,用進取的眼光和陽光的態度面對人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主動性人格的培養能夠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的自我完善活動,促進其不斷實現自身的進步和突破,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動力;發展性人格的培養能夠使學生用發展性和戰略性的眼光面對問題,實現對自身的科學評價,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升華。
三、知行合一,拓展培養健全人格的路徑
在深入剖析健全人格的本質特征后,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以此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快速升華。筆者認為其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途徑便是要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筆者通過開展體驗學習、經典閱讀、影視教育以及家校聯動等多元化的德育活動來全面提升學生的活動體驗,使其在豐富的德育活動中加深對健全人格和核心素養的認識,進而促進自身能力的全面升華。
(一)體驗學習,模擬真實情境
為了使學生具備健全人格,教師要經常帶領學生親身參與到各種德育實踐活動之中。這樣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模擬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學習體驗,在活動的趣味性和發展性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積極性,在溫暖和諧的氛圍中實現對自身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促進其各種情感能力和價值觀水平的全面進步與升華。
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向革命英烈致敬”主題實踐系列活動。在活動中,為了引導學生體驗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萌發出積極學習、珍惜當前美好生活的愿望。筆者組織開展“革命故事我知道”活動,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劉胡蘭、楊靖宇、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故事,并向身邊人講述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跡。組織學生參加以“長征”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憶苦思甜,感受到革命英烈英勇無畏的付出和犧牲,并深化自身為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美好愿望。在活動中,開展了“吃憶苦飯”“走長征路”和“聆聽長征故事”這幾個模塊的德育活動,盡可能地模擬當時的情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切身的體驗中加深對于健全人格形成的感悟,實現自身能力的升華和飛躍。
此外,學校開展了創建“英雄中隊”活動,發揚英雄的精神,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的品質,力求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六年三班成功創建“江蘇省陳寶富英雄中隊”。該班學生陳哲的爺爺陳寶富是“全國戰斗英雄”“一級戰斗模范”“華東一級人民英雄”“模范共產黨員”。他先后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大小戰役一百余次,以勇猛善戰、敢打惡仗著稱,負傷26次,全身多處留下彈片,四肢均殘廢。陳寶富爺爺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和民族獨立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學生學習。新中國成立后,他被黨培養提拔為干部,還是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二)經典閱讀,滲透人文情懷
在開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德育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借助于一些經典的書籍來向學生滲透相關人文情懷,使得學生能夠在這些具有正能量的書籍的感染和熏陶下,全面提升自身的高尚情懷和優秀人格。要讓學生在向優秀先人看齊的過程中全面升華自身的認識,促進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地不斷完善。
筆者就曾向學生推薦《紅巖》這本書。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都被書中人物的優秀事跡深深感染,并深刻認識到:過去,我們的前輩和共產黨員能夠用鋼鐵般的意志戰勝敵人;今天,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用鋼鐵般的意志去面對困難,不退縮,不畏懼,迎難而上。我們中國人擁有鋼鐵般的意志,擁有著不可估量的潛能。我們既然有幸成為一名中國人,那么就應該珍惜今天的幸運,像前輩那樣,像英勇獻身的共產黨員那樣,練就自己的意志,為祖國盡一份應有的力量。筆者認為這種高尚的愛國情懷和迎難而上的品質是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的一個重要表現。
(三)影視教育,融合學科教學
在開展健全人格教育的過程中,還有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便是聯合各個學科教師的力量,在進行學科融合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德育效果和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影視作品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其在高漲的熱情中實現對自身人格的升華和性格品質的優化。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名為《誰打碎了花瓶》的課文,講述的是列寧打碎了花瓶后勇于承認錯誤的故事。這是開展健全人格教育非常好的素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對于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優秀意志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播放了這個故事的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升華自身的感悟,紛紛表示要努力做誠實守信的優秀少年和祖國的合格接班人。
(四)家校聯動,拓展多元途徑
學校和家庭是小學生現階段進行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若是能有效整合家長的力量,承擔起溝通者、推行者、參與者等角色,雙方一起在家校聯動的大環境下,合作探尋開展健全人格教育的多元化途徑,其教育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在家校協同合作下,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進步和發展,德育工作也能夠得以高效開展。
對于教師來說,可以通過召開主題研討會的形式,開展多元化的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學生健全人格德育活動。針對每名學生在家中和學校的表現,和家長共同商議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的有效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德育活動增強和提升對于健全人格這項意志品質的認同感。筆者召開主題研討會的成效證明,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教師和家長的監督和帶領下實現對自身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優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全面提升自身核心素養能力。這種家校聯動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可取的,能夠使家長和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教育效果的同步性,進而有效提升教育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個性成長、全面發展。
教師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時,應當首先讓學生認識到“知行合一”這個概念的重要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思想的根源上實現認知和行為的統一,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先進思想的帶動下,開啟更加高效的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全面加強自身對于健全人格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知,促進其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總之,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為青少年德育工作開辟了全新的思路。德育工作者在特殊的視域和角度下開展更加系統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學生健全人格的德育活動,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品格,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終成長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曾麗紅.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生健全人格的本質特征與實現路徑[J].武夷學院學報,2019(01): 100-104.
[2]李志軍.核心素養視域的健全人格培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0): 65-66.
[3]孫蘭香.基于健全人格的學生核心素養培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 89-90.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