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芬
摘 要: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要注重課內外相結合,課內學習閱讀方法,課外閱讀豐富積累。教師要為學生由課內向課外的過渡搭好“橋梁”,要讓學生“走出去”還能“回得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掌握方法,豐富積累,逐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文章對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方法;課內閱讀;課外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6-0124-02
閱讀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幫助學生提升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是學生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比較規范的閱讀通常指課堂閱讀,比較自由的閱讀通常指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有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才能高質量完成閱讀活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閱讀方法的總結和指導,教會學生閱讀、理解、感悟。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課內自然遷移到課外,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閱讀的內容不僅包括文字,還包括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人世百態,所以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目光由書本投向生活,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本文對語文閱讀素養的課內外提升策略進行論述。
一、課內學習閱讀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質等同于樣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從這些文質兼美的“樣品”中發現美,感悟美,并教會學生發現美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教材“例子”的作用。
1.指導方法,有章可循
閱讀教學中,“讀”是核心活動。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保證學生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充分閱讀中理解感悟。教師可以教給學生自讀概括、尋讀理解、賞讀感悟三步驟,層層深入,領略名家風采。自讀概括,就是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攝取主要信息。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比較簡單,只要教會學生找準“人”和“事”,學生就可以概括出文章大意。尋讀理解,要求更高一些,學生需要更細致地閱讀,找到文中抒情議論的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相應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更易于深入文本。賞讀感悟,層次更高,需要學生落實到具體的詞句中,分析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教師指導學生一步步深入閱讀,從內容感知到主題理解再到藝術手法的學習,可以讓閱讀變得更容易。
2.學會交流,理解感悟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不可替代的過程,每個學生對文章內容和主題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學生閱讀收獲以后不知道如何表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如“集體閱讀”就比較有效,而師生共讀、生生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選擇一篇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先給學生讀一遍,訓練學生的聽讀能力。當然,教師在朗讀之前必須先給出幾個“主問題”,以利于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教師讀完以后,可以讓學生集體討論問題答案,完成第一步互動。聽讀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再讀,因為有了聽讀的印象,學生再讀時,難度大大降低,而且帶著“尋找”的心情再讀,感受更深刻。學生讀完以后,對文中刻畫的人物、描寫的情節進行再討論,亮出自己的觀點,在思辨中逐漸走入文本深處,自然而然實現深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閱讀,深刻思考,經過信息的攝取和整合,可以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
二、課內外閱讀巧搭橋
由課內走向課外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為學生搭好“橋”,讓學生在課內閱讀時主動總結方法,并遷移到課外閱讀中。課外閱讀量的積累還可以助推課內閱讀理解,在融會貫通中實現情感的陶冶。
1.課內促課外,建立知識結構
課文是向課外延伸的基點,由其中的一個點以輻射的方式向外延伸,建立一個收放自如的“知識網”。輻射閱讀的點很多,如同一作者的文章風格,可以找出來比較一番。情感主題相同的文章、寫作對象相似的文章等,都是由課內走向課外的途徑,可以有效實現“課內學一篇,課外帶幾篇”的目的,也符合主題閱讀的原則。有的課文是節選名著的章節,那么課外閱讀的方向則更明確,可直接閱讀原著的相關章節,由“一篇文章”走進“一部名著”。例如,部編四年級上第四單元是神話傳說的單元,教師教學了《盤古開天地》和《精衛填海》之后,可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教師可以抽一節課的時間組織“故事會”活動,讓學生練習講故事,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果每一篇課內文章的閱讀都能得到課外的補充,學生的閱讀量將會大大增加。
2.課外助課內,感悟陶冶性情
課外閱讀量的提升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課內所學到的知識能夠在課外找到影子,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由課內自然過渡到課外。學生要有意識地運用在課堂上學習的閱讀方法,以提高課外閱讀效益。課外閱讀比較自由,可以采用教師推薦和學生自由選擇相結合的方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喜好,以保護學生的閱讀熱情為主,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熏陶和啟迪。教師要教會學生邊讀邊記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將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并在摘抄的基礎上加強誦讀,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遷移為自身能力。每個學生都要準備一個積累本,將詞語、句子、段落分類積累,而且積累本可以進行個性化設計,美感十足、圖文并茂的積累本更能激發學生閱讀積累的欲望。圖畫的繪制需要結合文字的描繪,很多“不可言傳”的意境可以通過圖畫表達,學生在制作美、感受美的同時能夠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課外閱讀豐富積累
課外閱讀不僅是文字,還有大自然的動態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閱讀大自然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事事都與語文相關,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1.閱讀自然,培養觀察能力
大自然包羅萬象,閱讀不能局限于書本,春花秋月、風霜雨雪都是閱讀的對象。部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有關自然現象的文章,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引導學生把視線轉移到自然實物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四年級上第三單元古詩《暮江吟》中的詩句“半江瑟瑟半江紅”,教師如果只用語言描述,學生只能想象,教師如果讓學生傍晚到水邊觀察夕陽西下時的情景,學生立刻就能意會此情此景。教學這首詩時正值深秋,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觀察農歷月初的月亮和露水,理解詩中“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描繪。再如,在《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兩課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類似的植物和動物,從“閱讀”大自然中加深學生對文字描繪的理解。
2.閱讀時事,增強文字體驗
學生關心的“時事”主要指家庭生活、社會見聞、科技創新等,學生可以從家庭生活中感悟親情,從社會見聞中明辨是非,從科技創新中增強愛國情感。當然,引導學生“閱讀”時事,仍然要從課內走向課外。例如,在《蝙蝠和雷達》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飛機飛行的安全性能寫起,結合蝙蝠的探路啟示,了解科學家的創新來源。教師可以說:“當今智能化越來越廣泛,很多電器都能指紋感應,智能機器人在大街上可以自動避讓行人和車輛,原理何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閱讀”人世百態,讀到類似的文章時加深體驗,并且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
四、結語
總之,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要從課內學習閱讀方法,指導課外閱讀積累,在課內外相結合中實現閱讀素養“質”的飛躍。學生在閱讀中有了感悟和體會,不妨寫一寫,加深印象,在讀寫結合中提升語文素養。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材料,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穎.閱讀經典名著提升語文素養[J].語文知識,2017(09).
[2]官秀平.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創造性閱讀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18(07).
[3]蔡琳.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培養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8(S2).
[4]姚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