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些家庭中,父母面對孩子學習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時容易出現家庭教育分歧,溝通不免出現矛盾,最終或者按家庭成員中強勢一方的方式解決,或者不歡而散,但問題仍然繼續發酵。本文探討了家庭教育分歧對孩子的影響,其背后的家庭關系,及解決家庭教育分歧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家庭教育;教育分歧;夫妻關系;親子關系
一、 呈現——家庭中存在的教育分歧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溝通方法等都有不一致的地方。大到孩子的人生規劃、報考學校,小到孩子的作業與成績,都是父母容易發生分歧的方面。
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輩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分歧。比如,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要求更為嚴格;而祖父母則認為沒有必要對孩子那么嚴格,健康快樂地成長更重要……相信很多家庭會有這樣的父輩與祖輩的教育分歧。
二、 影響——家庭中如果存在分歧,孩子會感受到且易受影響
家庭中如果存在教育方面的分歧,或者有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首當其沖的是會對孩子產生影響,而且負面影響較大。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一書中闡述: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父母所用的方法不一致,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
學者孫俊三認為,教育要求不一致,會給孩子的不合理愿望、欲望、需要和壞習慣制造“防空洞”,使之有可乘之機。
學者鄭福明認為父母教育不一致對孩子有三個消極影響,其一是父母教育要求的不同,容易養成孩子的雙重性格;其二是由于要求的不一致,孩子缺乏一個可以認同的行為標準,有礙其社會發展;三是父母教育的不一致,極大地削弱了父母的教育權威,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著名心理學家、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做過系列實驗:父母和孩子同處一個房間,讓父母討論彼此的分歧、沒有達成一致的話題,同時度量孩子的各種生理反應,包括出汗、心跳、脈搏、皮膚收緊等,以便探究父母的分歧是否對孩子產生影響。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父母有分歧、有矛盾的家庭中的孩子,血液的運行不斷因心理壓力而受阻,長大后比其他人有更大概率會患上心臟病,甚至癌癥,其他身心癥的發病也更多。
李教授等人的研究還發現,很多孩子對父母之間微妙的矛盾有極其敏感的反應,即使父母并不認為問題嚴重,孩子也會耿耿于懷。
三、 分析——家庭教育分歧背后的家庭關系
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分歧在所難免,父母的性格、性別、價值觀、原生家庭、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等因素的不同都會導致夫妻之間的教育分歧。又如因為年齡階段不同,人生閱歷不同等,會導致父輩和祖輩存在教育分歧。
正因如此,如何恰當處理和解決家庭教育分歧才更為重要。關系良好的家庭會通過溝通使教育分歧減少,使家庭成員的觀念達到一致;而在有些家庭中,分歧會一直存在甚至升級,這會不斷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在這些分歧久久不能解決的家庭中,存在的僅僅是教育分歧嗎?這就像是冰山一角,顯露出來的是教育分歧,潛藏的部分才是最根本的。而潛藏的部分其實是夫妻關系,而這又會影響親子關系,從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學業發展。尤其是當一些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時,更要去分析這背后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分離——個體化”時期,即他們要嘗試著離開家庭,發展屬于青春期的心理功能。然而孩子也是家庭忠誠的保衛者,如果夫妻關系出現問題,孩子會敏感地感受到,他們會通過各種形式來守護家庭:如有的孩子會突然生病,這樣父母就不得不共同來關注孩子;有的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無法承受學習壓力,只得休學在家,這時父母既著急又難過,不得不共同面對孩子的問題;還有的孩子甚至會患上抑郁癥等精神疾病,雖然非常悲痛,但家庭的鐵三角卻更加穩固……如此分析,表面上看是孩子出現了問題,其實需要順藤摸瓜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是夫妻關系影響了家庭關系,進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和成長。
孩子的問題幫助家庭把原本固化的家庭互動模式呈現出來,使父母不得不共同直面問題,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也是調整家庭關系的重要契機。
四、 調整——看見癥結,修復關系,解決分歧
那么,家庭中出現教育分歧,如何解決呢?
