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職擴招百萬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著新的挑戰。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問題是影響其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分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現狀和成因基礎上,提出了高職院校加強畢業生就業觀教育引導應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就業觀引導價值方向;突出就業政策宣傳,優化就業觀教育引導外部環境;開展“課程思政”探索,鞏固就業觀教育引導主陣地;樹立學生生涯意識,激發就業觀教育引導內生動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夯實就業觀教育引導基礎;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就業觀教育引導主體建設;重視網絡建設,占領就業觀教育引導新高地這七個方面開展教育引導,從而實現高職院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185
1 引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更是就業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更是一個現實問題。實現高職院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這其中既包括就業市場的開拓、就業信息的發布、就業崗位的推薦等顯性的就業工作,也包括畢業生就業觀引導等觀念性的就業工作。深入系統地研究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不僅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認識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的現實狀態,更有利于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認識和引導創新與改革。特別是在高職擴招百萬的背景下,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破解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政府和高等職業教育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成為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破解的難題,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研究和探索更加迫切。
2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內涵闡述
就業觀既是一定經濟體制下社會就業價值的現實反映,也是就業群體對就業問題的基本認識。
對于大學生就業觀的定義,傅新華等認為:就業觀是指大學生在選擇某一職業時的一種觀念、態度、認識及心態,是個人對就業的一種反應性傾向[1]。季凌斌在其中高職學生就業觀的比較研究認為:就業觀是一個人對各種不同職業的認識和觀點,是對自己選擇職業、確立人生發展目標的基本態度和指導思想,是對自主地開拓和創立業績的看法和意向[2]。張文雙則認為科學就業觀是指求職者以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關系為前提,在客觀評價自我、理性認識就業環境的基礎上,指導求職者職業發展,并最終實現自身需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就業觀念[3]。
結合前期的研究,文章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對未來就業以及與就業有關的各類活動的穩定的認知和態度,是其價值觀在就業問題上的主觀體現和客觀反映。高職院校畢業生正確的就業觀應該是:畢業生自身需求與國家社會需要相融合,畢業生個體利益與國家社會相兼容,畢業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國家發展相一致,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變化而變化,使畢業生主觀的就業意愿與國家社會客觀的發展需要和諧與統一。
3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現狀分析
第一,積極的求職意愿與模糊的求職方向之間的矛盾。大部分畢業生都表現出積極的求職意愿和主動性,也愿意到相關的企業和崗位進行嘗試和鍛煉,但具體的就業方向還存在明顯的不確定,特別是對地域的選擇,存在明顯的盲目性,更加傾向于城市。這一方面說明畢業生自身發展目標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部分畢業生缺乏專業崗位的具體認知。
第二,較高的就業期望與不足的綜合素質之間的矛盾。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依然存在挑三揀四的現象,過分的追求理想化的工作,過分的關注大企業、高收入。這一方面與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相矛盾,另一方面與高職院校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相沖突,再一方面與企業所要求的崗位能力有差距。這種沖突和矛盾必然引發畢業生思想上的矛盾,增加畢業生就業的成本,助推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的就業困境。
第三,就業選擇的多樣化與職業精神不足之間的矛盾。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信息科技的進步,就業崗位、就業形態多元化的特點更加明顯,但與此同時伴隨著的是畢業生職業精神的缺乏,突出表現為高離職率,如網絡熱議的“閃辭族”,低的企業文化認可度和企業忠誠度,根據麥可思2019年就業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2%,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4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現狀成因分析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是社會價值觀、畢業生個體價值觀在就業問題上的體現,社會發展的多元化、社會需求的多元化、職業發展的多元化、職業需求的多元化,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受到社會客觀現實和多元文化的巨大沖擊。
首先,國家經濟體系的變革是就業觀的核心因素,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著變遷,新的價值體系、新的職業形態不斷產生,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畢業生受自身素質、能力和視野的影響,其就業觀在其形成確定過程中表現出動態性和變化性。
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網絡和新媒體成為影響就業觀的環境因素,新媒體興起,使各種就業思想有了便捷的傳播渠道和平臺,消極的和積極的各種輿論咨詢充斥在高職院校畢業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因此,營造健康網絡環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引導教育具有積極作用。
再次,國家就業政策是就業觀影響的直接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體系逐漸建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價值規律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就業政策也從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已經形成了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然后,自我認知是影響就業觀的主體因素,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通過人際、網絡、實踐等渠道對就業的信息、政策、渠道都有基本的認識和判斷,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自我價值理念,決定著就業的選擇,在其就業觀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最后,家庭環境是就業觀影響的潛在因素,家庭就業形態是高職院校畢業生了解就業的最直接的途徑,家庭成員的就業狀態和職業發展歷程對畢業生具有直觀的參考價值,而家庭成員在其就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期望、建議都在畢業生就業觀形成過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5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的路徑與舉措
就業觀存在的問題將直接反映在就業行為上,最終形成就業問題,因此為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勢必要解決好大學生就業觀問題,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觀教育[4]。立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實際,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研究,其目的是為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這一現實問題。從高等職業院校的角度,解決就業問題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解決就業問題的重點是引導畢業生樹立積極理性就業觀。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教育引導應從以下七個方面形成合力。
