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曉婳 韋靖 陸琦
【摘 要】本文以“《道德經》與道家文化”單元教學為例,論述高職國學經典課程教學設計,提出要遵循圍繞教學總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課程思政”的設計原則,從“教學目標分析與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組織流程—教學過程”等步驟實施教學,針對閱讀理解無法深入、教學評估仍有缺陷等問題,提出通過“學習通”提前預習、對參與討論和積極發言加分等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國學經典課程 《道德經》與道家文化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5-0147-03
國學經典是高職院校的人文選修課,屬于通識課程。這門課程的學習既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史基礎知識,又需要學生充分深入地思考和討論。基于高職學生的學情,為了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學習,理性客觀思考,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巧而有針對性的設計,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本文以“《道德經》與道家文化”單元教學為例,探索高職國學經典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課程教學設計需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圍繞教學總目標原則
教學設計應該圍繞教學總目標來進行,無論是課程的整體設計,還是每一個單元的教學環節設計,目標、策略、方式、方法的使用都是為了實現課程教學總目標。在保證實現課程總目標的前提下,抓住教學中心主要問題展開教學,不必面面俱到。
(二)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教師比較習慣從“我教”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因此從“我”的角度來理解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并期待教學中學生步步配合,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下,則主張教師“備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障礙,了解學生對于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情感基礎等,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認知規律,注重創造情境,提出任務,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由于在情境中的問題和任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欲望與學習動力,因此教學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如何設置學習問題和學習任務上。
(三)“課程思政”原則
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課程教學應當承載正確的職業觀、人才觀,因此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必須強化育人功能。依據課程標準,教師應基于正確的育人觀處理教材,將具有時代感的正能量內容引入課堂,增強思政工作的鮮活性,授業的同時注重傳道,引導學生成人成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緊跟時代與外部環境的變化,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教學。
二、高職國學經典課程教學設計的程序與具體實踐
下面以“《道德經》與道家文化”單元教學為例,探討高職國學經典課程教學設計實踐。
(一)教學目標分析與確定
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市場營銷班級為例,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畢業生具備專科文化水平,掌握本專業高端技能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取得營銷師、零售業職業經理人等職業工種之一的資格證書。素質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和人文科學素養,了解中國歷史與國情;有一定的音樂、書畫等方面的素養,具有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畢業后可從事的職業有銷售、營業員、品類主管、客服經理、網站推廣策劃專員、網站運營、網絡營銷等。
2.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道德經》30句經典名句的詞語正音、釋義、句子翻譯;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力目標:了解、領悟《道德經》所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內涵;思考道家文化的精粹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指導意義。思政目標:深化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與感受;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力。
3.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翻譯、理解《道德經》的經典名句;了解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教學難點:理解、領悟道家文化的內涵,感受道家文化的智慧,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學策略和教學組織流程
基于人文素養課程以情景體驗法和討論法為主要教學方法,根據目標要求與學情分析,結合語文學習認知過程,筆者將本次教學任務劃分為“課前自學—介紹背景—誦讀文本—疏通文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疑點、難點、重點—聯系實際—升華主題”等階段,課堂教學在校內多媒體教室實施。
(三)教學過程
1.第一次課:閱讀《道德經》,疏通文本文意
(1)課前自學與探究。課前,教師先通過“學習通”學習平臺發布《道德經》學習任務,推薦學生使用APP“國學合集”“大話歷史解析《道德經》”“西窗燭”,解決《道德經》的正音、釋義、翻譯、誦讀,并且以小組為單位領取自學任務。教師在班群里跟進學情,根據反映的自學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課中教學。從以下環節實施。
環節一:課程導入。教師借助唐朝皇帝給《道德經》做批注的碑文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環節二:檢查預習內容。教師針對課前布置的預習任務進行小結,肯定并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邀請“走近老子”的小組展演他們的學習成果,并對展演情況進行點評。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完成了關于老子、《道德經》等相關背景與文史知識的學習。
環節三:精讀《道德經》30句,疏通文本。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是請各小組自主學習《道德經》名句30句并進行討論,教師及時進行指導、答疑。然后,各小組領取翻譯任務,上講臺給學生講解,完成疏通文本的任務,教師及時進行指正、點評。
環節四:歸納總結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提問:“閱讀了《道德經》最有代表性的30句,你認為道家文化思想主要是哪些方面?”請學生思考并個別回答。然后,教師歸納小結道家文化的幾個核心內容:“道非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上善若水,以柔克剛,剛柔并濟。”“道法自然,清靜無為。”
環節五:布置課后學習任務。針對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進行思考,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通”討論區提出一個問題,并且幫助同學解決至少一個問題。有思考才會有疑問,這項學習任務的布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思考、領悟道家文化的內涵,不能僅僅停留在翻譯文本、疏通文義的表層。
2.第二次課:了解道家文化,辨析價值意義
在第一次課結束后,通過學生在班群里的學習反饋,我們了解到學生普遍對道家文化的核心內涵,尤其是哲學含義難以理解,難以把握。因此,在本次課中,我們試圖借助具體的文化現象—— 中華武術的“太極”“八卦”,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環節一:課程導入。簡單回顧上一次課所學的內容,反饋學生在班群里提到的困難、疑惑、不解,說明本次課的重點是:深入理解道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思考道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和意義。
