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邏輯思維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順應現代教育系統的改革,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創新,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學習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實現現代化的核心教育,實現小學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本文對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對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
小學數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數學教師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順應時代的潮流,將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落到實處,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幫助學校建立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提高學校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但是由于部分教師還保留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所以就導致目前的一些數學課堂還處在死寂和死板的狀態中。為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學習出發,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一、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發展現狀
(一)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因為當前有一部分的小學教師教學水平不夠高,再加上學生年齡的問題,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這就導致了教師不知道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該從何入手。同時有一部分的教師受到了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能夠樹立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比較針對考試中的習題在講解,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沒有明確教學目標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課堂的質量和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太過單一的教學方式
要想改進教學方式,就必須創新教學方法。但是就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狀況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忽略了教學和生活的結合,更多的還是比較注重數學理論、定律的講解,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訓練機會。數學是一門抽象性比較大的學科,所以更加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教師并沒有著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三)太過陳舊的教學模式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學生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能夠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可是到課下自己做題的時候就不知道該如何入手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在課堂中采取教學模式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的概念,卻忽略了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而且在課堂上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是比較死板的,所以學生的學習狀態一直處于被動情況下,無法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加強教師重視,轉變教學觀念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有著極大的作用,因為他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負責人,所以要想對數學教學實現改革,就必須依靠教師的有效貫徹和實施,要加強教師對數學教學的重視度,明確數學教學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到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性。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來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不斷地探索,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例如,在教授《小數除法》的時候,教師要明確地知道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比較容易的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運用這種方法計算相應的小數除法。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在課程導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生活中的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某同學堅持晨練,他計劃四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應跑多少千米?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想一想,被除數是小數應該怎么除?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列出計算的算式,將學生自己計算的數學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在理解后回答:“因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說被除數和商的相同數位是對齊了的,只有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才對齊了,所以商的小數點要對著被除數的小數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教師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地轉變教學觀念,促進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二)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激勵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可以采用獎勵機制,對于課堂上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比較認真的學生或者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教師都可以給予一些獎勵,讓學生通過得到獎勵的喜悅感,去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同時還可以將應用題中的情景進行還原,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加深印象。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的數學廣角《鴿巢問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情景引入課題,老師準備一副撲克牌,取出大小王,還剩52張,讓五個同學每人隨意抽取一張。抽到牌后藏好,等老師來猜。這時老師可以讓同學們一起來猜猜,至少有幾個同學的撲克牌花色是相同的,老師肯定會說這五張牌中至少有兩張牌是同花色的,然后帶領學生一起來驗證老師猜的結果,請五個同學舉起手中的牌讓同學們見證奇跡。通過老師的這個“魔術”表演,其實這其中蘊藏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問題,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學生來研究這類問題,這類問題的名字就叫做鴿巢問題。通過老師創設課前的教學情景,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起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在學生產生好奇心理后,就可以主動地去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也會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進而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更加有助于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通過案例分析,提高邏輯思維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被運用到了數學教學過程中,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和概念,還可以通過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參與到案例分析中,幫助學生糾正存在的易錯點,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案例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清晰的數學條理,有效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的時候,教師首先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班級成員的實際情況,然后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制作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有效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扇形統計圖,詢問學生有同學認識這種統計圖嗎?扇形統計圖學生又是怎么理解的?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對課本的了解,得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實際生活中運用到扇形統計圖的事例,讓學生知道扇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用處非常的廣泛,然后引導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讓學生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占總數的百分比,能夠從扇形統計圖讀出必要的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分析,通過分析鍛煉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上,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四)小組合作學習,創建思考環境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會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因為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參加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提供良好的環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具體地學習主題為載體,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和分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一方面促進數學課堂的高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夠渲染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創設情景導入復習,利用學生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種各樣的美麗圖案,讓學生去求出這些圖案的面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整理和復習有關于這些多邊形的面積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分組整理,構建知識網絡。老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多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看他們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整理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有效的成果,然后向同學們進行展示。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可以不斷地在課堂中進行巡視,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還可以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去尋找更加完善的解決辦法,不斷地促進學生形成比較穩固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根據完善后的知識網絡圖對比自己整理的結果,進行自我內化吸收。通過小組討論,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能夠沉浸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環境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構建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
三、 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發展和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前提。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地對教學觀念進行升級,讓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通過創設不同的學習模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通過不斷地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倪琛.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
[2]王玉萍,張鋒年.試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學周刊,2019(17).
[3]李忠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9).
[4]陳清奇.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7).
[5]沈婷.培育核心素養,讓能力與品格齊飛:淺析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華夏教師,2017(S1).
作者簡介:
李金棠,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麻村小學。