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蘇世奇
摘要:立足鄉村振興的當代語境,依托六盤水新華村這一特定區域,運用文獻法、田野調查法等學術方法對樂舞傳承人的傳承歷史和現狀進行了考察,認為新華村少數民族樂舞傳承人在自然傳承的基礎之上逐步構建了區域傳承、校園傳承等傳承模式,為鄉風文明的構建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 ?六盤水? ?樂舞? ?傳承
中圖分類號:J722.2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024-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決策,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钡目偰繕俗屴r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也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编l土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滋養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重要內動力,保護鄉土文化就是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樂舞作為中國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不同的地域而絢爛多姿。 舞蹈人類學家曾說:“如果你想辨別一個人的族屬的話,那就讓他跳舞吧?!盵1]少數民族樂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文化的一種符號表征,是本地區文化事項的一種呈現方式,她傳續了民族的文化與精神信仰,與民眾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社會生態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傳承了民族的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本文立足鄉村振興的當代語境,依托六盤水這一特定區域,以鐘山區新華鄉為研究個案對樂舞傳承人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探索他們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如何完成角色的轉換與文化的傳承這一文化命題,以期對少數民族地區樂舞文化的傳承有所裨益。
一、田野點概述
六盤水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區域,出現了鈴鐺舞、羊皮鼓舞、蘆笙舞等豐富多彩的樂舞文化。新華村(彝語稱“佐妞”,意思是出糧食的地方)處于六盤水市鐘山區汪家寨鎮西北部,海拔2000米左右,地勢以山地為主,喀斯特地貌,四面環山,距離六盤水市中心27千米,與威寧、赫章、水城縣接壤,據2017年統計,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560戶2231人,主要以彝族、苗族、漢族為主,其中少數民族占全村總人口的75.6%,是一個彝族人口聚居較為集中的村寨。該村彝族音樂舞蹈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村民多能歌善舞,據統計,能跳彝族舞蹈的村民約占全村人數的80%以上,借助本村資源優勢村民先后集體亮相國內外及省市級演出并得到大家的好評。由于該村優秀的歌舞文化、獨特的鄉村文化內涵,該村被授予鐘山區“中國涼都特色文化村寨”“少數民族歌舞之村”等榮譽稱號。
二、新華村彝族鈴鐺舞
據《西南彝志論歌舞起源》記載,彝族鈴鐺舞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彝人的實旬部落。相傳古代彝人部落首領尸于半山腰,族人擔心烏鴉啄食,就鳴槍放炮、或揮手驅趕,或持鈴搖吼,驅趕烏鴉,俗稱“搓蛆打老鴰”,該舞場面壯觀,氣勢恢宏,節奏鏗鏘。至清朝末年,該舞蹈開始用于彝族的各種節慶和民俗活動并流傳至今,后來彝族先民為了告別亡靈,凡在戰場上犧牲的武士和去世的老人,都用這種方式告慰死者,鈴鐺舞便逐步變成了彝族居住地特有的祭祀舞蹈。新華村彝族鈴鐺舞,彝語為“懇合唄”, 又稱 “跳腳”“搓蛆”,是以彩色與白色布帶子和銅鈴鐺為道具,以集體舞蹈為表現形式的一種傳統祭祀舞蹈?!皯┖蠁h”一般有四個人跳,四個人各站一方表示預防外敵入侵,維護政權保護家園。在跳舞之前需要選“懇合”(即唱)悼念歌,舞者左手拿彩帶,右手拿鈴鐺以手中的鈴聲作為節奏,憑舞者之間的相互默契,歌畢即舞。該舞動作古樸、頓挫有力、節奏鮮明,場面熱烈,舞者以腰為中心前俯后仰,相互背馱,族人們照明、放炮、吶喊助威,整個場面氣勢恢宏、撼人魂魄、極具觀賞性,參與者較多,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傳承性。
新華村彝族鈴鐺舞“懇合唄”原為祭祀舞,內容體現出了對死者生前生產及生活的回憶,同時,又是一本彝人歷史的回憶錄,對研究彝族歷史、民俗、服飾、音律等文化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于2007年5月被選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為男性所跳,但隨著社會發展觀念改變,女性也可以參與。除了在祭祀場合使用以外,也被整理改編進行舞臺表演或比賽。
三、新華村彝族鈴鐺舞的原生傳承機制
新華村彝族鈴鐺舞長期在原有的文化生態環境下自然傳承,以傳承人(汪家寨新華村的“懇合唄”主要傳承人有:張天德、張斌、羅頂成等)師徒式的口傳心授或特定場域的耳濡目染為主要傳承形式。由于鈴鐺舞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特殊功能,可以使人們的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參與的人比較多人人都可以學,所以可以長期傳承下來沒有中斷。但受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沖擊,新華村原生態“懇合唄”出現了生存危機。青年人基本上都外出務工,在家留守的多為年邁的老人與年幼的孩子,傳承出現斷層、青黃不接的現象,因該舞無伴奏,全憑舞者之間的默契來搖鈴作節奏,且舞蹈的力度大,舞者之間的協作配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而且學習周期長所以導致現在真正能跳“懇合唄”的人已不多,處于失傳的邊緣。