環節二:借助類比,解釋疑點:“道非道,非常道。”首先,針對部分學生對《道德經》開篇首句“道非道,非常道”的翻譯與理解存在疑惑,感到無法理解,教師請學生解釋質疑的原因之后,及時贊揚學生敢于挑戰主流看法,鼓勵學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其次,教師借助類比,引用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一句名言,“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這是學生以前在中學學習歷史時聽說過的,以此解釋說明,老子認為“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不可言說的,即使說出來了,也不是原來想說的“道”了。通過這樣的類比,學生了解這是道家樸素的辯證思想觀點,以此說明部分學生的質疑是有根據地。“道是不可言說的,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道了”和“道你不可言說,能說出來的已經不是原來的道了”都是對這個疑點的合理解釋。再次,教師要指出人文研究中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是正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說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頻繁出現,碩果累累。最后,教師通過微課視頻導入,請出體育教研室傳統武術教師到課堂現場做講解和示范,增加代入感,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練習吐氣納息,體會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引導學生感受“氣”的存在,進而解釋老子主張的世界本體論,即老子他認為世界的起源由一團混沌的“氣”構成,然后分化成陰陽兩股,陰陽包合,由此產生萬物。
環節三:組織課堂小活動,感受“氣”的存在,解決難點。教師通過微課視頻導入,請體育教研室傳統武術教師做講解和示范,增加代入感,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練習吐氣納息,借此體會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引導學生感受“氣”的存在,進而解釋老子主張的世界本體論。學生在課堂小活動中練習吐氣納息,感受“氣”,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借此解決難點——“道是什么”。
環節四:觀看關于太極拳與書法相結合的表演視頻,借此引入重點:“上善若水”。太極拳和書法的練習都必須練“氣”,因此,教師借助行云流水般的太極拳和書法相結合的表演視頻,幫助學生領悟“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而“氣”的柔和“水”的柔接近,由此引出道家文化對“氣”的重視、對“水”的推崇。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思考、討論,分析老子極力推崇的“水的優點是什么”,并一一分析舉例,列舉出孔子主張的“水”有“九德”,了解“水”的優良品質。教師在小組討論中及時參與、引導。小組分別總結陳詞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上善若水”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啟發和借鑒,由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和感受進行個別發言,教師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環節五:觀看電影片段,引入“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解決重點。老子認為“和諧”來源于“道法自然,清靜無為”。針對這一主張,教師先講述“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含義,然后播放電影中人們習武的片段,由此啟發學生領悟,“道法自然”就是按照規律做事,不必刻意地有所為,也不必刻意地無所為。人們在四季習武,在種菜、劈柴、做飯的生活里習武,便是遵循規律做事,只要不刻意,不肆意妄為,就可以達到“和諧”。在基本理解了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清靜無為對當代青年學生的啟發和借鑒是什么?”學生可以根據觀點和立場組成正反兩方,展開課堂小辯論。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并討論發言,“道家文化對當代青年學生有啟發、有指導意義嗎?”借此升華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本單元課程的教學情感目標。
環節六:課堂總結,溫故知新。全班同學齊讀《道德經》經典名句30句,教師歸納總結:回顧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學習難點。教師布置作業:截取或者拍攝不超過兩分鐘的可以代表道家文化核心思想的視頻上傳至“學習通”。
三、教學反思
(一)教學效果
教師采用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科學評價。過程性評價是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匯報等,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和智力發展的過程性結果。通過學生的作業,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完成表現性評價,由此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本單元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疏通文本,完成知識學習任務。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理解領悟道家文化核心,實現情感體驗。這些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知識遷移能力、表達能力、人文情懷得到提升。
(二)教學特色
1.以中國傳統武術“太極”作為切入點和載體。通過直接地觀看、練習和體驗,學生理解道家文化的抽象內涵,化抽象為具象,解決教學難點。
2.設置小辯論,符合人文課程的學習特點。根據人文素質課思考與討論為主的教學規律,設計課堂小辯論,借此升華課堂的學習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的情感目標。
3.借助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多維度設計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為主體”原則,教師針對學生的興趣和個性,設計基本學習任務和個性學習任務,各組可以自由選擇。基本學習任務:借助APP,自學誦讀《道德經》。個性學習任務:完成《走近老子》PPT作品,并在課堂展演;截取或者拍攝不超過兩分鐘的可以代表道家文化的視頻。
(三)不足和建議
1.閱讀理解無法深入。由于學生語文基礎較差,給閱讀原文文本帶來比較大的困難,需要在課前借助小程序或者APP才能閱讀文本。但是,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較差,無法達到課前預習的相關要求。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學習平臺提前發布預習作業,要求學生提交文本翻譯作業,并予以加分;也可鼓勵學生通過“學習通”學習平臺發送與《國學經典》文本相關的閱讀、賞析文章鏈接,與全班同學共同分享。
2.教學評估仍有缺陷。借助“學習通”學習平臺,可以導出針對學生觀看視頻或閱讀文本的相關數據統計結果,但國學經典是屬于文科性質很強的課程,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仍需要通過廣泛而深入的發言、討論來體現,這在人數眾多的通識課課堂上難以做到,因此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仍然不夠全面細致。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基于學生不同的性格與特長,鼓勵學生在課堂現場或者“學習通”討論區發言,并予以加分,作為評定平時成績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陳曉波,劉彩祥,鄭國民.對“主題單元教學的幾點思考”[J].人民教育,2005(23).
[2]應成榮.高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的開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4).
[3]陳秉公,陳卓.論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功能定位、設計原理與教學規律性[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戴谷芬.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設計實踐與思考——以《諫逐客書》為例[J].北京財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2).
【基金項目】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與教學研究課題“《國學經典》微課程建設與利用的探索”(YJJ1713)
【作者簡介】滕曉婳(1973— ),女,廣西邕寧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韋 靖(1981— ),女,廣西武宣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陸 琦(1966— )女,廣西欽州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