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要】隨著教育部“立德樹人”意見的提出,我國物理新一輪課程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就如何將核心素養貫穿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進行探討研究,尋求更好的物理實驗教學方法。
【關鍵詞】物理實驗?核心素養?教學研究
一、突出物理思想,組織學生的知識結構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不難發現很多知識點都是相互貫通的,由這些知識點不斷連接,組織成為了一個知識面。教師要能夠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實驗去發掘這個知識面。比如,在初中物理第四章節:力與運動這個章節,就是對于前面三個章節的總結和概括前面教師需要組織學生探尋運動的概念,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概念,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概念。讓學生意識到力的存在,運動的由來。單純地依靠教材講解學生是很難感受到虛無縹緲的力的,只有在實驗之中才能夠引導學生認知。那么,教師可以就此設計一些連續的小實驗。比如,進行小火車的運動設計,學生推動一輛模型小火車,那么給這個小火車一個力,火車能夠運動,學生在后面松開手,小火車還在運動,但是在運動一段時間之后,這個小火車停了下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這個小火車會動,為什么這個小火車不能夠一直動,是什么小火車產生了運動形態。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從書本之中尋求答案。那么,學生通過這種小的實驗,也能夠感受到力是存在的。甚至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力。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能夠引出后面的知識,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與牛頓第一定律以及物體運動與受力關系。
在教學之中,就應該讓學生明確地認知到概念的由來,而不能夠一味地去要求學生記住題目類型,死背概念。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物理的意義。課堂上應該注重于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認知到知識結構,要更多地讓“解題”轉變為“解釋”。
二、將實驗與生活相互結合,鼓勵學生對生活進行探究
初中生對于物理實驗存在著一種“乏味感”,認為實驗就是一些無聊的小游戲。教師一定要改變學生的這種心態,甚至可以讓學生就概念設計出物理實驗。并非一定是要物理實驗在前,授課在后。教師可以先講課,再實驗,鞏固學生的概念學習。
比如,進行豎直方向的拋體運動與進行非豎直方向的拋體運動實驗比較,進行斜拋與平拋運動實驗的比較,等等。再如,在打羽毛球或者是乒乓球的時候,這些球類運動的運動軌跡和運動規律大體都是有相似之處,影響這些物體的就是“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著解釋生活之中更多的物理現象。
三、培養學生物理實驗的基本能力
學生物理實驗的基本能力是培養學生做實驗的基礎。很多學生對于物理實驗其實僅僅是停留于“會做”的階段,并不能夠根據實驗去探究到更多的知識點。比如,在拋物體運動實驗之中,學生僅僅只能夠發現物體運動與力相關,但是如何證明與力相關或者是如何證明力對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作用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學生沒有形成這個拓展意識。學生對于數據分析的處理能力也需要加強,提高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公式原理進行合理的計算,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實驗步驟。甚至能夠通過一些數據來判斷實驗是否正常進行,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礎,但是很多學生對于物理實驗其實是不重視的,認為只要將公式記住了,就能夠解決相應的題目。其實不然,物理實驗就是每一個“靈活”的題目,教師所出的題目也都是根據實驗依據合理設計的,因此一定要加強學生的物理實驗意識,能夠在實驗之中發現“考點”和“重點”,這才是培養學生物理實驗核心素養的需求。
四、布置開放性的實驗作業
單純的理論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引導學生懂得利用實驗器材去進行科學的物理實驗,才是教師應該交給學生的“能力”。教師應當給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的物理實驗作業,改變傳統的物理實驗模式,突破物理實驗的空間,器材以及時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夠意識,主動地去進行物理實驗。例如,每學期教師可以開放物理實驗室一段時間,讓學生根據這一學期所學習的章節內容進行一個實驗的設計,并且表達出這個實驗的實驗目的、知識點、影響實驗的因素、與標準實驗的差別等,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一份實驗報告,且實驗不得重復,學生不得抄襲。這樣學生會自發性的去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點,然后根據這些知識點去進行實驗設計。針對于不同的實驗方法和實驗過程,教師要能夠給予指導。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得出自己的實驗結論,敢于在生活之中去尋求科學的真理,這是十分重要的。
五、總結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對于初中物理學習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師一定要能夠敢于放手,讓學生在不斷的實驗之中養成獨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發現的核心素養精神,讓學生在不斷獲得知識的同時去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參考文獻:
[1]谷大賢.PCK視角下初中物理教師演示實驗教學調查研究[D].揚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