樂舞傳承人與其族群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具有血脈共生關系,文化生態的良性循環又與樂舞傳承人的社會職責關系重大,2015年貴州省啟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新華村的樂舞傳承人率先利于本村文化資源優勢抓住機遇為鈴鐺舞的傳承發展構建出適合當代審美的傳承機制,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該村文化資源的傳承和傳承人的功能、模式也有所改變。
四、“鄉村振興”進程中新華村彝族鈴鐺舞的傳承現狀
“鄉村振興”的提出是機遇更是挑戰,樂舞文化在現代社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皹贰蔽幕莫毺毓δ芸梢詾椤班l村振興”鄉風文明的彰顯起到促進作用,如何推動少數民族樂舞文化融入鮮明的時代特征,以現代思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需要對樂舞傳承人的社會作用進行理性的價值判斷,需要關注少數民族樂舞傳承人通過樂舞在傳達信仰、影響族群觀念、激發民眾情感、塑造族群行為模式方面的社會作用。
新華村彝族鈴鐺舞作為省級非遺,它的傳承顯得意義尤為重要,但非遺傳承是知識或技藝的持有者和相關群體共同參與密切互動的實踐。關于“非遺”資源如何可以有效利用,方李莉研究員指出:“非遺”作為一項文化資源,“不僅能成為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征、標志和符號,而且還因為其能轉化成文化商品,是現代文化產業的最終成果?!盵2]目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藝術化和商品化的形式復活,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手段。新華村的鈴鐺舞傳承人們也為此做出了努力。
(一)區域內傳承提高村民文化自信
為了在新時期創新鄉土文化,彰顯鈴鐺舞的生命力,促進鄉村的振興和發展。讓“非遺”保護和傳承成為廣泛的社會自覺,傳承人從自己所在的社區開始著手在區域內傳承,他們利用村民了解本地文化的人力資源優勢組建地方舞蹈隊,對原來祭祀場中的舞蹈進行適當創編使其脫離原生場域,成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適合在舞臺上表演的樂舞作品,讓“非遺”文化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在活態傳承中把“非遺”資源帶動“鄉村振興”落到實處,體現出“非遺”文化應有的價值,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以“非遺”振興鄉村借助外力激活鄉民的主體性意識,讓當地群眾認識到自身傳統文化的價值。村民在一次次的比賽與演出中不僅能得到榮譽與物質上的獎勵,還對外宣傳了本區域的文化,從而提高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與自信。
(二)校園內傳承增強學生族群意識
為了更好地把地方文化傳承下去使傳統文化后繼有人,校園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新華村小學作為全村唯一的一所學校,在校師生近八百人,為校園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從2010年開始,新華村小學就開始將本土傳統音樂舞蹈文化融入1-6年級的教學中,每周增添一定的學習時間保證學生對地方文化的學習,在實踐中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認知,學校也聘請有影響的藝人和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這樣就保證了傳承內容的純正性和本真性,學生在學習規定固有的知識外還可以同時學習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自幼的學習,長期循序漸進的耳濡目染,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育。學生們在學校學到跳鈴鐺舞的技能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通過外出表演在適當的場合得到展示,這個過程不僅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也擴展了他們的思維,這種經歷增強了學生們的成就感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三)儀式中傳承守護文化原生底蘊
喪葬祭祀儀式是鈴鐺舞發生的原生土壤,也是村民世世代代自己選擇傳承的模式,在那個場域內我們可以看到它最直接、最本真的表現,所以在儀式中傳承是保持鈴鐺舞“原生性”原汁原味的最好途徑。也只有在儀式中人們才能看出它如聞一多先生在《說舞》中表述的,“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以律動性的本質表現生命,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的真實存在狀態。在祭祀場合它的功能屬性才得以彰顯,生機和活力才會恢復。告別亡靈時人們手執道具,當鈴鐺聲響起舞步跳起,人們用舞姿宣泄自己的感情,驅走悲傷重拾內心平靜,既是對死者的敬畏又是對生者的安撫。在這種場合傳承,人們看到的不是表演性質取悅旁人的炫技而是從情緒到肢體直達心靈的感染,能使學習者更深刻的理解舞蹈的文化內涵。
五、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技能培訓為抓手,幫助鄉村群眾掌握一門手藝或技術”[3]的倡議,在保護和傳承優秀非遺文化的進程中,新華村鈴鐺舞的傳承人積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主動與現代生活和市場接軌,提高傳承能力、改善傳承手段、擴大傳承群體,推廣“非遺”文化,保護舞蹈本身的原真性,堅持對民間文化的尊重和對文化底色的堅守,為舞蹈的傳承搭建平臺并且使彝族鈴鐺舞成為一個標志性的地方品牌促進其傳承和發展的良性循環。由此可知,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作為樂舞得以延續下去的主體——樂舞傳承人,他們的傳承脈絡、傳承途徑、傳承手段、變遷心理等會為鄉村振興中“鄉風文明”的實現起到重要的推動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2]方李莉.有關“從遺產到資源”觀點的提出[J].藝術探索,2016,(04).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