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光清
摘要: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解除多年來對學生思維的禁錮,重視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實施發現學習法,著眼于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導讀導學和學生的自讀自學、互讀互學結合起來。教師的示范性引導教學,是實施發現學習法的首要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參與教學是實施發現學習法的關鍵環節。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1、廣泛閱讀,提供前提。2、深入思考,探尋奧秘。3、交流探討,開闊思路。教學實踐表明,語文發現學習法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對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精神,是卓有成效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發現學習 開放性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解除多年來對學生思維的禁錮,重視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筆者以為發現學習法就能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
發現學習法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首先提出的教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生應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依據教師提供的教學要點和目標、有關的知識和材料等,自己去研究、探索,通過個性化的思維活動,在原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不斷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擴展和優化,使學生在一種既有目標定向,又有很大自主性的狀態下發展思維、培養能力。這一教學方法,有效地把傳統教學中師生“授受”的關系轉化為“導練”的關系,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教學定勢,既利于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實效,又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那么,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怎樣運用發現學習法呢?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會卓有成效。所以,實施發現學習法也應著眼于師生的雙邊活動,要把教師的導讀導學和學生的自讀自學、互讀互學結合起來。
一、教師的示范性引導教學,是實施發現學習法的首要環節
我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四種:
1、字斟句酌,體味推敲。在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中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詞句,“擊”準確地寫出了蒼鷹搏擊長空的雄姿,而“翔”往往用來形容飛鳥,用于寫魚似乎欠妥,但細加推敲就會發現它形象地寫出了魚游水底如鳥飛長空般的輕快自由,并寫出了江水的清澈程度。這些充分反映出詩詞語言精當,凝練傳神的特點。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因為相同的詞句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含義,只有細加推敲,才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換詞、換句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斟酌,這樣就幫助學生更為準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內容。
2、巧設疑團,啟發誘導。如果讀書處處留心,多問個“為什么”,那么對養成發現問題的能力肯定會大有幫助。如在講讀《荷塘月色》時,我們讓學生考慮作品為什么開篇要寫“月亮升高了,孩子們的歡笑聽不見了,妻拍著孩子哼著眠歌。”;而結尾又寫六朝《西洲曲》等看似與荷塘月色無關的內容。(開篇那些句子寫出了夜的寧靜深沉,反襯作者“心里頗不寧靜”,這樣自然會設法解脫,這是作者去荷塘的原因。結尾寫《西洲曲》,說明作者對現實不滿,表現一種潔身自好的情懷。)通過這樣的引導,對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十分有益的。長此以往地堅持下去,其收獲是可想而知的。
3、拓展思路,標新立異。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扼殺了學生多思的天賦。現今的素質教育要開發學生的潛能,必須借重于發散思維。只有這樣,才會培養出更多敢于標新立異的“天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庸才”或“蠢才”。如在學習《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時,批評南郭先生之余,我們讓學生討論齊宣王是否也有可指摘之處。通過這樣的長期的訓練,可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敢于立異的良好習慣。
4、融會貫通,對照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經過比較,會更清楚地認識事物,會更容易發現問題。比較可分為橫比和縱比。如在講讀《藥》時,運用橫比,引導學生把文中對看客的描寫與《藤野先生》、《阿Q正傳》中對看客的描寫進行對比分析,這樣使同學能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意旨。在講《荷花淀》時運用縱比:課文寫敵人汽艇追趕婦女時,有三次寫到婦女們劃船,我們讓同學考慮這之間有何不同,體會人物不同環境中的心情。通過縱比,使同學加強了對課文的全面理解。借助比較的方法,可使同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進入了一個較高的認識層次,并使知識融會貫通。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參與教學是實施發現學習法的關鍵環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因此,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注意學習方法指導,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強化教學效果。鑒于此,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1、廣泛閱讀,提供前提。一般說來,知識越豐富,越容易發現問題,因為發現問題是以知識積累作為基礎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好課內精讀精講的同時,還不斷指導學生做好課外閱讀,擴大涉獵面,使精讀與博覽相結合,讓學生利用已學到的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促進能力的提高。比如我們在講讀魯迅先生小說《藥》、《祝福》時,指導學生閱讀《阿Q正傳》、《明天》、《離婚》等小說,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對國民性的揭露和對婦女問題的關注,這樣既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又鍛煉了同學發現問題的能力。
2、深入思考,探尋奧秘。目前,中學生學習中存在不提問題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這除了心理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問題。他們讀書浮光掠影,不愿深入進去,這樣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因此,教導學生養成細心讀書,用心思考的良好習慣是十分必要的。古人的“學而不思則罔”、“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正是這個道理。在魯迅小說《藥》中有這樣兩句話:“哼,老頭子…倒高興。”乍看平淡如水,但細加推敲,便覺有深意了。它寫出了看客麻木愚昧的心理,意即,你這么大年紀了,還有興趣半夜三更地來看殺人。這完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與此同時,及時抓住這個有力的契機教育學生閱讀文章應仔細認真、勤于思考。因為通過思考,不但可以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又可以掌握學習方法。久而久之,便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交流探討,開闊思路。一個人由于諸多自身條件的限制,學習上往往有一種思維定式,成為其發現問題的障礙。而借助互相交流探討便可打破這種局限,發現許多自身不易發現的問題,從而提高認識水平。古人早已證明了學習上互相觀摩、切磋研究的重要意義,《學記》中“相觀而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都說明了這個道理。比如在閱讀“點子大王”何陽的故事,指導學生寫作時,我們讓同學們討論分析,各抒己見。同學有的說,故事告訴人們黃金有價,知識無價;有的說,故事告訴人們只有勇于創新,才會出奇制勝;有的說,故事說明青年人要堅定自信心,執著前行,才會獲得成功;有的說,故事說明知識經濟的今天,腦體倒掛的現象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通過討論,開闊了學生的思路,使其全面完整地理解了故事內涵。
教學實踐表明,語文發現學習法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對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精神,是卓有成效的。在全面時時素質教育的今天不失為一種值得推廣和深入研究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