(1)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就業觀引導價值方向?!傲⒌聵淙恕笔腔卮鹋囵B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核心。從高等職業教育的視角看,其根本目的依然是推動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的第一要義和根本任務,就業觀的教育引導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是就業觀教育引導所遵循的根本價值理念。在就業觀教育引導的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就業指導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平衡。高等職業院校要結合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優勢,以工匠精神的傳承為核心,以不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為基礎,在就業觀教育引導的過程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弘揚的時代精神融入到產教融合實踐中,增強育人的效果、拓展育人的途徑、創新育人的舉措,從而實施育人和育才的有機融通。
(2)突出就業政策宣傳,優化就業觀教育引導外部環境。就業環境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觀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營造公平競爭、公平公正的外部環境,是教育引導就業觀的主要思路。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就業政策體系,通過就業政策的制定與落實,進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為就業服務和就業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為畢業生就業觀的引導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就業政策的宣傳,促進畢業生充分理解國家就業政策,充分利用國家就業政策,合理使用就業服務平臺。
(3)開展“課程思政”探索,鞏固就業觀教育引導主陣地。2007年教育部下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5]。課程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堅持“課程思政”的理念,不斷深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要堅持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在課程內容設置和課程教授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等優秀的時代精神,特別是職業方面的社會正能量,融入到大學生職業發展就業指導的教育教學目標中,使課程教學的過程演變為畢業生價值引導和就業觀教育的過程。
(4)樹立學生生涯意識,激發就業觀教育引導內生動力。第一,樹立學生主體認識。要引導學生自身端正學習態度,主動合作,發揮自我能動性,要從自身成長成才角度認識到就業觀的引導是為了提升自己人生的發展,為了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第二,引導學生主動規劃。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和自身現狀,結合專業和行業發展的基礎上,主動進行學業規劃和生涯規劃。通過客觀評估自我和理性分析就業趨勢,確定積極科學的發展觀、就業觀和成才觀,鼓勵學生深入職業發展一線,在實踐探索中認識自我提升素質,通過實踐體驗教育引導樹立科學就業觀。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夯實就業觀教育引導基礎。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各類課程的教師是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各門課程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教授者和技能的培養者,更是職業道德、時代精神、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教師的師德師風和價值導向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形成和教育。因此,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強化師德師風的導向作用,通過師德師風建設引領畢業生就業觀的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在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組織就業指導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專業教師等共同開展教研活動,共同分析探討就業觀教育與引導工作,不斷推進就業觀教育系列化、層次化和科學化。
(6)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就業觀教育引導主體建設。在創新驅動的背景下,職業的變遷與更迭使終身學習成為職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業觀的轉變是建立在終身學習的基礎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各種困境、轉變與挑戰,不僅是自身社會化、職業化轉變的過程,更是自身向企業、社會學習融合的過程。以“空杯”的心態,學習的姿態對待就業,就能夠從容面對就業所帶來的各種困惑、困難和挫折,就能夠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優化能力結構、增強創新意識,提升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相匹配的就業競爭力。將終身學習的理念融入到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引導和教育中,使之成為職業發展的常態和習慣,促進了解自我、提高素養,從而形成科學理性的就業觀。
(7)重視網絡建設,占領就業觀教育引導新高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新興媒體的飛速崛起,各種新興媒體影響范圍廣、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到畢業生就業的方方面面,重視網絡建設,建立健全網絡制度,構建健康網絡環境,是傳播社會正能量、開展就業觀教育和引導畢業生就業觀形成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強化價值觀引領;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展現畢業生就業發展的典型事跡,采用畢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另一方面,要實時監控虛假信息和負面信息的傳播。網絡環境中多元的文化價值碰撞,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的影響是多元復雜的。高職院校要加強網絡媒體信息和渠道的審核,既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也要防止不實不良信息的傳播,一方面,完善校園網站,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交互的平臺,做到就業信息傳播貼近學生、針對學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創新信息傳播方式,豐富宣傳內容,利用就業熱點,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畢業生,促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6 結論
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機制決定失業成為一種常態,特別是在百萬擴展的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工作更是被高職院校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導高職院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是有效解決就業難問題、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必須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統領下,立足畢業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開展常態化教育與引導,明確就業觀教育引導的舉措,引導高職院校畢業生適應新形勢,樹立新觀念,幫助畢業生實現學生成才和成人的融合,實現個體發展、國家需求和社會導向的有機統一,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傅新華,陽琴.大學生就業觀念研究[J].教育探索,2009(7):147-148.
[2]季凌斌.中高職學生就業觀的比較研究——以溫州市為例[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
[3]張文雙.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3-65.
[4]孫墨曈. 經濟新常態下高校大學生就業觀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8.
[5]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11260.html.
[項目來源]2019年開封市社會科學調研課題“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研究”。
[作者簡介]趙怡薇(1983—),女,漢族,河南開封人,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