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沛
摘要:視聽教育,是指根據教育理論的引導,采用多媒體的信息技術方式,大力提高學生使用感官功能進行計劃性的信息傳遞的過程。這種教育方式最早誕生于美國,通過使用這種有計劃地傳遞信息的手段,以收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成果。這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將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記憶速度,目前應用較為廣泛。
關鍵詞:初中語文;視聽教育;高效課堂;應用策略
視聽教育這種新型的教育思維是在幾年前的實踐中創新出來的,過去的教育方式主要都是通過語言來傳達,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溝通來進行知識的傳遞。這種方式沿用了很久,但是目前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單單是停留在傳統的教育階段,現如今有關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創新和轉變,使傳統過于單一、生硬的教育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多變、豐富多彩,這時視聽教育便誕生了,這種方式摒棄了過去的陳舊教育、教學模式,創新了新的教育思維和理念。
一、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感受
所有的靈感都來源于感官。情境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感官的感應,通過采用視頻、音頻等手段,給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的、熟悉的情感特定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親身體驗的真實性。語文教材內容關注的是培養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品格。運用情境教學手段能夠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后續教學。
例如,在教學人教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三峽》這篇課文時,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手段引入新課內容。從內容和字數來看,這篇課文篇幅雖小,但是卻生動地刻畫出了三峽的自然風貌和秀麗山水。讀完整篇課文之后便能理解它的含義,領略了作者文字的美妙之意。雖然大致讀懂了課文內容,但是針對文言文的學習來講,學生還是興趣不足,比起理解現代文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如果讓學生逐字逐句去翻譯文言文,將會使學生對文言文的最后一點興趣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采取以下措施: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應該用多媒體將這篇課文的影像資料和圖片配合音效播放給學生看。學生看到多媒體放映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之后,就會驚訝于如此美麗的景色,然后教師順勢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問大家看到這樣美麗的景色之后有何感受,并對學生說: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你們想不想知道古人眼中的三峽是什么樣子的?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教材,這種巧妙地吸引學生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興趣,并且為教師的講解做好了鋪墊。
二、角色閱讀,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
角色閱讀是一種情感體驗,它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常用手段。通常情況下,角色閱讀是按組進行,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作者當時的創作意境,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通過角色閱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培養閱讀習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教材知識,提升自己的語文修養。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上冊中的《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時,教師安排學生進行角色閱讀,因為這篇課文涉及到的人物比較多,每個人物的個性又都很鮮明。課文中于勒哥哥菲利普的人物特征是對于勒既表示可憐同情,又礙于生活壓力而不能對于勒實施實際的幫助,糾結的情感使他的人物特征很鮮明。這種人物個性鮮明突出的文章,特別適合學生分角色扮演,通過閱讀使他們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另外,通過閱讀,學生用不同的語調和語氣去表達課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更加促進掌握人物的內心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對課文進行整體的分析和揣摩,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對于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意義。
三、微課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深入與推廣,越來越多的微課被引入語文課堂。微課是視聽教育的主要展現形式,它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手段,在用時很短的時間內給學生傳輸大量的知識點,精煉重點,便于學生總結與歸納。微課常用于語文課堂中,它能夠化繁為簡,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輕松學習語文知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下冊中的《定風波》這篇課文時,教師處理音頻、視頻、文本、圖像,并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利用這些特殊效果給學生創造出“我”一個人走在郊外的路上,突然遭遇了大雨,看見大家走的都很狼狽,只看見有一個人悠然自得的行走,邊走邊欣賞著當時的風景,寒意習習,回頭望去,一副豁然開朗的樣子,學生通過這些畫面感受當時詩人的創作意境。微課的優勢是能夠將學生更加生動的帶入作者的創作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同時加深學生對于這首詞的印象和理解,拉近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采用微課的方式輔助學生創設情境,使抽象、枯燥的古詩詞變得更加形象、具體。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視聽教育的優勢是將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具體,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學習。視聽教育手段雖然已經廣泛應用于語文課堂,但是還需要相關研究專家更加細化應用的細節,完善應用的過程,需要我們教育界同仁不斷地總結與發現,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廉清,李春枝.視聽教學法初探[J].醫學視聽教育雜志,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