(一)夫妻關系良好的家庭
對于夫妻關系良好的家庭,分歧較易處理。在我們的課題訪談中,有位很有智慧的父親。他認為孩子報考高中志愿時應該選擇A校,而孩子和母親更希望報考B校。面對這個重大的教育分歧,這位父親先是多次單獨和孩子的母親溝通,分析利弊。通過溝通,孩子的母親逐漸認可了先生的觀點。
這位父親開始尋找合適的時間和兒子交談。他觀察到有次孩子成績不錯,心情也很好,于是決定在這時候和兒子談談報志愿的事,沒想到孩子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父親并沒有因為滿腔長遠考慮的思想被孩子否定而對孩子發火。相反,他和妻子一直以來的默契是,如果夫妻一方在和孩子溝通時不太理智,另一方要及時將兩人拉開,避免爭吵而影響關系。
這位父親就報志愿的事和孩子鄭重交談過三次,后來他還是同意了孩子的想法,“該說的我都說了,孩子還是堅持他的想法,那就尊重他吧!”我欣賞這位父親的智慧,既為孩子長遠考慮,又能尊重有獨立思想的孩子。
最終,孩子如愿進入心儀的高中。這樣一個踏實學習、獨立思考的孩子,又有著尊重和愛他的父母,他將來的路一定也會走得順暢而精彩。
關系良好的家庭有順暢的溝通途徑,有健康的溝通模式,有智慧的溝通語言,自然能夠比較順暢地解決家庭教育分歧。
(二)夫妻關系需要調整的家庭
很多家庭在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之后找我做心理咨詢,深入探討后,發現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很多分歧,而根源是夫妻關系早已出現了問題。
有這樣一個家庭:女孩原本學習很好,但是逐漸沒法來學校上學,在休學邊緣時找我進行心理咨詢。這個女孩非常乖巧內向,而她的母親非常健談而強勢。孩子的父親和母親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很多觀念無法達成一致。父親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女兒,她的抗壓能力不強,學習成績既然比較好,就沒有必要再繼續給她加壓,做額外的復習題。但是孩子的媽媽容易焦慮和跟風,看到其他家長讓孩子做題,女孩的媽媽便也讓孩子做。
單就這一問題來看,是夫妻兩者所處的角度不同,所以觀點不同,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然而把這樣一件相對容易理解和解決的事激化成矛盾,其原因是背后的“權力之爭”——夫妻關系中,到底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如果他們無法分出高下,那么矛盾就永遠橫亙在那里,不僅僅破壞了夫妻關系,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然而,這權力之爭并不只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兩人結婚后很少有風平浪靜的時候:從買房買車的爭吵,到惡劣的婆媳關系,從埋怨彼此的工作,到孩子的撫養教育,從收入花銷的分配,到飲食起居的矛盾,無不一一顯露。
深究起來,就能理解原生家庭對于彼此性格的塑造。強勢缺愛的家庭造就了這位妻子看似強悍的性格,而和母親緊密的關系造就了這位丈夫看似軟弱的行為。當兩人有意見不一致時,妻子如河東獅吼般咆哮,而丈夫說不過又忍不了便不斷逃避。一個追,一個逃,這急迫的“舞步”,多像有些處于矛盾中的中國家庭的縮影??!這樣的日常反復上演,孩子能幸福嗎?能專注地學習嗎?答案不言而喻。
1. 解決教育分歧的前提是改善夫妻關系
對于夫妻關系不佳的家庭,并不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首要的是改善夫妻關系。而改變的核心也是需要理解彼此的溝通方式,改變“一個追、一個逃”的相處模式。
只有丈夫不逃避,孩子才能離開那個本應是丈夫所在的位置,才能真正安心地把目光從家庭中投入學校中。而讓丈夫不逃避,就要知道:妻子的嘮叨和憤怒,其實是在尋求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當丈夫能夠理解妻子、疼愛妻子,那么妻子的陣勢就會小下來,變得溫柔。
家庭生活受夫妻關系的影響巨大,這就像船和水的關系。當水位線不斷降低時,船在海中行駛時很容易觸礁,而當水位線很高時,船行駛時就會相對順暢。夫妻關系就像水,而家庭中的各種事物就像水下的礁石:當夫妻關系不好時,生活中的各種瑣事都會升級為矛盾;而夫妻關系變好就像水位線升高,那么“家庭婚姻”的這艘船才不會輕易觸礁,家庭中的各種分歧都會通過恰當及時的溝通而被順利解決。
2. 改善夫妻關系的前提是先讓自己快樂起來
很多人認為快樂是一種對事物本能的反應,但讓自己快樂、接納和取悅自己其實是一種能力。心理專家金韻蓉寫過一本書——《先斟滿自己的杯子》,我認為這個書名用來比喻自己和外界的關系非常貼切。有些家長對家庭的付出無微不至,甚至做出了很多犧牲,但又有很多委屈。而一個不快樂的人更可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受害者”,在處理家庭教育分歧時,也更可能因為內心的耗竭而較難平和地進行溝通和解決問題。這就像是空了的杯子如何倒水?只有滿溢的水杯,才能源源不斷地分享。
我們的內心就像一個杯子,盛放的快樂多了,自然沒有空間再盛放負面情緒。如何充盈自己的內心呢?重要的是在孩子和家庭之外找到讓自己快樂的資源:如在工作中體驗成就感,好朋友之間經常暢聊,做一頓美味佳肴與人分享,充電學習,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多接觸積極陽光的人……
五、 總結
家庭是一個系統,當家長先調整自己的狀態,減少焦慮,把積極快樂變成一種常態,才能不斷滋養周圍的人,進而改善夫妻關系。當關系理順了,事情就變得相對容易處理,分歧也自然減少。孩子在充滿愛的家庭中,才能體會到安全感和快樂,自然能以平和的心態去發展良好的心理功能,積極面對自己的學業和生活。
參考文獻:
[1] 陳鶴琴.家庭教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2]孫俊三.家庭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3]鄭福明.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統一戰線”[J].教育導刊,2003(1).
[4]李維榕.我的家庭治療工作[M].太原:山西出版傳媒集團,2012.
[5]金韻蓉.先斟滿自己的杯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張安慰,山東省濟南市,濟南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